□ 拯救夢想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態中,童謠扮演著某種“先知”的角色。每當改朝換代之際,政治精英總會從童謠中解讀出對未來局勢的預言,作為進一步行動的指南。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童謠遂有“代漢者當涂高”之說,“當涂高”者,謂皇宮前面的大柱子,即當時“魏闕”也,這是譙周說服劉禪投降曹魏的重要理由。
然而,“豈果禍福之機,鬼神早泄其秘于童稚之口哉?”且不論古人對童謠的信任機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就說童謠的預言本身,現代人早已發現這樣一個定律:預言有自我實現功能。一個預言,無論真假,只要人們愿意相信它,就會按照預言去調適自己的行為,其結果就會自動導致預言的實現。陳勝、吳廣舉事之前,煞費苦心把“陳勝王”的紙條塞到魚肚子里面,就是要讓士兵相信“陳勝王”的預言,那樣才會鐵了心跟陳勝一起去實現“陳勝王”。以此觀之,童謠的政治預言會通過人們的心理預期影響當下的政治選擇,甚至會自我實現。
隋朝末年,群盜蜂起、四海土崩,當時天下流傳“李氏當為天子”的圖讖,加上隋煬帝本來對門族強盛的郕公李渾心存嫉妒,于是找理由殺了李渾宗族32人,三從以內全部流放。楊廣對李姓大臣大開殺戒,成為日后李淵起兵的重要原因,李世民說服李淵起兵時就說,“世人皆傳李氏當應圖讖,故李金才無罪,一朝族滅”,一下擊中李淵的心了。
而流落民間的李密則更懂得主動運用童謠為自己賺取人心。當時有一首流行的童謠《桃李章》:“桃李子,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里。勿浪語,準道許!”解讀之后則暗藏玄機:“桃李子”,謂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與后”,皆君也,意指隋煬帝;“宛轉花園里”,謂天子在揚州無還日;“勿浪語,準道許”,密也。到這里,一幅清晰的政治預言圖呈現出來:隋煬帝將死于揚州,李密將代之。
當時翟讓、王伯當等人在瓦崗寨擁眾為盜,李密亡命其間,說以取天下之策,一開始沒人相信,后來聽說這個“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的預言,群盜稍以為然,“由是漸敬密”,這也成為李密崛起的重要資本。
結果,李密兵敗身亡,李淵底定天下,二李雖有一亡,“李氏將興”的預言卻得到證實。然而,如果沒有“李氏將興”的預言,也不會有楊廣對李姓的大開殺戒,或許就不會有李淵的造反,李密也不會趁勢崛起。隋煬帝相信“李氏將興”預言,并親自導致這個預言的自我實現,究竟是歷史證實了預言,還是預言塑造了歷史?
還有一種情況,當童謠的政治預言觸及現實敏感問題,也會對現實局勢走向產生巨大作用,當年北周與北齊兩雄爭霸,北周有韋孝寬,善用間諜;北齊有斛律光,善于治軍。斛律光不僅兵權在握,而且是北齊后主高緯的老岳父,權勢熏天。當時斛律后由于祖珽等人的讒言而恩寵漸衰,韋孝寬抓住機會,制造童謠云:“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舉”,令諜人傳入北齊都城,城中小兒歌之于路,輾轉傳入皇宮,高緯問祖珽童謠之意為何。祖珽解釋說,“百升者,斛也;明月者,斛律光之字也。斛律光累世大將,聲震關西,威行突厥,女為皇后,男尚公主,謠言可畏啊。”祖珽故意不挑明,是讓高緯自己去得到斛律光功高震主、意欲謀反的結論。皇帝遂召斛律光殺之,為北齊的覆滅埋下最重要的伏筆。
明人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述道,“祖珽之奸,高緯之愚,孝寬之詭,一童謠而光以死、高氏以亡,可畏也哉!”其實,童謠并不“可畏”,現實形勢和人心預期才真正“可畏”。如果斛律光不具有與高緯分庭抗禮的現實權力,高緯又怎能聽憑小兒歌謠而自斷臂膀?這就與當代網絡上很多謠言的生發機制是一樣的,謠言之所以并非止于智者而傳播廣泛,是因為它具有現實社會基礎,迎合預期、煽動情緒,甚至指向某些現實問題。
勒龐在其不朽著作 《烏合之眾》里面說,“自從出現文明以來,群體便一直處在幻覺的影響之下”。當代金融大鱷索羅斯聲稱,對未來的預期與現在根本無法分開,現在的選擇只是未來投到現在的影子。童謠政治預言的巨大魔力,就潛藏在人類心理的深層運作機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