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存活下來的好公司長的有30年,短的將近10年,萬通也已有20年。現在大家越來越多地關注富二代的話題。
我經常接觸到一些富二代,在交流中我看到他們眼里有希望、信心,也有惶惑、躊躇甚至恐懼。幾十億元財產和事業突然降臨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身上會讓他們感覺不安,所以我有時會和他們的家長講,就讓他們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從各方面看,企業的傳承、財富的傳承、精神的傳承在今天的民營企業里已經變成了第一代創業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像人們追求愛情,十之八九都不順利,有時只是曇花一現,但最后日子還得過,傳承也是這樣。
創業者設計傳承方案的時候像談戀愛,制定了很多計劃,做了很多美夢,結果看到的卻是繼承者的改弦更張,甚至背叛。傳承包括四個方面:財富的傳承、人的傳承、制度的傳承、價值觀的傳承。
讀書時經常講繼承老一輩的傳統、理想,那都是精神傳承,比較抽象,但財產傳承則比較具體。首先看財產的傳承。今天在中國要把財產傳下去,我個人認為是不大可能的。從中國歷史看,明代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是1927—1937年,但那代民營企業家的財富都沒有傳承下來。在1945年以后的戰亂中,民營企業家的損失很大,再加上1956年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家被迫把財產都裸捐了。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財富很少有傳承成功的。
到了我們這代,經過改革開放,民營企業進入第二個黃金時期。從以往的制度、基因、文化、歷史來看,在中國沒有傳承財產的智慧和制度條件,那么接下來能不能傳下去呢?我認為不確定,八成也傳不下去。
先來看看稅收。假定你有一套價值100萬元的房子要賣掉,需要交增值稅、所得稅等,這樣一大半所得都交掉了。如果你不賣,死的時候得交遺產稅(這個稅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征收),遺產稅至少交50%,就是價值100萬元的遺產要交50萬元的稅。此外,股權或其他財產的轉讓也要交稅。
這樣看來,對富二代沒什么可指望的,所以也不用仇富。政府都替人民安排好了,富人的財產都是大家的。就算你坐擁百億元,除非你有本事不死,一旦去世,這都是社會的錢,有產者想把錢在中國傳下去的夢想顯然要大打折扣。對于老百姓來說應該鼓勵富人好好賺錢,因為他越富,咱沾光越多。所以,就像富人想把錢都傳給第二代一樣,仇富本身其實也是不理性的。
高額遺產稅制度使財富的縱向傳承很難實現。中國社會遺產稅的法律一旦正式頒布,我相信全國人民都會拍手稱快,但各路富豪可能就沒精打采不想干活了。所以,目前很多中國人把財富轉移到低稅的地方,像新加坡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地區,它們的綜合稅率大概是10%或11%。但如果你轉移的方法不對,不僅轉不過去,甚至還要坐牢。
除了稅收,目前財富繼承人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孩子再沒教育好,那傳承百分之百有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使用信托的方法比較好,把財產做個信托,通過專業團隊來管理,使子女變成受益人,但不成為經營者。這樣就可以把家族財產交給專業人士來管,掙的錢專業人士拿一部分,即所謂的管理費;受益人拿一部分,這樣可防止辛苦創下的家業被不爭氣的孩子糟蹋掉,從而規避風險。通過信托,比如可將財富分成三份,孩子拿一份,公益基金拿一份,另外一份給家族其他人。這種方式在西方很流行,最后子女餓不死但也富不了,他永遠能有一份比工資略多點的收入,但想創業他還得再折騰。
富人的財產早晚是大家的,如果都是這種制度,富人掙再多的錢,窮人也無所謂,反正你最后信托給公益基金,你的后代也就拿著比我工資略高一點的收入。這是要靠時間的,給富人點時間。等到臨死之前,他一琢磨,發現可用的就這套制度,也沒別的可選。比如巴菲特,我不認為他在道德上會比我們更高尚,如果將財富全留給后代,他要交遺產稅,那他所持的股票就要全部賣掉,公司立即不值錢。他只有將財富交給比爾·蓋茨,比爾·蓋茨是最會掙錢的人,這樣他死后第一省了稅,第二公司股價不會往下跌,他的財產不會縮水。這是制度安排,不是道德安排。希望中國未來也這樣,把制度設計好,那些有錢人老了快死的時候,他自然會采用這套制度。
按制度操作之后,有專業團隊幫著管理財富,后代不至于餓死就行。這樣的話,富人的財富等于是社會財富,富人只是辛苦而已,證明了你很能干,滿足了虛榮心,但并不證明你的后代能有多少福氣。比如說巴菲特,財產如果不捐,股價維持不住,后代能不能交得起遺產稅都不知道,所以按美國的制度,他不捐不行。
傳承實際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財富的傳承、制度的傳承、人的傳承和價值觀的傳承。究竟要傳承什么?其實這個屬于價值觀和體制的范疇。就像美國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傳承內容截然不同,封建社會只傳承給人,結果老出事;華盛頓就傳承價值觀,至于總統是什么人無所謂,結果這個價值觀一直傳承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