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蘭,任魯萍,梁霞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工會理論研究】
工會“兩個普遍”方針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影響
梁守蘭,任魯萍,梁霞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全總提出的“兩個普遍”方針,其目標要求是,2011年至2013年,全國企業法人建會率達到90%以上,普遍實現企業法人建會;從2011年起用3年時間,到2013年底80%以上已建工會組織的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基本實現已建工會企業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兩個普遍方針”深刻反映了工會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這一方針的貫徹實行,對于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都具有重大意義。
“兩個普遍”;勞動權益;工會社會作用;工資協商;低端產業鏈;經濟增長方式
在2010年7月召開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十五屆四次執委會議上,王兆國同志在代表黨中央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兩個普遍”方針,其目標要求是,2011年至2013年,全國企業法人建會率達到90%以上,普遍實現企業法人建會;從2011年起用3年時間,到2013年底80%以上已建工會組織的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基本實現已建工會企業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兩個普遍方針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關系的日趨快速復雜的發展變化,是工會組織與時俱進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總結。
(一)我國發展高起點產生的新問題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經濟方面特別是經濟總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經濟財富不斷壯大和積累的過程中,也累積了了很多社會問題,也給我們的經濟帶來了諸多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反映就是社會發展不平衡,民眾的社會經濟地位差距在擴大,并導致社會矛盾日趨激烈。
1、GDP總量世界排名第二,貧富差距卻急劇擴大。從2010年開始,中國GDP趕超日本成為世界排名第二。但是,收入差距卻呈現全范圍多層次的擴大趨勢。例如,行業之間職工工資最高的與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上市國企高管與一線職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國有企業高管與社會平均工資相差128倍。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從上世紀80年代起參與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調查。他說,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1]。
2、勞動者的權益某種程度的下降。近些年來我國出現了一些由勞動關系矛盾引發的群體性極端事件,如“通鋼事件”以及部分地區“出租車停運事件”、廣東南海本田工人罷工等,其重要原因是普通職工的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全國總工會近期一項調查顯示,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75.2%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職工認為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于《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收入方面,2005年廣東省總工會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工資12年來只提高了68元,超過一半的進城務工人員只能靠加班加點獲取更多一點的工資收入[2]。貧富差距的逐漸擴大,勞動權利的逼仄,以及由此帶來的尊嚴挫敗感,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
鄧小平說過一句話:“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它的前提條件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其他人不能變得更貧窮,這就是原則,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走向共同富裕”。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精神的代表著作,比如微觀經濟學的精髓,我們會發現效率改進的先決條件(帕累托改進)是以公平為基礎。帕累托改進的核心是如果一種改進剝奪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帶來更大的整體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實現崇高的目標,都不是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改進是通過持續改善,不斷提高社會的公平與效率,從而使社會和事物發展達到“理想王國”。我們必須改善的是導致一部分人富起來而社會貧富急劇擴大、勞動權益受到損害的現狀。
3、產業結構不合理,對外依存度過高,內需嚴重不足。眾所周知,廉價勞動力一直是我國吸引投資、吸引外來資本的最大優勢之一,但是,經濟發展并不是追求勞動力的廉價,而是達到經濟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市場需求帶動的經濟增長,國內消費的貢獻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迫使企業嚴重依賴出口貿易,成為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08陸家嘴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透露,進入新世紀以來,對外貿易占中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3]這大大增加了我們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例如,從我國出口“晴雨表”廣交會的情況來看,2012年的春季廣交會出口成交360.3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4.8%和2.3%,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歐盟到會采購商和成交金額分別下降15.5%和5.6%。[4]受此影響,中小企業經營陷入困局。
內需不足的另一方面是對于投資拉動經濟的依賴。據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金融危機以來,政府的四萬億刺激計劃,主要投資在重工業、基礎建設行業,主要是資本密集型,主要是國企,而且由于更多的資源流入強勢企業和部門,對中小企業形成進一步擠壓。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工商聯匡主席表示,“不管是在國家新增信貸額度分配上,還是在國家刺激性投資計劃上,幾乎都變成‘國’字號企業獨享的盛宴。”[5]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命脈,其創造的GDP占到全國的66%,承擔的全社會就業人數更是高達70%以上。但是據銀行負責人介紹,在2012年度1月份已實現新增的貸款中,90%以上的貸款流向了國有企業中標的政府工程,[6]導致的后果是央企拿著大把的錢炒地皮,而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內需提振無力。
郎咸平教授曾經深入淺出地分析過財富分配不公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假如A先生雇傭10個工人挖礦賺到100元錢,第一種選擇:10個礦工每人1元錢,自己90元。第二個選擇:10個礦工每人5元錢,自己50元。第二種選擇的結果:礦工1元錢溫飽,再花1元錢買其他消費品,A先生可以建一個大賣場,并聘10個女服務員,礦工和服務員成家生小孩,又拿出1元錢買嬰兒用品,A先生可以開發嬰兒產品。最后這對夫婦手里還有2元錢,要住房子,所以A先生就開發房地產,礦挖完了,其他行業發展起來,小鎮富裕了。A先生的第一個選擇結果:每個礦工1元錢不能有其他消費,礦挖完了礦工失業,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A先生只好再拿出40元錢建高速公路,讓礦工就業,建好以后再失業。會有很多的水泥鋼材消耗,但是其他消費不足,但是A先生口袋里還剩的50元錢,不差錢,只好炒房子、買奢侈品、蓋豪華別墅。——這說明不能夠藏富于民的結果就是貧富急劇分化,產業結構極不合理。
(二)廉價勞動力、低端產業鏈嚴重制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壓制勞動成本的做法可能在短期內對資本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有利于加快區域經濟增長,并使企業得到更多利潤,但長期看,缺乏正常的勞動投入,必將損害整體經濟的運行,包括企業自身利益。
1、企業熱衷于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缺乏創新和改革的動力
對廉價勞動力的路徑依賴的結果是在國際分工中不斷滑向產業鏈的低端,失去產品定價話語權,其產品附加值和利潤將不斷受到擠壓。
就以蘋果的全球之旅來探底中國產業鏈的低端位置。華泰聯合證券對蘋果利潤研究報告顯示,每部iPhone手機,蘋果公司占據其58.5%的利潤,韓國、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公司占據了約10%的利潤,而中國大陸勞工成本只占了1.8%。同時在iPad的利潤分配中,中國企業所得的利潤占比也僅有2%。[7]iPhone中價值32%的零部件從三星采購。中國只不過生產著iPhone中可替代性較強的一些零部件,例如連接器、耳機、表面玻璃和包裝盒。許多在中國生產的蘋果零部件,是以犧牲中國工人的健康為代價的——由于工廠要求工人們使用有毒物質“正己烷”擦拭iPhone的觸摸屏,導致多名工人中毒,為了保證機臺的無塵效果,最初勝華科技用巨大的塑料垂簾將整個機臺包裹起來,五六個工人在里面工作,感覺很悶。后來經過蘋果同意,才將這些垂簾按照比例卷起來一點。記者采訪富士康成都基地的情況顯示,招工時承諾每天工作8小時,加班2小時,實際加班則達四五小時,薪酬待遇跟不上物價上漲水平,工人流動性較大。在富士康的壓力之下,四川省“1號辦”每天疲于應付富士康的招工工作。[8]低端勞動力的路徑依賴,不僅嚴重損害勞動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最終會嚴重阻礙企業的創新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經濟運行模式陷入惡性循環。
如前所述,勞動者報酬長期維持在低位,使經濟運行陷入內需不足-依賴出口-低價競銷-利潤微薄-職工工資增長緩慢-內需不足的惡性循環之中。包括農民工在內的中低收入階層作為我國當前人口主流,其收入狀況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3、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
低價勞動力表面上讓更多人實現了就業,但實際上這卻是對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勞動者十八九歲開始從事高體力、低知識的工作,很多勞動者到三十多歲體力開始滑坡,四五十歲就業就有困難,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也增加社會負擔。而且勞動密集型企業對知識的渴求程度遠不及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大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幾無用武之地,只能實現低層次就業。這種“低投入、高消耗”、“高學歷、低就業”的用工方式,過分貪圖勞動力的價格優勢,最終致使企業無法建立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影響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痛心指出的那樣:“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都耗費在幾個簡單的、功能單一的操作上,他就沒有機會發揮他的理解力、運用他的創造力解決難題。他自然而然地失去努力的習慣,甚至喪失了興趣和交談的能力,也不會懷有任何慷慨、高尚、溫柔的感情,進而連日常事務也不能處理。對于國家的重大而廣泛的利益問題他完全沒有概念-----這種工作甚至損害他的身體功能,使他不再有精力和毅力勝任任何除了正在傷害他的那份工作。他在本行業獲得的技巧是以智力衰退、喪失社會責任感和進取精神為代價。在任何一個進步文明的社會里,如果政府不努力挽救,占人口主體的貧窮的勞動階層必然會受到上述的傷害。”今天我們回顧這些經典的論述,仍然發人深思。
由此可知,分配財富與積累財富一樣重要。因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財富分配方式。要使消費拉動經濟,必須提高職工收入,建立正常工資增長機制。所以,轉變增長方式,勞動關系協調是前提。
基于此,政府的執政目標也要與時俱進地不斷調整,從2009年“兩會”的“保八”到2010年兩會的“有尊嚴的8%”,2011年的重點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2012年GDP增長預期調低到7.5%。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是社會結構性轉型,而不是純經濟問題。因此,把社會發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十二五”和此前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最大不同。
(一)勞動者、企業和政府迫切需要工會組織的代表和表達
當前,我國勞動關系總體穩定,局部不穩定,2010年不穩定開始快速蔓延。主要訴求是漲工資,主要方式是罷工,罷工取勝比重高,蔓延快。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勞動關系雙方在某些地區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勞動者人數多,某些區域集中程度高。廣本26萬人,富士康80萬人。
2、勞動者維權意識發生質的飛躍。第一代農民工特點主要是進城務工養家糊口。第二代農民工特點是,很多沒有農村勞動經歷,追求城里安家立業,實現個人價值。而且受教育程度高,擇業時更關注薪金、企業前途、工作環境、發展空間、權利保障等因素,維權意識較高,熟悉現代網絡傳播,容易形成群體效應。
3、現代企業管理方式需要和諧的勞動關系。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中的零庫存,只要某個產業鏈環節上出現問題,整個生產線停產,損失巨大。例如在2010年南海本田罷工中,據本田零部件公司中層管理人士估計,公司每天生產變速箱2400臺,以一萬元內部價格賣給廣本和東本整車廠,一天產值為2400萬元,加上其他業務,一天產值達到4000萬元。若以此計算,從5月21日到28日,本田零部件公司因停工造成的損失已接近3億元。[9]所以企業迫切要求穩定的勞動關系。
4、工人自發維權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有合理的一面,一方面自發和無序。所以,落實兩個普遍方針,工會有組織依法有序的維權是黨和政府對工會的迫切要求,否則,工人階級隊伍就會發生分裂,以致動搖黨的階級基礎。
勞動者群體的變化,也間接告訴我們,如果說過去20年,我國主要是通過農村廉價勞動力完成“原始積累”的話,那么,要想在知識經濟的挑戰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力,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廉價勞動力變成高價值、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始終保持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因此,兩個普遍方針的提出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與時俱進的現實選擇。
(二)消除工資協商的重重顧慮,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辯證認識工資協商與勞動力成本以及企業效益之間的關系。
有觀點認為漲工資會使勞動力成本上升,從而導致企業效益下滑資本外移。但是,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觀察,漲工資的目的是變“競次”為“競優”,對資源浪費型、環境污染型、勞動力廉價型的企業形成“擠出效應”和“倒逼效應”,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調整產業結構。
以臺灣的經濟轉型為例,自80年代中期起,臺灣內外經濟環境均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經濟進入轉型時期。其一,隨著新臺幣兌美元匯率由1985年的39.9∶1持續升值至1992年的25.4∶1,升值幅度達36.3%,結果使臺灣許多傳統出口產業失去國際競爭力。其二,繼1993年歐洲統一大市場正式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生效實施,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在1993年啟動運行。世界經濟區域化的加速發展,使臺灣主要外貿市場面臨更大挑戰。其三,80年代之后,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也以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出口工業,加入國際市場競爭,臺灣傳統的勞力密集型出口產品受到嚴峻挑戰。臺灣經濟陷入所謂前有強敵阻擋、后有追兵壓力的“夾擊”的困境。與此同時,臺灣內部環境亦發生劇烈變化,一方面,隨著勞力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的迅速發展擴張,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矛盾日益加劇;另一方面,在平均國民所得水平提高,年青人不再愿意從事較艱苦的體力勞動,這就更突出了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勞力短缺的困境,臺灣的工資水平因此大幅上升。結果,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但在此過程中,臺灣的產業結構逐漸調整升級,轉向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電子信息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較順利地取代傳統的紡織、塑膠等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撐點。
首先,電子信息產業成為臺灣產業的主流。1987-1998年電子信息產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由16.89%提高為30.26%,在四大類制造業中的比重從末位升至首位;而同期傳統民生工業則從首位降到末位,所占比重由31.52%下降為17.54%。2000年電子信息產業占整體制造業產值的比重持續提高至37.8%。[10]其次,電子信息產品成為臺灣出口增長的新支柱。伴隨著臺灣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從80年代中期起,電子信息產品取代紡織品及其相關產品成為臺灣第一大出口商品。2000年臺灣電子、資訊與通訊產品出口512.55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4.54%,而紡織品出口152.19億美元,所占比重僅為10.25%。[11]根據預期,2015年臺灣晶圓總產能將達408萬片,占全球晶圓總產能的25%,日本占全球晶圓產能比重將約18%;臺灣將進一步拉大與日本間的距離,躍居世界第一[12]。再次,技術密集產業成為臺灣勞動生產力提高的主要來源。1991-1999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平均為6.5%,就其增長來源構成看,勞動生產力增長5.1%,就業增長1.4%。而臺灣勞動生產力仍能維持5.1%的增長水平,主要因為技術密集工業勞動生產力大幅增長,促使制造業勞動生產力持續提升。1991-1999年臺灣技術密集工業勞動生產力持續平均增長7.4%,而傳統工業及基礎工業勞動生產力平均增長率則分別下降至2.5%及4.8%,由于前者的明顯提升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后者的下降,使制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率平均達5.3%,高于整體勞動生產力的增長水平。[13]
所以,工資協商,增加勞動者的收入,目的是擺脫毒癮式的對廉價勞動力吸血和深陷低端產業鏈的困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以工資協商為契機破解單純的GDP發展模式。
有人說工資協商會導致就業萎縮,這種觀點其實還是簡單的GDP發展模式。目前,我們的工人在全世界工作時間排名第一,工資收入排名為最低之一。我們的漲工資可以與縮短工時并舉,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利,可以將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企業的“兩班兩運轉”糾正為“四班三運轉”或“五班三運轉”,增加企業生產線勞動力使用總量,擴大就業,減輕勞動強度。還可擴大消費市場。提高基礎工資也可以減輕勞動者為提高收入維持生活而不得不選擇超時加班的壓力,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使勞動者從事體面的勞動,享有體面的生活。
3、以工資協商促進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目前,對于工資協商要求最為迫切的是中小企業職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2010中國(陜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目前中國中小企業總數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提供了全國80%的城鎮就業崗位,上繳的稅收約為國家稅收總額的50%。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14]但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中國)2011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小企業主們對于未來有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悲觀的看法。72.45%的受訪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沒有利潤或小幅虧損。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漲仍然是擠壓小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行業原材料成本較2010年上漲約20%至50%;服裝行業原材料面料價格甚至上漲了30%至80%;珠三角地區的小企業工人工資相比2010年上漲了20%至30%,已經缺乏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因此,改變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為勞動關系雙方留出工資協商的談判空間是至關重要的。由此,也引發了所謂通貨膨脹的擔憂。但是,小企業的資金總量中只有12%來自于銀行等渠道融資。如果一味開大貨幣“龍頭”,即使往市場里“打錢”,所謂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結果貨幣也不會流向中小企業。所以貨幣寬松并不能解決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降稅的政策要比大開貨幣龍頭對小企業更為有用。所以,漲工資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的“兩高一低”——國家財政和企業利潤高,勞動者收入低。漲工資不是“注水”,而是讓財富分配更合理。——政府財政讓稅,企業利潤讓利。尤其是財政讓稅,過去十幾年來,我國財政稅收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速,2011年前8個月,中國財政收入74286.29億元,同比增長30.9%。[15]在國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財政收入過大,則必然意味著企業與民眾那部分相對過少,對于擴大再生產或者產業升級以及提高勞動者收入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只有搞活中小企業才能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真正轉型和健康發展。
總之,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沒有工會的積極參與,就沒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通過工會組織代表勞動者與企業進行工資協商,建立企業內部工資決策的制衡機制,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全總提出的“兩個普遍方針”,深刻反映了工會工作面臨的新形勢。這一方針的貫徹實行,對于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實現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都具有重大意義。
[1]上海酷愛網.2010-05-10.
[2]鳳凰網財經.2011-01-30.
[3]人民網.周小川:對外貿易占中國GDP比重已超60%。2008-05-10.
[4]歐債危機陰霾下,我國出口下行壓力將持續[N].中國經濟時報.2012-05-24.
[5]搜狐新聞.2009-03-13.4萬億投資受益最大是國企民企渴望公平
[6]融投資盛宴不能讓國企獨享[N].中國青年報. 2009-03-12.
[7]蘋果利潤鏈中國只賺2%大眾網-齊魯晚報. 2012-10-05.
[8]四川部分公務員未完成幫富士康招工入廠頂工新浪網-國際在線.2012-04-29.
[9]本田停工門續:整廠全面停產,每天損失2.4億元[N]東方早報.2010-05-28.
[10]晶圓生產臺灣躍世界第一[N].工商時報.2012-01-16.
[11]陳斯敏.臺灣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及其對產業結構優化作用的研究[C]豆丁書房.
[12]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2010-09-27.
[13]新華網.2011-09-13.
(責任編輯:張希宇)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Two Generals”Principle to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Liang Shoulan,Ren Luping&Liang Xia
The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Two Generals”Principle,presented by 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ACFTU), are from 2011 to 2013,more than 90%of the national enterprise corporations will have set up unions,and the unions in enterprise corporations will be generally established;by the end of 2013,more than 80%of enterprises that will have built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a system of collective wage negotiations within the 3 years,and that the enterprises having built trade unions generally carry out the system is basically realized.“Two Generals”Principle profoundly reflect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trade union work,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afeguard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jority of workers,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and realizing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wo Generals”;labor interests;social role of trade unions;wage negotiation;low-end industrial chain;economic growth mode
D412.6
A
1008—6153(2013)01—0005—05
2012-10-26
梁守蘭(1955-),女,山東寧陽人,大學學歷,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山東工人運動研究會副會長。任魯萍(1963-),女,山東長島人,歷史學碩士,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教授。梁霞(1976-),女,山東濟南人,歷史學碩士,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