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瑤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試述中國印章檔案的歷史演進及其審美價值
李珺瑤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我國古代印章種類繁多,用途廣泛,風格各異。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變化,不斷拓寬門派種類,豐富印材介質,更新鑄造工藝,創立學術理論,強化管理職能,經歷了一個由初具雛形到錦上添花、發揚光大的嬗變進程。印章是書法藝術和篆刻藝術的有機結合,既有政治、軍事、商業、社會交往等實用價值,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古代印章;印章檔案;篆刻藝術
印章是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書生效的標志,同時也是政治權力的象征。作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印章伴隨文書檔案的產生和商品交換活動的發展,代表著個人或集團的憑證之物,適應了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中“檢奸萌,杜詐偽”的客觀需要,對于中華文明的傳承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印章始于“封泥”,古人在封存和傳遞物件時,為防止被人打開或拆動,先用繩子扎住物件,再用泥塊封住繩子,然后在泥塊上蓋上印記,即最初的印章。后來傳遞文書竹木簡、封庫房等也用印章封口,這就是印章的前身。
我國古代最早的印章始于商代。據《鄴中片羽》載錄,本世紀30年代在河南安陽出土3枚銅質古璽。經專家考釋璽文,第一方印文為“閉”字,第二方為“禽”字,第三方“文字奇詭,無法考釋”。從其印文與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類似,印體和印鈕平板古樸,制作工藝已融入書法和冶鑄技法、初具璽印的基本特征等方面,不少學者斷言,其制作年代當屬殷商,是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商璽。證之于史籍,《逸周書》有“湯放萊而歸于毫,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于天子之座”的記載,說明商代已有璽印的史實與出土商璽遺物交相印證,坐實了商璽當是我國印章的濫殤。
古代印章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變化,經歷了一個由初具雛形到錦上添花、發揚光大的嬗變進程。
春秋戰國時期,印章已大量使用。在政治上,印章主要作為權力的象征和憑證而存在。從君王到下級官員,都各有專用印章,以證明身份、行使職權。如《左傳》有載:“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說的是一則發生在楚國的追要用古璽封發的官文書的故事。又如《呂氏春秋·王道》記有“附城郭,戒門閭,修楗閉,慎關龠,固封璽”。是說時當萬物休息斂藏的冬季,古璽官印也要循例暫時封固起來。再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魏公子信陵君在魏王寵妃如姬的協助下,竊得兵符,才能按己愿調度軍隊,大破秦軍,解趙之困。不難看出,官印的予奪獻納,直接關系到官員的任免榮辱,甚至關系到軍事的和戰降叛,其作用不可等閑視之。
秦漢時期是印章發展的極盛時期。由于國家的統一和政權組織的擴大,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為廣泛,佩印成為普遍風氣,從而促進印章工藝空前發展。印章的文字、形制在此期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印文書體上,由體勢趨于平和端正的小篆代替了六國文字,布局上講究均衡嚴謹,更加注重裝飾效果,或鑄或鑿都雍容大方、自然灑脫,產生了形式多樣的因勢布白的手法和富于變化的構圖形式,線條以挺勁渾厚古樸、氣勢雄強為主要風格,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秦朝統治者很重視對印章檔案的管理,“及秦,乃設符璽令”掌管符和璽。到了漢代“尚符璽郎掌璽及符,符節令為符節臺,率主符節事,殆承秦制增設也。”當時的符節令、符節臺,不僅對天子正在使用中的璽印進行管理,對先王遺留下來的璽印也當作“神璽”和“傳國璽”進行保藏,這對帝王的印章檔案起到了保護作用。秦律規定,官印由專門機構頒賜,漢代進一步發展到由“符璽御史”掌管璽印,刻鑄印章則有“印曹”。漢統治者也十分重視一般官吏、官署的印章檔案,命令由大司空直接管理。由此觀之,當時人們已經把印章作為檔案,有意識地保存在檔案庫,而“主璽令史”就是印章檔案的主管人員。
隋唐印章形成了新的體制。由于用印方法的轉變,統治者主張用朱文大印,官私印章的面積漸漸增大,官印就比漢代官印大了三倍。在印文表現方法上,由早期以陰文為主而改為陽文,文字書體脫離漢摹印篆,采用小篆入印,但書法已失秦代規范,逐漸增疊筆畫。印文書體方面,除篆書外,又有結體寬博、伸頭舒足的隸書體,如“右策寧州留后朱記”官印。此時興起了一種“九疊文”,直到宋、元、明、清諸代官印,很多沿用這種字體。印文內容上更開拓了齋館印、別號印、收藏印、鑒賞印、校定印等,鑒藏用印之風興盛。隋唐是印章功能擴展的重要時期。
宋元時期的印章上承隋唐余緒,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書畫雅士紛紛參與印章創作,推動了印章逐漸由憑證信物向欣賞藝術的過渡。在印文書體方面,開始用楷書入印。如“州南渡稅場記”“一貫背合同”銅印等。據考,宋元書畫家米芾、趙孟頗、吾丘衍都曾自篆印章,其中,吾丘衍還著有史上第一部印學論著《學古篇》,細致闡述了篆書書法、刻印技巧和創作鑒賞,對于印章藝術具有上承秦漢、下啟明清的啟蒙、指導和樞紐作用。
印章在明代已發展成別具一格的篆刻藝術,并于清朝中葉步入繁榮發達的鼎盛期。無論在職掌官印的組織機構、印章管理的規章制度方面,還是在篆刻藝術的名家流派、付梓發行的印學專著方面,明清印章都有很高的文化地位。石質印材的發現為大批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書法家、畫家參與印學創作提供了契機,也因此推動了印章藝術風格多樣化的形成。文字訓詁學和考古學的發展,又為諸家提供了借鑒古代篆刻傳統的有利條件。在經濟發達地區,騷人墨客相對集中,他們師生相繼,賓朋交流,逐漸形成集于某一地區的學術流派。如文彭、何震曾一起倡導以六書為準則,共同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志趣,使他們結成了篆刻史上第一個藝術流派,史稱“文何”。另有徽派程邃、浙派“西泠八家”以及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對印章的發展皆有深遠影響。
“印者,信也”。印章最早作為信物出現,是人與人之間信用的保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印章的使用從鈐蓋于粘泥轉移到點絳在紙上,由于注重了題跋和署款,書畫作品上的印章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鑒賞收藏印和書畫款印的出現和繁榮又使印章更具有表現力和吸引力,其價值也超越了最初彰顯權威和標識憑信的范疇,逐漸從工匠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書印相映成趣的藝術形式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錦上添花,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有關印章檔案的作用,當代古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鑒定概論》中指出:書畫上的印章是作為征信之用的,因此也和題識一樣,可以憑借它辨別真偽、判斷時代。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閑章,還可寄托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結合起來,產生更生動的藝術感染力。
篆刻創作以其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格調高雅的筆情刀趣,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檔案史、印學史和文物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我國已有3000年的歷史。秦漢時期是我國篆刻史上的鼎盛階段,盡管篆刻藝術從唐至宋元后曾一度中落,但從明至清,一些有藝術悟性和創造精神的篆刻家則尋溯秦漢的古璽封泥,融會貫通以書學畫理,從而使篆刻藝術再度振興。從此,篆刻藝苑大家輩出,精品不絕。近代藝術大家黃賓虹說:“一印雖微,可與尋文摩崖、千斤重器同其精妙。”這種獨特的篆刻現象,被稱之為“印學”。篆刻藝術家以印抒懷、以印寓意、以印言志。印章以其微小的方寸天地,寥寥數字的印文內容,縱橫曲直的線條組合,令人味之無極,神馳不已。
只有懷抱著審美的心態,才能領略到印章對詩意的升華和再創造,使印章流暢如彩蝶翩翩,沉凝如寒山積雪,飄逸若晴空輕云,剛勁若峭壁蒼松,構成一幅幅生動別致、相得益彰的圖卷。篆刻藝術形成了鮮明的主題和設計風格,雖然僅僅只是咫尺天地,卻以其特有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等,使藝術價值猶如曲之音、舞之態、書之意、畫之形、詩之韻,可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1]趙愛國.檔案文獻編纂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2]蕭高洪.篆刻史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張希宇)
G276
A
1008—6153(2013)01—0175—02
2012-11-20
李珺瑤(1988-),女,山東東營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0級檔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