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新,劉平昌
(淮海工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1)
近年來,有心理和行為問題大學生的比例呈現遞增趨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高校只有不斷創新思路,改革方法,尋求各種有效的途徑,才能不斷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國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文化對當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文化學者認為文化世界是人類創造的,同時她也創造著人類,創造著不同民族、國家,創造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心理性格以及價值觀念。[1](p1)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將產生不同心理行為與心理體驗,這說明文化對人的心理起到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轉型期會遇到許多價值沖突,產生種種心理問題。同樣,春秋時代的孔子也是處于一個變動不居的時代,但是孔子能在那個動蕩不羈的年代以樂觀的生活態度,泰然處理各種人和事,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積淀。儒家思想文化里蘊涵著豐富的心理教育思想,探索心理教育思想的文化淵源,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對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我國古代“重人”思想最早是起源于西周時期,到春秋的后期逐漸興起。西周以前,“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以說一直是暴力統治的時代,個人的肉體和靈魂都是從屬于神與現實世界里的王;[2](p1040)此時的“神本思想”讓人的個體生命絕對從屬于神的支配,所以沒有所謂獨立人格。到了周朝時期,人們慢慢開始意識到人民的力量和統治者品質的重要性,開始把歷史與人作為認識對象,使自己從盲目迷信天神的愚昧中走出來;認為天意決定人事,同時人也具有能動性,人事制約著天意。此時,統治者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人事、民心、道德都為人們所重視,并開始超過天命和鬼神,人的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提升很快。[3](p108)隨著周的衰敗,到了春秋時期,各路諸侯蜂擁而起,“吉兇由人”、“天道遠,人道邇”等人本主義思想得以初步形成。春秋末年的儒家圣賢,繼承了西周以后的“重民”思想,通過實踐和對“人”的思考,在“人之理想境界”、“人之處世方略”“人之范式”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建樹,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儒家“重人”思想體系。[4]
儒家的人、神關系觀念,認為生命的意義在于“現實”,認為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一定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強調了人主體的存在。一個人要想正確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只有擺脫神的桎梏,并從中解放出來。一個人要追求現實社會的快樂和幸福,一定要能夠正視自我,了解自我,形成積極入世的人生觀。而按照當代的評判標準,正確地悅納自我和認識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表現。儒家的這一觀念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首先,她敬畏“天”和“天命”?!疤熘磫仕刮囊?,匡人其如予何!”[5](p110)孔子認為是“天”賦予他傳承文化的使命,相信自己不會有困難、不會有危險,這是孔子在匡被困的時候,曾經發出的感慨。但孔子敬畏的“天”與殷人的“天”含義不同,殷人之“天”實際是帶有人格意義的神,而孔子的“天”更多地強調客觀存在的現實,他對“天”和“天命”的敬畏表現為對客觀規律的尊重和理解。其次,儒家還繼承了春秋以后的重民觀念,對鬼神、天道的態度是敬而遠離之。他對神事一般不發表見解,《論語·述而》中說到“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更重要的是,他們特別關心人的現實生活,把人放在比天道鬼神更重要的地位。所以,討論鬼神之事時,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對于人獸本質的理解上,儒家思想認為區分動物與人的根本標準是是否具備仁義道德。孔子說:“鳥獸不可同群”,是因為鳥獸和人的不同。那么,人與獸的區別在何處呢?“陰陽是立天之道,柔剛是立地之道,仁義是立人之道”[6]自然的本質實際就是陰陽、剛柔的矛盾對立統一,確立了陰陽的天道和柔剛的地道,還應確立了仁義的人道。仁義的對立統一構成人的本質。那么什么是仁義?“仁”是一切美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的總稱,其最基本的含義是愛人。其中愛父母和家人是根本,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孝悌乃為仁之本。一個人將對父母和家人的仁愛,推及他人和社會,施于萬物,有近到遠,由小到大,這就是“仁”。反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仁愛之心,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是不能稱之為人的。什么是“義”呢?“義”者“宜”也,就是說人的行為要適合事宜,“義”是行為的調節機制,有了它,就能引導人的行為向善的方向發展、遏制人的行為向惡的方向發展。通過義的節制作用,會慢慢規范人的行為,使之逐漸符合社會要求。
孟子也強調人與禽獸存在本質差異。他在《孟子·告子》中曾向人發問:“犬之性尤牛之性,牛之性尤人之性與?”。[6](p53)在孟子看來,人的本性與牛和狗的本性是根本不同的,不可相提并論,更明確指出了人比動物高貴。他認為火水有精神,但沒有生命;草木擁有生命,但沒有意識;鳥類和動物具有意識,但沒有道德意識;只有人類同時擁有精神、生命以及道德意識。所以人是世界上最高貴的,儒家“重人”觀就是體現在把人視為萬物之首。
儒家關于人與神關系、人與獸關系的觀點,幫助后人認識了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人類正確地進行自我認識,這種思想也為當代高校學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了理論源泉。一方面,她讓學生認識到人是萬物之靈,要發奮進??;要懂得作為當代社會中的一員,我們都不是神,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和不足,從而學會正確地接受自我和悅納自我。另一方面,大學生只有了解自己有區別于動物的屬性,應該知道用道德規范和禮義廉恥去規范日常行為,這樣才能實現傳承人類的優秀文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存。回顧悠久的歷史,患有心理障礙的人大多是沒有處理好人與神和人與獸的關系。屈原看到衰敗的楚國,憂國憂民,不能自拔,投江自盡,釀成了千古人生悲劇。而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孔子,同樣面臨的是個沒落之世,卻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面對人生的挫折,給后人留下無窮的精神財富。
修身養性是我國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善于維護心理平衡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的根本保證。[7]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心性修養思想中,儒家的身心修養觀為我們今天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也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淵源。
儒家思想主張身心修養與維護人心理平衡的密切關系。孔子強調身心修養統一,《大學》中說,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有了誠實意念,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品德修養對身心健康的積極意義在于“德潤身,心廣體胖”。人只要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經常內省自身的不足,常懷善意,自然就心寬體胖。更進一步,孔子還把修身養性與心理調整和維護心理平衡聯系在一起,主張提高修養在于端正心智,如果心中有怨恨,就不能做到公正;有恐懼,就得不到中正;有喜好,就會有偏好;有憂患,就會偏廢。朱熹說過:“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8](p28)這里的“正”就是一種心理平衡,而怨恨、恐懼、喜好、憂患都是人內心固有的心理感受;如果一個人產生了這樣感受而自己又沒有感覺到,他就會產生欲望和情感沖動;如果情緒的主體不能有效地控制這些心理體驗,放任其發展,就產生心理失衡,導致心理疾病。
從修身對心理平衡的作用而言,修身養性的功用是提高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培養高尚的情操,從而逐漸使自己保持穩定、平和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心理失衡反過來會影響修身,孔子曾經說過,要治理好一個家,首先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養。原因就是在于人們往往對自己親近的人有所偏愛,對自己敬畏的人往往會有偏心,對自己傲慢的人往往有成見,對自己鄙視的人往往有偏見。因此,對喜歡的人和厭惡的人都能公平對待的,明察他們的優缺點,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這樣的人是非常少有的。這就啟示我們,對待任何人和事情都要加以審慎,盡可能做到不偏不倚,客觀對待。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這就得出結論,心理平衡能力強、狀態好的人,自己會減少外界干擾,有利于修身養性;修養水平高的人能保持心理的平衡狀態,控制內心情感體驗的水平也強。
那么,如何保持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緒狀態呢?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边@里的“時中”,朱熹的解釋就是“中無定體,隨時而在。”“能隨時以處中也?!盵8](p28)意思是說,君子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帶來的各種刺激,能夠隨時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欲望帶來的各種心理體驗,能正確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保持內心世界始終居于適中狀態,即保持心理平衡。生活中,孔子在弟子們面前能做到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表現出“溫而歷,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良好人格品質。此外,他不僅自己做得好,還要求弟子們遇到困難時要學會調適,學會維護自身的心理平衡??梢?,孔子的處事法則是中庸之道。
在如何控制心理平衡這個問題上,孔子還認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強調自我反省,認為“內自訟”即內心自責對調節心理平衡很重要。孟子將孔子的“求諸己”思想進一步發揚廣大,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者而天下歸之”。[9](p240)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該反問自己的是否有足夠的仁愛之心;我管理別人而沒能管理好,應該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地對待人卻得不到回應,應該反問自己態度夠不夠恭敬;自己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孔子的弟子曾參可以稱為“內自訟”的典范,他每天都從三個方面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找出身上的問題和不足。一是替別人謀慮是否不夠盡心;二是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三是傳授給別人的東西自己是否實踐了??偟膩碚f,通過自我反省,深刻分析自己的情感態度、思想意識和實踐行為,使自己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這樣就能怡養生息,身心舒泰。
孔子在解決人們常見的心理問題,如嫉賢妒能、妄自菲薄、盲目攀比等問題時,給出了一劑良方:“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p76)遇到比自己強的人要虛心學習人家的長處,努力追趕他。遇到比自己差的人也不要驕傲自滿,而要明察他的不足,審視原因,以便檢查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缺點,如果有還要加以改正。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融入集體生活,融入社會,才能和他人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目前,在校大學生表現出的心理不健康現象以及許多極端事件的發生大多數是與不能正確對待挫折、不能維持心理平衡有關。以前我們還會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思想及“阿Q精神”來平衡我們的心理,但這種機制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所以,弘揚“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儒家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且學會運用有利于時代進步的傳統文化精髓來維護自身的心理平衡,建立一套系統的大學生心理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應該是當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
儒家思想一直積極主張樂觀的人生態度,“樂”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在《論語》開頭,就說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以說“樂”是整篇《論語》的基調。這也是儒家圣賢對人生的信條,孔子的生活態度就是粗茶淡飯、以臂為枕的樸素生活也能樂在其中。在對自己的評價上,孔子說,發奮用功是件快樂的事情,甚至可以忘了吃飯,忘記憂慮,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梢钥闯隹鬃邮且粋€非常樂觀、豁達、心胸開闊的人,正是有這樣的樂觀態度,當他每次處于生活磨難甚至生死攸關的時刻,仍然能夠坦然面對??鬃硬坏约簶酚^面對生活,而且極力培養他的弟子快樂的生活態度。他說:“君子不憂不懼”“仁者不憂”,將“樂”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君子、是否是仁者的行為標準。
儒家思想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儒家培養人才主張的“君子不器”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單一、固定的用途;應該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特別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有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論身處什么樣的復雜環境,遇到什么特殊困難,人都要能夠排除一切阻礙,充分發揮自己內在潛能和聰明智慧,自如應對各種不利事件,使自己不受傷害?!靶〔蝗虅t亂大謀”也要求一個人面對挫折和不順,不要沖動,學會忍讓,顧全大局。更不能一時沖動做出傷人、傷己的極端事件。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挫折承受力主要表現在對待自身、對待社會關系和對待生活環境幾個觀察點。在對于自身的承受力方面,孔子不僅主張要了解、接受自身己的優缺點,而且更深層次地提出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梢姡鬃訉Υ陨硎窍茸晕医邮?,同時不失積極進取精神。在對待社會關系方面,孔子認為承受挫折是一種美德,他曾經對顏淵說“用則行,舍則藏”,意思是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顯示了儒家通權達變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氣度。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以直報怨”的思想,主張用“公平正直”對待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在對生活環境適應方面,孔子認為適應生活環境的變化是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做到的;孔子非常贊賞顏回的簞食瓢飲、行居簡陋而不改其樂的態度,發出“賢哉,回也”的感慨。
儒家這種積極進取、挫而愈奮、困而彌堅的精神對當代大學生來講,仍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代大學生要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思想境界和心態去看待困難和挫折。要有堅強的忍耐力,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怕困難,學會戰勝困難。不能遇到挫折就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悲觀、焦慮、憂郁情緒,認為世界不可留念。目前高校學生因情自殺、因學業失敗自殺等事件的發生,就是他們缺乏較強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所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積極面對挫折,使他們能夠樂觀面對生活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倡導的樂生觀對提高大學生受挫、抗壓能力有著積極的啟示作用,為高校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積極借鑒。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蘊涵著豐富的心理衛生和心理教育的思想淵源。我們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心理教育應該發展自己的特色;我們應該扎根于歷史文化沃土,弘揚儒家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根據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積極實踐,才能創新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更加適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才能切實提高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2]十三經.左傳·成公十三年[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3]十三經.尚書·泰誓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4]張冠湘.孔子人本思想建樹及其現代意義[J].湖南學院學報,2005,(1).
[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十三經.周易說卦[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7]孟萬金.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心理衛生思想探析[J].心理科學 ,2001,(5).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袁祖社.四書五經(全注全譯)[M].北京:線裝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