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聯俊
(暨南大學 社會科學部,廣東 廣州 510632)
胡錦濤同志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化生存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方式,改變著人的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影響著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生態環境。[2]由此對虛擬社會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如何開始虛擬社會的研究,其邏輯起點在哪里呢?邏輯起點確定的依據是什么?確定邏輯起點的意義何在?
所謂虛擬社會就是指建立在當代信息網絡技術平臺上人類交往實踐活動的共同體。“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3](p344)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決定著個人的自主性活動,當交往形式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新的交往形式又會變成桎梏并為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4](p81)隨著虛擬社會的到來,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人本身的存在方式發生了變化,開始從現實存在轉變成虛擬存在。這種存在方式的轉變,直接影響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方式發生了改變,現實的社會關系開始轉變為虛擬的社會關系。
(一)“虛擬人”不是虛擬社會的研究起點。通常的誤解是認為虛擬社會的研究起點是“虛擬人”,因為這個概念看上去最簡單、最抽象,但是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現實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現實的人,在現實社會中任何公民都是現實存在的,而且他們的存在前提是人。對于社會的任何研究都必須圍繞著現實的人而展開,現實人的一切特征都會影響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現實人是現實社會研究中最簡單和最抽象的范疇。但是,“虛擬人”卻不是虛擬社會的研究起點,其依據有三個方面:首先,“虛擬人”是不存在的。所謂“虛擬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因為虛擬社會中的主體仍然是現實的人,他們在虛擬社會中改變的僅僅是其存在方式,而不是人本身,不能因為存在方式的改變,就否定了現實人的主體身份。其次,意識產生的載體只能是現實人。虛擬社會中各種信息都是人的思想意識的反映,并且其反映的途徑和手段多種多樣,而意識是現實人所獨有的,不能被其他東西所獲得,否則就不能稱之為意識。所謂的“虛擬人”不可能承擔意識載體任務,虛擬社會中人思想的交流與溝通都是現實人的思想意識反映。再次,即使因為技術的發展,“虛擬人”出現了,它也仍然是現實人的工具。科技發展的速度使得一切都有可能,虛擬社會中很多的行為可能不再需要現實的人親自來完成,而被所謂的“虛擬人”所代替。但是,從其本質來說,它仍然是現實人的產品和工具。
(二)虛擬社會關系是虛擬社會研究中最基本的范疇。既然虛擬社會中“虛擬人”是不存在的,那么什么才是虛擬社會的最基本范疇呢?這個范疇既不是人本身,又不能脫離人而存在,那就是社會關系。虛擬社會中的人通過虛擬的信息技術平臺形成的關系就是虛擬社會關系,現實的人在虛擬社會中形成的虛擬社會關系組成了虛擬社會。虛擬社會關系是虛擬社會研究中最基本和最抽象的范疇,也就是說虛擬社會的其他研究需要從虛擬社會關系開始,其他的研究范疇要比其復雜,需要用虛擬社會關系來說明。虛擬社會關系與虛擬社會的研究對象之間相互規定,表現在:一是虛擬社會關系是研究人在虛擬社會一切問題的前提。可以說,沒有虛擬社會中虛擬社會關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虛擬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也就談不上任何的影響。只有通過對虛擬社會關系現象及本質的分析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研究虛擬社會的變化發展規律所在。二是虛擬社會的研究對象規定著虛擬社會關系的研究范圍。虛擬社會不能脫離虛擬社會關系,但是虛擬社會關系是研究的起點,不是研究的一切。從這個起點出發可以進入不同領域研究,虛擬社會的研究對象是虛擬社會的產生、發展、變化及其作用的規律,涉及的是人在虛擬社會中的交往實踐活動,其規定著虛擬社會關系的研究范圍。
(三)虛擬社會關系是虛擬社會的歷史起點。虛擬社會的產生源于虛擬社會關系,虛擬社會關系產生之時就是虛擬社會發生之日,它們既在邏輯進程上統一,也在歷史進程上統一,虛擬社會中的其他變化可以從虛擬社會關系中找到潛在的依據。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性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5](p43)人們對虛擬社會的認識實質上必須從對虛擬社會關系的認識開始,虛擬社會關系是虛擬社會研究的初始對象。正是因為虛擬社會關系的存在,才使得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發生了分裂,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才發生了改變,由此決定著人們在虛擬社會的交往實踐活動。“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p32)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意識。虛擬社會產生于虛擬社會關系,其發展進程之中也貫穿著虛擬社會關系。
“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經過深思才能了解嗎?”[3](p291)虛擬社會關系對于虛擬社會來說不僅是人思想意識發生改變的根源,而且還是其基本的社會構成。社會是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社會,要考察基本的社會構成,就是要考察人的社會交往關系。
(一)社會交往中的社會關系。“作為生活世界的成員,我們置身于‘我們的關系’當中,在生活世界的具體協調系統中占據著屬于我以及集體的特殊位置,作為自我還和他者之間存在著互動,把祖輩、同代人以及后代人區分開來,并且接受文化的自我理解等”。[6](p122)人的社會交往重要性表現在:一是人的本質的體現。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在相互交往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切。人從生理的成長到心理的成長,都離不開交往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交往,人不可能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二是人的發展要求。人的發展是在社會交往中得以實現的,交往給人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和方向。沒有交往,人不可能對于發展的社會系統有明確認識,也就不可能找到發展的路徑所在。三是社會目的性實現的關鍵。社會的目的性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要實現社會的目的性,就必須要在人的交往中實現。只有在交往中,人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脫離了社會交往,所有人的自由都是虛幻和暫時的。在虛擬社會中,雖然人們之間的交往是非現實性的,但是無論虛擬社會關系的形式如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人交往行為的體現,“交往行為概念所涉及的是至少兩個以上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之間的互動,這些主體使用(口頭的或口頭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種人際關系。”[6](p84)虛擬和現實社會關系都源于人的交往。沒有人的交往,就沒有社會的存在,“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4](p38)
(二)虛擬社會關系中的社會交往。波普爾在其三個世界理論中,將世界分為三個部分:“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狀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意識狀況或精神狀況的世界;第三世界是客觀思想的世界,特別是科學思想、文學思想以及藝術作品的世界。”[7](p38)虛擬社會的出現,對于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虛擬社會是精神的世界還是思想的世界?或是精神與思想的融合交匯之地?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交往的區別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考察:一是交往基礎不同。在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盡管生產關系構成交往關系的基礎,但是它不能代替交往關系”。[8](p6)在虛擬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交往關系大大增加,交往的基礎發生了改變,交往的技術性因素大大增強,虛擬社會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進一步轉化為人——技術——人的交往。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以彼此的存在為交往前提的,在交往過程中是以人為導向的。但是,某種意義上虛擬社會交往已經從人的交往轉變為人對網絡技術的依賴,也就是說它改變了人的現實交往對象性。二是交往內容不同。現實社會的交往內容對人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其內容受社會的發展階段和人自身素質的影響很大。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以及不同的個體之間,交往內容存在著很大差別。在虛擬社會中,因為交往方式的改變,個體的交往表現出主動性與被動性同時并存的特點。主動性表現在個體可以自由地選擇交往內容,從而建構自己的素質結構;反過來,個體也可能被動地被網絡社會全方位的交往信息所引導,影響其自身的交往和發展。三是交往形式不同。現實社會的交往基本上是中心擴散式交往,人們通過各種途徑從相互熟悉的人際關系中進一步擴大交往范圍,彼此關系的深化以血緣、地緣、業緣等熟人人際網絡為基礎。但是,虛擬社會的交往形式打破了這種桎梏,基本上是以多向立體式交往為特征。也就是說,除了以熟人交往為節點的交往形式外,人們可以以彼此之間共同的價值觀、愛好和興趣,甚至偶然的網絡相遇,作為彼此交往的開始。這種交往形式的改變,使得人們可以在虛擬時空中最大化地擴大交往對象,充分發揮虛擬社會交往的特質,大大增強人的社會交往性。四是交往效果不同。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基本上以能夠真實感知的形式進行,人們可以在交往中對對方的各種社會特征進行比較準確的判斷和推測,從而在社會交往中逐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進而還可能深化為依戀和親密感。但是,虛擬社會中人們的交往從一開始就是以網絡技術為媒介來進行的,人們的真實情感可以輕易地隱藏在交往過程之中,而通過歪曲甚至相反的形式傳遞出來,這種媒介交往無形之中擴大了人們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加了彼此的不信任感,從而使得虛擬社會交往的難度加大。虛擬社會交往實質上就是其社會關系的表現,虛擬社會關系在虛擬交往中形成了虛擬社會本身,組成了虛擬社會的基本結構。
所謂萌芽就是指一切的開始,“它不以任何東西為中介,也沒有根據;不如說它本身倒應當是全部科學的根據。”[9](p54)虛擬社會的矛盾主要有虛擬與現實的矛盾、思想與行為的矛盾、個體與群體的矛盾、權利與義務的矛盾等。
(一)虛擬社會關系區別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之所以說虛擬社會是不同于現實社會的社會形態,其主要原因就是指虛擬社會的社會關系不同于現實社會。正因為虛擬社會關系的存在,人們的社會交往才有了另一個社會空間。如果沒有這個虛擬空間的存在,就談不上人在其中的所作所為。“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3](p46)虛擬社會中,人的虛擬社會活動本身也成為了自己意識的對象。人在虛擬社會中思想意識的產生也是基于虛擬社會關系,它使得思想意識內容和對象產生了變化,使得現實的個人力量得以在虛擬社會中進一步增長,并占據人的本質性存在,不斷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方向邁進。也就是說,虛擬社會關系使得人的發展從現實發展的單向維度變為現實與虛擬共同發展的雙向維度,人的思想和行為通過虛擬發展開始獲得不同于現實發展的突破,使得虛擬社會變得更加充滿張力,從而擁有不確定性的未來。
(二)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中思想和行為的矛盾。虛擬社會中人們的意識重構主要取決于其所選擇的虛擬社會關系環境。虛擬社會關系改變著人的思維特征、思維能力和思維進路等,并且通過思想的改變影響其行為選擇。虛擬社會中思想決定行為,這種決定關系建立在虛擬社會關系基礎之上,人們一切的虛擬社會行為都是在虛擬社會關系之中展開。主要表現在:一是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現實社會公民主要通過與現實人的交往展開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虛擬社會中的人主要借助網絡技術的手段來開展各種虛擬社會交往關系,其思想和行為模式必然發生著結構性轉變。二是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的思想和行為內容。人在虛擬社會能夠開展的活動取決于虛擬社會關系的展開程度。虛擬社會關系的范圍越廣、形式越多,其思想和行為的自由度越高,內容豐富程度越強。反之,虛擬社會關系越薄弱,其在虛擬社會中的思想和行為局限性越大。三是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的社會影響力。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影響力主要通過社會關系來傳播,虛擬社會關系的立體式傳播方式使得人的思想和行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社會影響力。
(三)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個體與群體的矛盾。虛擬社會中個體和群體的虛擬性存在是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個體和群體在虛擬社會中的矛盾離不開虛擬社會關系。首先,虛擬社會中個體的力量通過虛擬社會關系得以擴大。虛擬社會的個體權利與現實社會相比較,其實現的途徑不同。個體通過虛擬社會關系實現了自身力量的擴展,無論是擴展的力度或廣度,都是現實社會所不能比擬的。其次,虛擬社會的群體構成建立在虛擬社會關系基礎之上。虛擬社會的群體構成隨著虛擬社會形態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其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都與虛擬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虛擬社會關系使得虛擬社會中的信息流動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群體意識和群體行為規律逐漸發生著改變。再次,虛擬社會個體與群體的法律關系建立在虛擬社會關系基礎之上。從根本上說,虛擬社會的法律關系調整的就是公民在虛擬社會中的權利和義務,其建立的依據是虛擬社會關系。
(四)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權利與義務的矛盾。權利和義務的變化是社會關系變化的主要表現。虛擬社會關系的出現使得主體存在領域和表現形式發生了改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社會關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虛擬化的成分,從而使得主體權利與義務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虛擬社會中權利和義務的改變表現在虛擬公共空間的形成,虛擬公共空間與現實公共領域相比較,其形成的原因、過程和變化等都有著自身的特點,虛擬社會主體實現權利和義務的方式方法更加方便、快捷和多樣。虛擬社會關系基礎上的權利和義務不同于現實社會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權利與義務內容以及實現形式的改變影響著虛擬社會中法律關系的改變。
“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3](p46)人的思想意識的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虛擬社會的發展,那么這種意識在虛擬社會中是從哪里開始的呢?
(一)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中人的發展基礎和路徑。“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3](p92)也就是說,人們的社會意識來源于社會交往中的社會關系。人的發展基礎主要由其存在方式而決定,虛擬社會中人的存在方式是虛擬社會中的社會關系,虛擬社會的發展實質上就是人在虛擬社會關系中的發展。沒有網絡技術就沒有虛擬社會,網絡技術的發展基礎是從人的需要出發的,也就是人技術化生存的需要。所以,技術的發展基礎是虛擬社會關系中人的發展,而人又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之中的,其根本還是要從虛擬社會關系出發,尋找不同于現實社會人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中人的發展內容、特點與規律。首先,虛擬社會人的發展與現實社會人的發展內容有所區別。虛擬社會人發展的基礎不同于現實社會,現實社會人的發展源于如何認識處理現實社會關系,而虛擬社會中只有從虛擬社會關系出發,才能認識到人發展的內在含義和內容,才能促進虛擬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其次,虛擬社會人的發展特點一方面要反映人本身的特點,但更要強調其在虛擬社會環境下表現出來的特征,這些特征的顯現都與虛擬社會關系不可分割。只有也必須在虛擬社會關系中,才能區分虛擬社會人的發展與現實社會人的發展區別所在。再次,人的發展規律貫穿虛擬社會人發展的產生和變化過程之中。要認識規律,就必須認識規律產生的條件,虛擬社會人的發展規律產生條件是虛擬社會關系。只有在虛擬社會關系之中,虛擬社會人的發展規律才具有自身特色,也只有把握虛擬社會關系,才能發現其真正的發展規律。
(三)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中人的發展價值與影響。個體與群體對于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個體公民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對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都有著重要的發展價值所在,而且這種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社會形態的不同。一般來說,社會越開放,政治環境越寬松,個體公民的影響力越強,影響范圍也越大;反之,則影響力就越弱,范圍就越小。相對于現實社會而言,虛擬社會關系的開放程度要高得多,虛擬社會關系決定著虛擬社會個體公民的社會影響和價值體現。虛擬社會關系的構成對于群體思想意識的發展變化也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不僅在虛擬社會中產生重要影響,還會同時波及現實社會群體意識的流變和轉型。所以,對于虛擬社會公民意識的發展來說,國家和社會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是虛擬社會關系。虛擬社會關系的變化和發展,決定了虛擬社會中公民意識的引導和培育方向。
(一)理論意義。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交往”越來越多。但是,“世界交往不能等同于普遍交往。‘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才能達到‘普遍交往’。”[8](p31)在虛擬社會關系之中,普遍交往時代真正可能得以實現。首先,堅持把虛擬社會關系作為虛擬社會的邏輯起點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虛擬社會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而出現的新的社會形態,社會形態發生了變化,理論的邏輯起點必然發生變化。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是意識是社會的產物,社會關系的變化必然會帶來上層建筑的變化。堅持虛擬社會的基本構成是虛擬社會關系,就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目標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虛擬社會問題研究的目的和歸宿。其次,堅持把虛擬社會關系作為研究虛擬社會問題的起點有利于虛擬社會研究的深入。虛擬社會的形成歷史短暫,在虛擬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基本的社會構成是虛擬社會關系。堅持把虛擬社會關系作為研究虛擬社會的起點,就是對虛擬社會作為人們在信息時代新的生存環境的認可和重視,就是在新的社會空間中開始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方式的研究。了解了虛擬社會關系的本質,就可以從根本上把握虛擬社會的現狀;了解了虛擬社會關系的結構,就可能深入地探索虛擬社會的組成特征;了解了虛擬社會關系的規律,就可能洞徹虛擬社會的發展和未來。再次,堅持把虛擬社會關系作為研究虛擬社會的起點有利于人的發展研究的深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的研究,長期以來著重于縱向研究,就是對人的發展的內涵、價值、特點以及應用的研究,而對于人發展領域轉換的研究則鮮有探討。隨著虛擬社會的出現,傳統意義上的市民社會形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公共領域本身也出現了質的變化。也就是說,虛擬社會所形成的公共領域與傳統現實社會公共領域的組成主體、產生形式、參與范圍、發展進程等都有著很大的區別,相應的是其社會關系組成也發生了改變。在新的社會關系中研究人的發展問題,拓寬了研究領域,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潮流和趨勢。
(二)實踐意義。把虛擬社會關系作為研究虛擬社會的邏輯起點,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突出的實踐意義。首先,有利于把握虛擬社會的形成規律,增強公民在虛擬社會中行為的自覺性。盧卡奇批判無產階級之所以在資本主義國家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自覺的階級意識。虛擬社會中自覺性的培養是公民自律的前提,虛擬社會關系是形成虛擬社會公民自律良好氛圍的客觀條件,公民自覺性的培養離不開虛擬的社會關系。只有把虛擬社會關系作為研究虛擬社會的起點,才能使得人們深入研究虛擬社會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把握虛擬社會的形成規律。其次,有利于把握虛擬社會的發展規律,使得虛擬社會的規范和治理更加科學和有效。虛擬社會的規范和治理對于虛擬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沒有有效的治理,就沒有虛擬社會的未來。而要保證其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把握虛擬社會的發展規律。虛擬社會的基本構成是虛擬社會關系,把握虛擬社會的發展規律就要研究虛擬社會關系。再次,有利于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虛擬交往把現實的交往虛擬化了,擴大、豐富了現實交往,發展了人的本質。”[10](p54)隨著虛擬社會的出現,公民的思想意識開始受到現實社會關系和虛擬社會關系雙重影響。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構建良好的現實社會關系,而且要構建良好的虛擬社會關系。同樣,在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現實社會環境的優化,也要創造有利的虛擬社會環境。
[1]李章軍.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11-02-20(1).
[2][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尤爾根·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K.R.Popper,J.C.Eccles.The Self and its Brain[M].N.Y.,Heidelberg,1977.
[8]范寶舟.論馬克思交往理論及其當代意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9][德]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楊之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
[10]李輝.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