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茶陵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蘇美蘭 譚桃新 彭鐵山
示范種植試驗地點設在茶陵縣腰陂鎮腰陂村,試驗面積5.5 公頃。試驗地點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試驗田前作為油菜。紅黃泥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為51克/公斤,堿解氮118 毫克/公斤,有效磷13.8毫克/公斤,速效鉀78毫克/公斤,pH值6.4。
2011年4月20日播種,9月2日成熟,全生育期135天。株高117厘米,株型松緊適中,葉色淡綠,劍葉挺直,莖稈堅韌,分蘗力中等,抽穗整齊,后期落色好。試驗田基本苗90萬~105萬苗/公頃,最高苗310萬~330萬苗/公頃,有效穗255萬~270萬穗/公頃,成穗率82.3%。每穗總粒數190.2粒,每穗實粒數162.1粒,結實率85.2%。千粒重26.8克。Y兩優9918組合莖稈粗壯,耐肥抗倒。該組合耐低溫能力強,耐高溫能力較強;對稻瘟病的抗性一般,有部分試驗田發生輕度枝梗稻瘟和粒稻瘟;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抗性強,試驗田沒有發生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也沒有發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理論測產和人工收割產量分別為11噸/公頃和 9.9噸/公頃。
2.1.1 拌種消毒 浸種前選晴天將種子曬1~2天先進行紫外線消毒并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浸種時浸種10~12小時,每千克干種子用5克強氯精對水1.5公斤,殺死附著在種子上的病源菌。在種子催芽露白后,用1克70%吡蟲啉,先與少量細土或谷糠拌勻,再均勻拌1公斤種子(以干種子計重)晾干播種,以防治苗瘟、惡苗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稻薊馬。
2.1.2 用足種量,勻播稀播 一般大田用種量為15公斤/公頃;秧田播種量為120公斤/公頃,勻播稀播,齊苗后移密補稀,確保秧苗生長整齊一致。
2.1.3 使用壯秧劑,培育多蘗矮壯秧 出芽后用烯效唑拌種,用量為2克/公斤(以干種子計重)。或者在幼苗一葉一心時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用量為1.8公斤/公頃,對水1200公斤/公頃于上午10時噴霧。噴藥時定向作業,不要來回返復噴霧,以防止用藥量過大而導致矮化萎縮不能正常生長。
2.1.4 施好“斷奶肥”和“送嫁肥”幼苗二葉一心時,施用尿素60公斤/公頃作“斷奶肥”,使幼苗養分供應充足,有利于培育低位多蘗壯秧。秧苗移栽前3~5天,施用尿素45公斤/公頃作“送嫁肥”,確保秧苗移栽后早生快發。
2.1.5 帶藥移栽 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在秧苗移栽前2~3天施藥一次,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帶藥移栽對防止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效果更顯著。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能顯著提高產量。一般栽培密度為23.3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秧苗,大田基本苗為90萬~105萬苗/公頃。
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產量要達10噸/公頃,需施純氮225公斤/公頃,五氧化二磷100公斤/公頃,氧化二鉀125公斤/公頃。最好以有機肥為主。施肥原則是:以基肥為主,磷肥全部作基肥,早施分蘗肥,酌情施用穗肥,穂肥以鉀磷肥為主。氮肥作基肥、分蘗肥、穂肥的比例為5∶3∶1。
移栽后淺水(5厘米)返青,分蘗期保持濕潤,灌溉間歇露田。當苗數達270萬株/公頃以上時,排水曬田,田間出現小細縫時再灌跑馬水,如此反復至拔節期復水,控制過多無效分蘗的發生。孕穗期和抽穗期淺水灌溉,灌漿結實期干干濕濕灌溉,收割前5~7天斷水。切忌斷水過早,以免影響產量和米質。
紋枯病:發病蔸率分蘗期達20%,孕穗期達30%需用藥防治,選用30%苯甲?丙環唑300毫升/公頃,對水600公斤/公頃均勻噴霧。發病蔸率低于此標準,不需要防治。
稻瘟病:在分蘗期稻瘟病出現中心病團時,要用藥劑進行防治。在抽穗前和齊穂期分別用藥劑防治一次,可用75%三環唑450克/公頃,對水600公斤/公頃均勻噴霧。
二化螟:帶藥下田,大田分蘗期出現枯鞘團時進行藥劑防治,施用20%氯蟲苯甲酰胺120克/公頃加25%噻嗪酮750克/公頃,對水600公斤/公頃均勻噴霧,并兼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稻縱卷葉螟:6月中旬后卵量在2萬粒/畝以上,于卵孵盛期用20%氟蟲雙酰胺150克/公頃加25%吡蚜酮240克/公頃,對水600公斤/公頃,均勻噴霧,兼壓稻飛虱基數。
稻飛虱:在返青分蘗期結合二化螟進行一次防治,7月中下旬以后在百蔸蟲量達到1000只以上進行防治,可用25%吡蚜酮240克/公頃或25%噻嗪酮750克/公頃,對水600公斤/公頃均勻噴霧。輪換選擇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