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科,崔立美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中國 北京 100025)
公訴案件庭前審查程序,系公訴機關提起公訴以后,法院開庭審判以前的一個中間程序,西方國家習慣稱之為“預審聽證”,并規定了相對較為完善和發達的審查程序。有學者將國外的庭前審查程序歸類為英美型、法德型及日本型進行研究,并總結出三種類型的各自特點:英美型程序將預審法官和庭審法官相分離,徹底排除了庭審法官的預斷;法德型程序設有專門的預審程序,依然固守職權主義模式;日本型程序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排除了法官預斷,但缺乏法官實體性預審[1]。是否允許法官進行預斷成為國外庭前審查程序關注的焦點,由于我國在訴訟歷史方面有著特有的法律傳統,所以與國外的視角略有不同。
我國自1996 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以來,關于預設庭前審查程序的呼聲不斷。2012 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庭前會議的出臺引起了我國刑事理論界和實踐界的高度關注,作為主要參與方之一的公訴機關,解決如何應對刑訴法修改、如何應對庭前會議中非法證據排除等相關問題成為重要任務。
就公訴機關而言,庭前會議程序的設立,不僅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刑訴法對庭前會議程序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起訴案卷移送制度,對于提高訴訟效率、更好地保障案件當事人的權益有著重要的意義。
公正與效率,一直是刑事司法追求的價值取向。在我國目前的審判模式下,庭審的進程經常因為回避、出庭證人、非法證據排除等問題而不得不中斷,這不僅導致刑事審判效率低下,也極大地浪費了司法資源。司法資源的有限性使我們必須重視訴訟效率的提高。在提起公訴與開庭審判之間植入庭前會議程序,先行解決回避、出庭證人名單等程序問題,同時,控辯雙方對于事實與證據是否有異議進行確認,對不存在爭議的問題達成共識,對存在實質性爭議的問題明確具體爭點,能夠有效避免庭審進程的中斷,避免二次開庭或者多次開庭,達到節省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
懲罰犯罪、保障人權是刑事司法重要的任務。庭審之外單設庭前會議程序,緩解了訴訟各方在表達訴求時不充分的問題。庭前會議程序的設立,使得案件的辦理程序更加細化,不僅在時間方面保障了公訴機關、當事人、辯護人等各方訴求的充分表達,而且通過庭前證據的展示,充分保證了訴訟各方意見的交換,能最大程度地還原犯罪事實和犯罪證據,查清案件事實,有效地懲治犯罪,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于庭前會議的規定較為籠統,不夠具體,尚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明確:
現行法律對于何種案件可以適用庭前會議沒有明確規定,只規定了審判人員在“必要”時可以召集相關人員召開庭前會議,且對于什么是“必要”沒有做相關說明。筆者認為,為了避免司法資源的不必要耗費以及給司法人員增加的負擔,庭前會議的適用范圍應當限于以下三類案件:某些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被告人不認罪的案件及證據合法性存在爭議的案件。而且,庭前會議的程序設置不宜過于繁瑣,過于繁瑣的程序和審查很可能弱化庭審對抗性,甚至可能與庭審重復,造成訴訟的拖延,達不到最初設立庭前會議制度的目的。
修改后的刑訴法規定,召開庭前會議用以解決回避、出庭證人、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但是對于具體會議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范圍并沒有明確。筆者認為,對于庭前會議的議題范圍應該予以限制,一般情況下,庭前會議主要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發表意見:一是管轄異議問題;二是回避問題;三是申請證人、鑒定人出庭,申請調取新的證據及確定出庭證人名單;四是進行證據展示,整理和明確訟爭要點;五是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其中,證據展示與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是重點。通過證據展示,對于非法證據予以排除,法庭上著重對于有爭議的證據進行舉證質證,無爭議的證據不再重復調查。
目前的法律規定是庭前會議由審判人員進行召集,但是對具體參與人員是否可以進行申請并沒有相關規定。筆者認為,公訴機關、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就庭前會議的召開進行申請,具體的結果由法院審判人員進行決定。一般情況下,在庭審前召開一次庭前會議即可,必要時可不以一次為限。
對于參加的人員,法律有明文規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筆者認為,具體庭前會議的參加人員,在司法實踐中可以由審判機關予以靈活把握,也可以參考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法院對于庭前程序的調研成果。在“壽光模式”中,舉行庭前會議的案件,一般情況下僅公訴人、辯護人及審判人員參加即可,辯護人代表被告人參加,維護被告人的各項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對此也不能一概而論,在具體的案件中,應該按照具體情況予以具體分析。如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中,可以由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參加,進行調解的相關工作等。壽光法院在其文件中規定:“對沒有辯護律師的被告人,經公訴機關同意,可以直接參加庭前證據展示。”[2]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如果沒有辯護人參加,被告人很難理解由此產生的實體后果和程序后果,辯護人參加應作為硬性規定予以執行。在案件沒有辯護人的情況下,審判機關應當審查是否存在可以指定辯護人的情形,在某些案件中可以先指定辯護人,再召開庭前會議。
庭前會議結束后,對于會上控方和辯方的意見,主持會議的法官應當進行調查并對有關事項進行裁決[3]。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庭前會議的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庭前會議后,應當將控辯雙方意見、庭前會議所作裁定等記錄在案,案件正式進入主審程序,或公訴機關撤回起訴,案件終結,使庭前會議發揮應有的作用。庭前會議不只是單純對程序性問題進行裁決,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應當區分程序問題和實體問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于像管轄、回避等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在庭前會議上可以直接做出處理結果;對于實體方面的問題,以非法證據排除為例,要區分具體的證據情況,對于會上可以排除的證據予以排除,可以確認合法性的證據依法不予排除,對于會議上尚不足以確定是否系非法需要排除的證據,涉及證人需要出庭等事項時要及時予以確認,避免在庭審當中重復申請,浪費訴訟資源。
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于公訴機關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就庭前會議程序而言,用好庭前會議程序,在庭審前解決問題,推進庭審順利進行是公訴機關的重要任務。
一是樹立現代司法理念的原則。作為公訴機關的工作人員,應當樹立中立、平等、公正司法的理念,增強人權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保障辯護人的會見權、閱卷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項合法權利。
二是充分準備原則。在庭前會議以前,包括審查起訴期間,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對于指控犯罪的各項證據進行嚴格把握,審查其真實有效性、客觀性及關聯性,用好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嚴格排除非法證據,達到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對于需要提請會議解決的問題準備好相關意見,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預測辯方可能提出的問題,準備好應對之策。
三是充分溝通原則。在庭前會議之前的審查起訴階段,應當聽取辯方的意見,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在庭前會議中,通過與辯方的溝通,了解辯方掌握的卷外證據,聽取其程序性辯護意見,結合證據予以合理、合法的解答,關鍵是要對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充分闡明公訴機關的意見,明確自身的舉證責任,爭取得到法官的采納。
四是查漏補缺原則。庭前會議后,對在會議中了解到的情況和異議要認真核實,重點針對會議上辯方提出的無罪、罪輕的卷外證據及控辯雙方之間有爭議的證據進行進一步的審查,查漏補缺,為應對庭審的法庭調查及辯論做好充足的準備,達到準確定罪量刑,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效統一。
公訴人出席庭前會議,應分為三個階段做好準備,予以正確應對。
1.會前充分準備
作為公訴人,出席庭前會議之前,要熟悉、掌握、正確理解運用證據,并做好應有的預判,這樣才能應對辯方可能在會議上提出的各種問題,才能在庭前會議及在庭審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關于“證據確實、充分”有了明確的規定: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結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新的證明標準對公訴機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罪的證據未達到排他性的證明標準時,不宜進行起訴。這就要求公訴人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收集到的各項證據材料進行認真審查,在證據種類、證據證明力、調查方法等方面,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嚴格把握證明標準,盡量將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解決在起訴之前。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非法證據排除,強化非法證據排除的理念,把排除非法證據貫穿到偵查監督、公訴的全過程,樹立全程排除理念,提升非法證據排除的意識和能力,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排除。同時,加強對證據合法性的審查。要在非法證據的審查方面下工夫,提高甄別非法證據的能力,對可能存在非法取證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等言詞證據進行重點核實。
在審查起訴階段區分定罪證據和量刑證據,重視對量刑證據的審查。在犯罪嫌疑人認罪的情形下,準確地查明實體法上的量刑事實不僅有利于對犯罪嫌疑人正確地定罪量刑,而且對于應對庭前會議上辯方可能提出的意見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關于規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情節輕重以及其他與量刑有關的各種證據。”公訴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要加強對量刑情節的審查,對于具有法定量刑情節的事實要進行全面的核實,在具體量刑時,還要考慮犯罪分子的酌定情節,如是否對被害人進行賠償,是否有認罪悔罪表現及是否有前科劣跡等。在量刑環節,為了更好地對犯罪分子進行教育改造,不僅要考察其在犯罪前、犯罪時和犯罪后的情況,還需要考察與其品格相關的傾向性證據,如被告人的個人信息、教育背景、家庭狀況、成長環境、職業情況、收入狀況、心理健康情況、前科劣跡、人身危險情況以及回歸社會的可能性等[4]。
同時,公訴人在審查案件的過程中,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調查取證及與辯護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溝通等相關工作,對案件的證據予以全面把握后,應當對庭前會議上辯方可能提出的問題預先有一定的判斷,并針對預判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爭取在庭前會議上占據主動地位。
2.會中聽取各方主張,充分闡明控方意見
在庭前會議上,公訴人作為控方,應在耐心傾聽辯護人、當事人等各方對于回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問題的意見,了解掌握辯護方收集到的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現場、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屬于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等卷外證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并記錄在案。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在庭前會議上,認真聽取辯護方和被害方的意見有利于公訴機關對整個案件進行全面考量,避免出現法庭上被動應辯的情形。辯護方和被害方都擁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雙方的意見對公訴機關的定罪量刑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與此同時,充分發表控訴方的意見是公訴機關應對庭前會議的重要職能。公訴人在庭前會議上,要結合所掌握的證據和查清的事實,對與審判相關的問題充分闡明控訴方的意見,表明公訴機關的立場。對于各方提出的問題依法予以明確的說明及答復,并針對對方的觀點予以駁斥,爭取使公訴機關的觀點得到法官的認可,為今后的庭審順利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對于辯方提出的非法證據排除問題為例,如果審查起訴階段辯方曾提出但經核實不存在非法取證的,公訴人要予以說明。對辯方在庭前會議中提出新的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公訴人要認真記錄,為后續的工作做好準備。
3.會后加強證據完善及庭審研判
庭前會議后,作為控訴方的公訴機關,要對在會議中對方提出的各種意見認真總結,整理出各種爭議的焦點。根據庭前會議上掌握的情況,要明確庭審過程中辯護方所持的意見,對爭議的問題做好相應的預測,并做好應對之策。同時,會后也要視情況進一步收集證據,對于辯方提出的涉及被告人無罪、罪輕的證據進行審查,核實其真實性。對于辯方提出的非法證據,及時核實、調取證據合法性的相關證明。某些案情極其復雜的案件,如果證據出現新的重大變化,或者需要申請證人出庭作證,公訴機關可以考慮再次提請召開庭前會議,進行證據的二次展示或者依法排除非法證據,為庭審做好充足的準備。
[1]傅憶文.刑事訴訟庭前審查程序探析[EB/OL].http://www.studa.net/xingfa/101202/14280680.html.
[2]陳衛東,石獻智,李奮飛等.中國式的刑事庭前會議制度探索——關于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法院刑事庭前程序改革的調研報告[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3/2003/11/zh623428463414211300241280_74541.htm.
[3]姚彩蔚.庭前會議程序四個問題待明確[N].檢察日報,2012 -07 -16.
[4]樊崇義.定罪證據與量刑證據要區分[N].檢察日報,2012 -0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