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朝暉,姜其沅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政府責任下的農民工權益保障研究
牛朝暉,姜其沅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農民走向城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我國城鎮化的必然趨勢。農民工為城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仍然存在農民工遭受歧視等諸多問題,其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及各項規章制度,依法行政,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建設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關鍵。
農民工權益保障;政府責任;和諧社會
2011年5月1日,我國一批法律開始施行,其中《刑法修正案(八)》規定:“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說明惡意欠薪屬于違法,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此,農民工薪酬問題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同時說明了我國對農民工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的關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進步。當然,付薪工作只是農民工問題的一個方面,需要從多方面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對于社會主導者的政府來說,怎樣從制度層面對農民工加以關注,實現公平,使社會安定有序,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關鍵。
隨著農村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國家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形成了龐大的剩余勞動力而涌入城市,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據2004年12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勞動法》實施10周年理論研討會暨中國勞動法學研討會年會上的報告顯示,我國當前約有1.2億農民進城務工,主要集中在建筑、采掘、服務等行業,大部分人從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艱苦的體力勞動,為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于國家政策的缺位及舊的社會觀念、個體素質等方面的差異,他們被排斥在城市生活的外圍,社會地位得不到相應的承認,合法權益更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現在:
第一,雙重歧視。雙重歧視指群體性歧視和個體性歧視。群體性歧視又可稱為制度性歧視,我國現行的城市管理制度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群體性歧視,尤其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歧視情況尤其嚴重。個體性歧視則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公共場所遭受各類管理人員、執法人員的歧視,在就業單位遭受雇主的歧視。在一些雇用農民工的家庭中,對農民工的歧視不僅表現在報酬和態度上,有時候甚至發生打罵、羞辱農民工的現象以及家庭男主人對年輕女性農民工(小保姆)的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
第二,“三同三不同”問題,即“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用工單位、個人給予農民工帶有歧視性的勞動報酬。做同樣的工作,對于城里人和農民工來說,得到的報酬是有很大差別的,農民工比“城市工”要便宜得多。盡管報酬極不公平,但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造成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供大于求,所以農民工們為了生計,也只好接受這樣的現實。
第三,子女入學難問題。農民工處于社會的底層,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擺脫父輩的漂泊生活。但指望城市現有的公共教育資源想要滿足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求學的愿望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農民工又沒有能力支付高額的私立學校的教育費用,這樣一來,子女入學問題就成了農民工的一塊心病。目前,雖然有些地方設立專門的民工子弟學校,但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等與其它公立學校還有不小的差距,并且數量有限,不能解決大多數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
第四,討薪難問題。盡管我國早已制定了農民工工資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建設部制定的《建設領域農民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國務院《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最低工資規定》等,但農民工討薪難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極大影響了農民工的生活和工作,影響社會穩定。之所以存在討薪難問題,原因之一是我們的職權部門如工會、勞動監察部、勞動保障部、勞動仲裁部、建設部、法院等沒能很好地履行各自的職責,互相推諉,導致農民工求助無門,只能放棄合法途徑而采取極端討薪方式。即使有的求助法院等部門,也由于維權成本過高,而使討薪者望而卻步。①根據肖衛東《中國農民工維權成本調查報告》:為了索要不足一千元的工資,完成所有程序,農民工維權需要直接支付至少920元的各種花費;花費時間至少十一到二十一天,折合誤工損失550至1050元;國家支付政府工作人員、法官、書記員等人員工資至少是1950至3750元。綜合下來,成本在3420至5720元之間。所以,即使贏了官司,也是“贏了官司輸了錢”,“討回說法空歡喜”。
農民工問題已日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應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各級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多方面采取措施,妥善解決農民工討薪難的實際問題。
第一,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門機構,有組織地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將會有更多地行業要求持證上崗,據建設部在重慶召開的“全國建筑勞務用工制度改革與創新研討會”的會議精神,為了進一步規范建筑領域的市場秩序,我國將建立基本規范的建筑勞務分包制度,要求建筑領域從業人員要持證上崗。單打獨斗的“包工頭”不能承攬分包業務。因為“包工頭”的非法人形態造成大量農民工無序流動,使農民工無法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進而影響工程質量和安全。
第二,進一步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如取消對農民工就業進行歧視性限制的有關規定;取消對農民工征收的暫住費、暫住人口管理費、計劃生育管理費、城市增容費、勞動力調節費、外地務工經商人員管理服務費、外地建筑企業管理費等不合理收費,減輕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成本。
第三,加強管理,把農民工納入城市社區管理系統中來。農民工身在城市,戶口在農村,這種人籍分離的情況,使其原有的管理主體(指輸出地政府部門)鞭長莫及。而農民工也因脫離其管理主體而缺少歸屬感,這個時候,唯一能夠代替原有管理主體,重新使農民工獲得歸屬感的就只有他們現居住的城市社區。因此,城市社區不應該排斥區內農民工,而應該把他們吸納到社區生活和管理中來,在現有條件下,盡可能地給予他們與城市社區居民同等的地位和待遇,為他們提供服務和幫助,同時也對他們進行規范和管理,唯有如此,農民工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和管理中來。
第四,制定法律法規,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工的保護力度和層次。目前涉及農民工權益的法律法規有《勞動合同法》、《工會法》、《工傷保險條例》等,要制訂專門的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法規,如制定適用于農民工的單項條例、地方性法規,甚至可考慮制定《農民工權益保護法》以及具體的配套制度,如工傷保險制度、疾病住院保障制度、社會援助制度,等等。
第五,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和司法救助力度。法律知識欠缺是農民工討薪難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普法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農民工的維權意識,還可以增強其維權能力,因為農民工只有學法、懂法,才能用法,發生糾紛以后才能比較理性地行事,才能降低訴訟活動成本。普法宣傳可以通過發放普法小冊子、以案釋法、舉辦法制講座、集中咨詢等形式,向農民工宣傳勞動法、工會法、安全生產法、工傷保險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尤其是《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使他們懂得法律的相關規定,知道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再就是需要加大對農民工的司法救助力度。建議擴大司法救助的范圍,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對涉及農民工的案件實行“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和優先執行”原則,為保護農民工的權益開通綠色通道,在完善審判流程管理的同時,加強對農民工維權案件的跟蹤督查,加大對侵犯農民工權益犯罪案件的打擊力度。在緩、減、免訴訟費上對農民工給予傾斜,真正讓農民工打得起官司。
“人性化”、“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當今社會流行的“熱詞”。我們認為,不論是“人性化”還是“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權益,保護農民工權益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總之,健全法制,實行法治,政府依法行政,讓農民工充分享有應該享有的權益,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責任編輯:王友才)
D412.6
A
1008—6153(2013)02—0009—02
2012-12-30
牛朝暉(1968-),女,山東濟南人,法學碩士,山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自考部主任,助理研究員;姜其沅(1989-),女,山東煙臺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