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法律診所與法律援助結合路徑探析
周凱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診所式法律教育引入我國后,較為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傳統法學教育模式。診所法律教育實踐平臺具有天然的公益屬性,學生們在法律援助過程中培養了自身的公益精神,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探索和擴展診所法律教育和社會法律援助的合作途徑,能更好地發揮診所教育的自身優勢,為診所教育在本國法治的環境下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法律診所;法律援助;結合路徑
診所法律教育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從美國引進到中國,至今已10年有余。法律診所教育歷經十幾年的推廣和探索,又經過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證明了這個舶來品完全可以成為法學教育的一種新模式。
本文邏輯結構是,在闡述診所教育模式的目標,堅持診所法律教育仍然屬于學校教育范疇的同時,探索和擴展診所教育和社會法律援助的合作路徑,以突破法律診所實踐平臺面臨的現實困境,使得診所教育實踐平臺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大學法學院系傳統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大多是單向的知識傳播,即教師講課,學生聽課,至于學生聽進去多少,能否把知識經過自己的思考吸收轉化為一種能力,傳統方式并不重視。特別是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課內與課外融合、教與學融合、內容更新與形式創新融合這幾方面還做得不夠到位。診所式法律教育作為一種新引進的法學教育模式,它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區別是什么?這一區別實際也就是診所法律教育的目標。
筆者認為,診所法律教育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兩點:
一是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相結合,學習法律實務技能,使得掌握知識的“能力”得到提升(這種能力有多種表現,有的是應試型的死記硬背;有的是把知識融會貫通,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服務于社會,診所的能力顯然指的是后者);
二是培養法律人的法律思維、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法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于一般社會人的思維習慣,主要區別在于思維方向,法律人的法律思維總是在一個框架體系里,任何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法律人來說,他首先考慮的是這件事是否合法?受不受法律保護?
法律人的思考是其法律思維慣性決定的。那么,法律人的思維是怎么培養出來的?主要是通過研習法律、案例討論、法律實踐技能訓練培養出來的。也就是說不只是學習法律知識,就一定能夠起法律人的思維,還需要課堂內的訓練,課堂外的鍛煉。
法律人的職業道德同樣如此,法律人的職業道德是法律職業共同體所有人都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如維護法治、公平正義等。再進一步擴言之,我們培養的法科學生不管未來是否從事法律職業,他都應該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內心秉持公正的法律人。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的職責,作為法科學生來說更甚。診所法律教育重視實踐的課程特點、扶持弱者的公益之心、弘揚正義的法治理念,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最佳平臺。
診所法律教育重視實踐,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都貫穿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和職業道德,對外提供的法律服務具有法律援助的特點,具有天然的公益屬性。它主要是幫助社會上的弱者和邊緣化群體,無論是法治宣傳、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代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代理民事案件等等,都是無償提供的。
公益,意思就是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1],不同的學科領域如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對公益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倫理學運用道德判斷去認識公益行為的善惡和道德責任,用公正與偏私、正義與非正義等作為道德評價的標準,對公益的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給予評價和判斷。政治學關注的是共同利益優先還是私人利益優先,公益和私利的邊界何在,實現公益目標的方向和范圍如何等。
從法學的角度看,公益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為標準,摻雜有倫理道德要求的權利義務的分配。既然是權利義務的一種分配,在分配過程中就必然帶有法律的印記,要體現出法律的價值追求,這就是在公益中實現公平正義。
社會公益的表現形式就是舉辦和參加各類公益活動,涉及法律方面的主要就是法律援助。向符合條件的社會公眾提供無償法律幫助,就是法律參與社會公益的主要途徑。
法律和社會公益的結合就是法律公益,就是對經濟條件較為困難而又確實需要法律幫助的公眾提供無償法律援助,這是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決定的。法律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個人也有權利得到法律的保障。
在今天,隨著民眾法律意識的提高,社會關系在各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法院訴訟量(主要指民事案件)每年都在增長,社會對公益性質的法律服務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診所法律教育的實踐平臺具有公益性,它接觸的當事人一般為經濟較為貧困的社會弱勢群體。公益性特征應該成為現階段診所法律教育的典型特征,法律診所在受理案件的標準、教學實踐的方式、教學目標的制定等方面,都應該有意識地突出公益性。[2]
本文探究診所法律教育和法律援助結合的路徑的邏輯出發點在于兩者都具有公益性。
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性體現在,診所法律教育存在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兩個環節,在課外實踐這個環節中,通過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這個平臺,在社會弱勢群體和邊緣化人群面臨法律問題,需要提供法律幫助的時候,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去培育學生的職業倫理,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診所法律教育有益于培養公益服務精神
法律診所的實踐過程,就是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接觸真實案件,利用自身的知識優勢,從事公益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并且免除當事人的代理費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診所法律教育本身就是法律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3]學生們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同層次當事人特別是底層民眾的實際狀態,加深了對社會了解,增強了公益服務的意識,診所法律教育為學生從事法律公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2、診所法律教育公益性有助于解決兩個分離
一是法律知識與法律人格的分離,筆者的理解就是學和做的分離,學生們通過課上學習只知道有法律條文,往往不知道其背后所蘊含的法律精神、法律理念。雖然學習和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但是卻往往不能把法律內化為自己內心對法律的信仰層面,做到內化于心。法律人格不但要求人們了解法律,達到知;而且要實踐法律,走向行。[4]做到知和行的統一。
二是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的分離。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此處不多贅述。此現象與上一個問題有聯系,學生們課堂上學習的法學理論不會或者不能運用到解決法律實務問題中,分析原因這就是能力上的欠缺。
從事公益性的法律援助具有了解決以上問題的途徑。因為從事公益活動,一方面能夠使人富有愛心,凈化心靈,健全人格,培育奉獻社會的精神,愿意幫助別人;另一方面搭建了實踐平臺,學生們有了實踐的機會,有了施展自身智力優勢的舞臺,從接待當事人、分析案情、事實調查、撰寫法律文書、立案、參與庭審,可以說參與了一個真實案件全過程,代理案件的各個環節都得到了鍛煉,也使其初步掌握了法律實務技能,逐步積累了辦案經驗。
法律援助的公益性體現在,在政府有關部門、社會組織的主導下,對社會弱勢群體、有關特殊群體(如農民工、未成年人等)開展的法律幫助。法律援助包括政府法律援助和社會法律援助兩種類型,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的規定,對符合條例規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條例從政府法律援助中心獲得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社會組織開展法律援助的法律依據也來自于該條例,條例第8條規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北京市在16個區縣都設立了政府法律援助中心,北京市也有一些較為知名的社會法律援助中心,如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設立的農民工法律援助中心、北京市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等。
分析以上公益性可以看出,法律診所學生代理案件的無償特性、幫助對象、實現目標、價值理念等都與政府、社會法律援助無異。診所學生代理案件免收當事人費用,援助的對象一般都是社會上經濟較困難請不起律師的弱者,盡力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診所教育成為社會法律援助組成部分。
為更好地發揮診所的公益屬性,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就應該挖掘學生的熱情,發揮教師和學生的智力優勢,就應該讓診所法律教育實踐平臺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進行合作,這是解決診所教育目前存在的困境的有效方式。筆者從2006年從事診所教育至今,發現除了診所課程內容和模式難以突破(教師自己的原因),選用的模擬教學案例陳舊(沒有合適的案例補充)外,近年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診所實踐平臺——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案源不足,學生在有限的值班時間里很少有當事人來電、來訪,代理訴訟案件數量也很少。盡管診所教師也想了一些擴大案源的辦法(如手遞手發廣告、在一些網站發廣告、請一些朋友介紹等),但是收效甚微。沒有合適的案源,學生們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診所的教育效果也不能得到實踐檢驗。
政府部們、社會組織設立的法律援助中心由于涉及面廣、影響較大,一些當事人一般都知道這些機構,他們也從來不會為案源發愁。因為社會上需要法律援助的群體還是比較多的,案件數量還是比較大的,法律援助中心只是按照法律規定遴選符合援助條件的案件給予法律幫助,有些案件可能不符合國家法律援助條件,但是也可能屬于社會相對弱勢群體或邊緣化群體,而法律診所對于援助的案件要求不是那么嚴格,這些案件可以轉由法律診所的學生代理。
法律診所一定要積極和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建立一種長效工作機制,或者派學生定期去政府或社會組織的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學生通過接待當事人,可以把一些案件帶到診所,或者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法律援助中心定期選擇雖不符合援助條件但適合學生代理的案件,介紹到法律診所。通過上述方法和途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診所案源不足的問題。至于說,能否把法律診所納入到國家法律援助體系中,這涉及到法律、行政法規的修改,可能不是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從長遠看,把法律診所的實踐平臺納入到國家法律援助體系中去,從機制上、經費上給予保障是再好不過了。但是從近期看,首先解決診所案源不足問題是當務之急。
診所法律教育的培養方向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名秉持法治、富有愛心、同情弱者、奉獻社會、人格健全的法律人。法律診所和法律援助的結合路徑是為了更好地使法律診所在現實環境下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兩者結合的路徑是否順暢關系到我們能否實現診所法律教育的目標。
中國的診所法律教育這十幾年的發展成就顯著,在這其中診所法律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正是他們肩負使命,克服各種困難,不斷探索診所課程的教育規律,引導被教育者通過診所法律教育,深入思考了法律是什么?法律職業的價值何在?法律職業群體在整個社會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等重大命題。
筆者之所以力圖探究法律診所和法律援助結合的路徑,是因為在學生們青春的某一個時期,不存在功利思想,有的只是同情弱者,懷有熱情、奉獻之心,通過自己參與的法律實踐,匡扶正義,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者,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就是法律診所這個平臺最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難道不是診所法律教育要實現的目標嗎?
[1]辭海(第六版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598.
[2]李傲.診所法律教育的公益性[J].法學研究,2006, (6):157.
[3]王立民.法律援助與“診所法律教育”[J].政治與法律,2005,(1):27.
[4]王子龍.論我國公民法律人格的缺失與構建[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3,(4):16.
(責任編輯:滕元良)
D90-4
A
1008—6153(2013)02—0044—03
2013-03-04
周凱(1967-),男,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