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領導干部隊伍“四化”新思考
劉峰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領導干部“四化”建設提出于改革開放初期,主要包括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四個標準。改革開放以來,領導干部隊伍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四化標準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領導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早在1982年12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完整提出了領導干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四化標準,并被寫入黨章。隨著我們黨對于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認識越來越深刻,尤其是在江澤民于2001年7月建黨80周年大會上提出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1]這一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后,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問題越發重要了。當前,領導干部四化標準依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領導干部革命化,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領導干部四化標準的核心。鄧小平指出:“提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三個條件,當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說要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前提”。[2]當前,領導干部革命化集中體現在理想信念的堅定問題上。理想信念堅定不堅定,即對社會主義事業和共產主義理想的是否有強烈的信心,是關系到領導干部隊伍性質的重大問題。
第一,正確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導和規范行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理想信念對現實進行判斷,進而產生并規范行為。領導干部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能夠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不斷提高抵御風險考驗的能力,更好地履行從政職責。
第二,正確的理想信念能夠提升行為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領導干部能夠通過從政行為檢驗理想信念的正確性。當行為產生的結果與理想一致時,必然會產生良性影響,激勵領導干部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
第三,正確的理想信念能夠形成合力。共同的理想能夠整合不同的觀念,形成思想的統一。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艱苦奮斗。共同理想,作為當代中國的精神紐帶,是全中國人民前仆后繼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大量領導干部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導致出現了年齡老化、素質不高、精力不足等諸多問題。由此,鄧小平提出了領導干部年輕化的標準,希望通過讓年富力強的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來解決干部老齡化的問題。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黨的領導干部隊伍素質大大提升,年齡結構也有了很大改善。針對當前干部隊伍的狀況,有人認為,領導干部年輕化的標準已經與現實不符合,應該延長離退休年齡,讓部分領導干部繼續發揮“余熱”。這是對當前黨的建設形勢的誤讀,忽視了領導干部年輕化的現實意義。
第一,領導干部年輕化,有利于改進黨的基層工作。經過多年的干部年輕化建設,大量年輕干部走上基層領導崗位,使黨的基層工作面貌煥然一新。一方面,基層工作直面群眾,情況復雜多變,年輕領導干部能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年輕干部思維活躍,更能給基層帶來活力,能夠避免出現工作僵化甚至保守倒退的情況。
第二,領導干部年輕化,有利于領導干部隊伍的體制健康。一方面,領導干部年輕化有利于改善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能夠使領導干部的組織流轉形成良性循環,保障黨的每層組織不會陷入老齡化的困境。另一方面,領導干部年輕化,有利于使年富力強的同志走上領導崗位,人盡其用。同時,也能加強黨組織對社會各個領域人才的吸引力,能夠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中來。
領導干部知識化,即領導干部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素質。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各類信息充斥人們的生活,對于領導干部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于領導干部知識化的要求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作為知識化的內在體現,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一,領導干部要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黨面臨的“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尤其提出了“能力不足”是黨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現就是知識儲備不足。當前,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社會主義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前所未有的事業,是充滿開創性和艱巨性的。在日新月異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領導干部如何駕馭好市場經濟,如何在信息時代抓住時代脈搏,如何在危機和機遇并存的條件下選好道路,都對領導干部的科學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文化水平高,領導干部就能站在時代高度去審視國際國內的變化,就能從大局考慮,抵制錯誤的政績觀和官僚主義的影響,繼續在新的陣地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加強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具備較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領導干部要有優秀的道德品行。道德,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的,主要是指人們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胡錦濤同志在2008年2月28日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將“德”放在了“才”的前面,這并不是否定“才”,而是肯定了道德和知識的內在關系。一方面,知識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內容,是人們對于生活環境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看法;道德是人們對世界認識達到一定程度后的規律性總結,屬于知識的提升成果。另一方面,道德是改造世界的思想先導,是運用知識進一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導,對于知識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領導干部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行,不僅是知識素質良好的重要體現,對于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鞏固執政基礎也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領導干部專業化,即領導干部要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提升越來越集中在領導干部從政效率的提升上,這就需要建設一支專業化的領導干部隊伍。領導干部專業化的要求是對領導干部知識化要求的提升,要求領導干部不僅要弄“懂”,而且還要會“干”。這是在當前條件下,切實解決好“能力低下的危險”,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重要保證。
第一,領導干部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首先,隨著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對于相應職業的專業化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領導干部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力量,必須對職責有充分清晰的認識,對相應的權責范圍、涉及領域、前沿問題和不足之處都有清醒的分析判斷,并且具備履行職責和開展工作的技能。其次,立足中國國情,許多工作本身是開創性的。領導干部必須在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才能結合單位和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第二,領導干部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近年來,部分領導干部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的道德失范問題越發引起重視。一方面,這是個別領導干部的敬業觀出了問題。由于較長時間以來,過度強調經濟發展數字,部分領導干部認為只要有數字結果就算履行了職責,對于工作性質和履職過程不加重視,出現了一系列不作為和胡作為的權力運作失范現象,不僅浪費了大量行政資源,還形成了職業行為不規范的不良風氣。另一方面,這是由于領導干部職業道德建設相對滯后造成的。領導干部對工作本身的性質往往認識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領導職務的職業性和特殊性,對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不高,在履職過程中違背職業道德甚至是黨紀國法,給黨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極大損失。
[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6.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1.
(責任編輯:曹木易)
D262.3
A
1008—6153(2013)02—0073—02
2013-03-18
劉峰(1983-),男,山東濟寧人,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