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芬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課教學范式必要性探微
郭文芬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是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反思與重構,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的有力支撐,還符合當今時代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規律,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合格人才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的積極作用。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是非常必要,也是至關重要的。當前,傳統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困境日益凸顯,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從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都呼喚從主體間性理論的視角構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范式。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出現,能夠使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走出高校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窠臼,擺脫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窘境,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
關于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國內研究者的觀點主要是: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教育者是實施教育的主體,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的主體;二是主體間的教育活動是雙向的交往活動,具有主體性、平等性和活動性等特征;三是教育活動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通過實踐過程中主體間的相互影響、互動交往等來實現雙方思想品德的共同提高,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出現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人學理論和心理學意義學習理論等都為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說明了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契合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理論
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理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體間性轉向奠定了理論基石,昭示著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出現。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包括以物的世界為對象的生產實踐活動與以人的世界為對象的交往實踐活動,分別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主體—客體”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主體—主體”之間的關系,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在主體與客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社會關系,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客體中介基礎之上的。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觀是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統一,一切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都承載著主體與主體的關系,是主體—客體—主體的交往,就是主體間性關系。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理論強調了主體間關系的客觀基礎、交往性特征、主體性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必然是符合馬克思交往實踐觀的,其主體間性的關系顯而易見。因此,以主體間性理論為根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出現成為一種歷史使然。
(二)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切合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呼喚著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出現。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人類不斷追求自我實現與滿足,促進人的解放,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因此,促進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內容,確立人在世界中的價值和主體地位,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目標。簡單地說,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都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培育其主體意識,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完整人。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體性轉向是必然的,只有充分重視發揮教學活動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的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能真正造就完整意義上的人,只有以馬克思人學理論為根基的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才是歷史必然的趨勢。
(三)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內外因辯證關系的方法論要求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出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是促進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與受教育者現有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間的矛盾解決。根據內外因辯證關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達到教學效果,需要通過內外因發揮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也就是通過教育者的幫助,受教育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經過認識了解,認同內化為個人的品格素質。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正是以主體間性理論為基礎,強調的是平等主體間的共在關系,打破以往的單一指向性、灌輸性教學,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間的積極平等互動交往基礎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四)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吻合奧蘇泊爾意義學習理論
奧蘇泊爾意義學習理論亟待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出現。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有意義學習應具備客主觀條件,客觀條件是新的學習材料可以從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找到固定點;主觀條件是學習者的內因。一是學習者必須具備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學習者必須具有把新的學習材料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動機和興趣。二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聯系,即認知結構中具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用來同化新知意義的新知識與他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同化吸收,舊知識就會更加鞏固,新知識也就獲得實際意義。
奧蘇伯爾有意義學習理論,有力揭示了學習者課堂學習的心理過程,闡明了學習者的學習特點,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教學方法方式必須符合學生和教材特點才能行之有效。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正是契合奧蘇泊爾有意義學習理論所揭示的學生課堂學習的心理過程。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主體—客體—主體”范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地位上的相互溝通理解從而達成共識,顯然教學中會促使受教育者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有意義學習的心向。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多是運用交互式對話式教學,更是激發受教育者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其自覺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教學資料是客體,這也是在教授新知識時,提供適當的“先行組織者”,讓受教育者原有知識起固定作用,加強教學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側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識的自覺形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奧蘇泊爾有意義學習理論為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學習心理學理論依據和借鑒,毫無疑問,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出現高度吻合這個學習理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主體間性轉向既來自于外在動因,又是內在原因作用的結果。時代變遷與發展為高校主體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出現奠定了實踐基礎,推動其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矛盾運動是高校思想政治主體間性轉向的根本原因。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順應當今時代要求和學科發展特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主體間性轉向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必然。
(一)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順應當今時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當今世界是全球化、網絡化的地球村,我國正處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無論是國際國內大環境均是處在飛速發展變化的社會形勢下,個體生存發展和其他個體相互聯系交往密切,人的獨立性與主體性日益顯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朝向實現平等、和諧、互尊、共存。新形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成沖擊與挑戰,高校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在新的形勢面前漸漸變得舉步維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僵化,迫切需要實現主體間性的轉向。歷史的車輪推動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不斷向前變化發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培養的人才必須是適應當今時代社會發展需要,教學必然也是朝著平等的主體間交往活動范式前進,教育者和受教者的關系趨向平等主體的關系,不再是任何一方的話語霸權的時代,在相互溝通理解、共同探索與創造的基礎上,造就全面而自由的完整的人,共同推動社會進步。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時代釀就了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生長發展的實踐基礎。順應時代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主體間性,體現“為我性”、“為他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已然成為時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二)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范式中存在的問題正在得到改變。歸納起來,我國對高校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客體教學范式進行改革,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倡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范式,二是倡導“師生雙主體”教學范式,三是“主體—客體—主體主體間”教學范式。前兩種教學范式看似對傳統主客體教學范式的突破,但是實質上并沒有真正改變教育者與受教育主客二分狀況,主體依舊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依舊是被動接受改造的客體、被填充的對象,也沒有重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與聯系,客體受教育者的人格尊嚴與能動性無法體現,還是一種“單向度”的教育方法。第三種主體間性教學范式是在繼承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范式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現代修正,由單極主體性走向交互主體性的新型教學范式。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平等的話語權等交互性教學方式,師生在交流或交往過程中相互理解,達成共識,是“我—你”關系,一種民主的雙向互動關系。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間性,具體包括主體性、整體性和獨特性;在教育手段上,實現交往與對話。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能夠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全人類的人。只有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才是基于對高校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取舍,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然趨勢。
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不是空穴來風、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在繼承高校傳統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基礎上對其進行新的審視,充分彌補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單一指向性的缺陷,是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深刻反思與重構。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是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的。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的有力支撐,還符合當今時代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規律,是教學改革的歷史與現實的選擇。
[1]許荔仙.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增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潭細龍.有意義學習理論與課堂教學改革[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買買提依明·吾守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體間性轉向探析[J].延安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5]高曉瑞.奧蘇泊爾認知理論對有效教學的啟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2).
[6]肖蓉.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2,(1).
[7]鹿錦秋.主體間性: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走向[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9,(5).
[8]李春華.主體間性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主體性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2010,(11).
(責任編輯:王友才)
本文系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課題“轉向主體間性: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反思與重構研究”(項目號:Y122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641
A
1008—6153(2013)02—0128—03
2013-03-12
郭文芬(1985-),女,福建福清人,碩士,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