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蔣雪誠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周悅,蔣雪誠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價值觀問題備受矚目。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模式;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當前這個社會時期,理論界稱之為社會轉型期,是一個經濟對外發展迅速、東西方思想交流頻繁、思想觀念碰撞激烈的時代,是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做出重要部署,要求“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并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價值觀問題備受矚目。胡錦濤同志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做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2]因此,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所謂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起主導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念體系。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的基本精神保證。核心價值體系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巨大深刻的影響。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3]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4]黨的十七大報告也重點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5]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在經濟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時代,加強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生力軍,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增強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凝聚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自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追求。大學生處于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激烈的時代,社會思潮的多樣化無法避免,必須加強對其的引導,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識,堅定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培育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積極性。
(二)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容易給大學生造成很大的思想沖擊,使其已有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挑戰,致使其在做出價值選擇和價值行為時感到迷惑。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幫助其走出價值困境、獲得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樹立主導價值,堅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升思想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三)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涵蓋了大學生理想信念、公平正義、共同富裕、政治信仰等內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指導。其次,在實際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實際相結合,擺脫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理論說教,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和有效性,促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
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從外部教育和大學生內化兩方面著手進行。
(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
在當代,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決定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大學生明白只有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構建自身的價值觀,才能走出價值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政治信仰。第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主題和凝聚力量。當代中國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尤其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題,提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度,分層次、深入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的奮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融合起來。第三,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精神動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和壯大的支撐,表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它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人們在文明創建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格,是一個時代人的集體意識,它的核心是改革創新,這些都是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涵蓋的內容。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大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又要鼓勵大學生銳意創新,推動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進步。第四,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標準引導大學生塑造良好品德。社會主義榮辱觀兼顧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涵蓋了人生理想、社會風氣方方面面的內容,對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了新的標準。大學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大學生,培養大學生內心正義和優良品質,對于大學生區分善惡美丑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二)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模式
灌輸式是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單純的灌輸方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必須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材內容,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首先,創新教育方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必須聯系實際,結合當代國際國內形勢,理論聯系實際,創造新的教育模式。例如:情境教育模式,是根據教育內容和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典型場景,使學生在典范的激勵中,在感同身受中接受價值觀的傳播;案例教育模式,利用能夠體現一定的價值沖突的案例組織課堂教學,通過大學生自我甄別,使他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內化。第二,榜樣教育模式。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創新性地發揮榜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示范激勵作用。在典型的選擇上,要注重可學性、親和力;在典型樹立上,多角度、全方位考慮,把表彰證書上的一個個名字還原為鮮活的、在生活中可以切實學習的一個個榜樣。第三,比較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具體價值觀問題,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獲得認同。另外,還可以借鑒國外教育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例如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把握大學生的認識規律,更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推進。第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一些大學已經開始引進利用這些新的教育手段。例如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中南大學的“網上團校”等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書本的教材改為網絡的動態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促進大學生理解和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熱情。
(三)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
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是外在的輿論宣傳、價值導向和個人生活經歷、學習過程、內在感悟相互作用的結果。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依賴于教育者單方面的灌輸,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差異性,忽略了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個體的認知、判斷、情感和選擇的重要作用。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必須更新觀念,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積極為學生營造自我教育的氛圍和環境,使學生在自我認識、自我體驗中提高道德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主動選擇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
首先,教育者應該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馬克思說:“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當前大學生面臨的環境是復雜多元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必須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以榜樣為標準,積極學習榜樣身上的高尚品質和奉獻精神,同時,加強對自身的反省,在面對善惡是非沖突時,能夠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的選擇,做出由內而外的、自覺自愿的道德行為。
其次,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內化是指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變,而認識論指出,人的認識總是由感性上升至理性。應先讓學生在心理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后在內心深處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個人的人生價值觀。
第三,參與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復雜的過程。為了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的成果,必須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踐,將理論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實踐對接,促進理論和實踐的良性互動,實現理論從外化到內化的轉變。同時,也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理論,構建出完善的個人內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和自我的認識,將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相結合,加快個體政治社會化過程,也在實踐中掌握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準則,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內化—外化—內化的過程,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1][3][6]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EB/OL].新華網,2012-11-19.
[2]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講話[EB/ OL].人民網,2011-7-1.
[4]中共中央關于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2006-10-18.
[5]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R].2007-10-15.
(責任編輯:閆麗君)
G641
A
1008—6153(2013)02—0150—03
2013-03-09
周悅(1990-),女,山東日照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蔣雪誠(1988-),女,湖南永州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