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玲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在河南省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推進農業現代化成為黨委政府領導下各行各業工作的重心。在“三化”協調發展這一核心任務的推行下,轉型是重要特點,由城鄉一體化與人才流動等引發的社會問題蜂擁而至。尤其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因為征地拆遷、城鄉關系等引發的不穩定因素勢必呈現高發態勢,長期積累的矛盾顯性發展,沖突變得愈加尖銳。這些矛盾隱患源于基層,并且在群眾生產生活中凸顯。因此,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保駕護航,維護治安穩定,首當其沖就要做好社區警務工作,加強治安防范,排除不安定隱患,通過維護社區的安寧實現整個社會治安的穩定。
而現有的社區警務工作狀況并不樂觀,社區警務戰略在實際運行中問題眾多。即使在率先進行了警務機制改革的河南省,以防范為主的社區警務工作依然不能發揮出應有功效。伴隨中原經濟區建設緊鑼密鼓得推進,勢必要更深一步進行制度改革,跳出慣有的思維定勢,建立一種全新的社區警務運作模式,使其發揮最大功效,服務于“三化”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
社區警務是立足社區,以公安民警為主導,以警民協作為手段,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多種力量共同參與,以預防犯罪、服務民眾為目標,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新型警務機制。社區警務作為一種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警務戰略,已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認可。從各國社區警務發展的經驗來看,社區警務必須在吸收、提煉社區警務基本理論后形成適合各自國情的社區警務制度[1]。中國應當如此,處于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河南亦應當如此。
這里的新型社區警務是指以社區警務理論為基礎并充分結合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情況,以社區治安防控、深入群眾為手段,以化解矛盾、解決隱患為目的的新型警務戰略,是區別于現有派出所體制下社區警務工作的新型社區警務機制。“新型社區警務”并不是對現有“社區警務”的否定,而是對其的繼承與發展,是一種開拓性創新。新型社區警務的核心是對防范警務的絕對強化,是專業從事治安防范的群眾性警務工作。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改變新型社區警務民警的工作內容。尤其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各種矛盾的增多,迫切需要一支扎根于群眾的專門力量,與其另辟新門,不如轉變現有人員與體制,建成中原經濟區發展所需的新型社區警務機構。這種新型社區警務模式包括組建絕對專業的社區警務隊伍,成立專門的社區警務機構,運行異于現有社區警務的特別工作模式。
為給中原經濟區建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必須要強化基層治安工作,推進社區警務改革,“破舊立新”,建立新型社區警務機制以實現社會治安工作的良性循環。
現有社區警務工作一直沿襲著傳統模式,在公安派出所下設社區警務中隊與社區警務室作為派出所工作的重要組成,但這種模式在實踐運行中是有很大弊端的。
1.發展社區警務所需的財、物不能保證
雖然對社區警務的各項考核指標都在顯示其愈來愈受重視,但相比派出所背負的打擊任務來說,客觀上的考核不能改變所領導主觀上對社區警務的忽視。作為派出所的下設部門,所需資金裝備最終由派出所分配,從態度到分配財、物的實際忽視嚴重制約了社區警務工作的開展。
2.社區民警不能專心從事社區工作
社區警挪為他用的情況比較普遍,即使在河南也不例外。河南從2010年6月改革至今,撤銷分局,警力下沉,增加社區警的數量,并且要求社區警脫離派出所的一般性日常工作,沉入社區,成為“五員”型民警。改革的思路很好,初期效果也不錯,但從基層民警的后期反饋發現,沉到派出所的警力并沒有真正承擔基層工作,大多變相成為領導人員,多數社區民警不得不重操舊業,繼續被110接處警及其他臨時任務挪用,使得警務改革的步伐停滯。
3.社區民警缺乏工作積極性
社區民警的考核獎懲指標雖然自成一體,但是考核指標設置不夠合理全面,許多工作不能在考核指標中體現,導致干多干少一個樣,單純為了考核指標而工作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遺漏重要信息;另外,考核結果不能與獎勵和晉升掛鉤,尤其在派出所多警種混合、注重打擊行動排名的影響下,有限的晉升名額分配給社區民警的可能性極低,大大降低社區警工作的積極性,影響了工作效率。
1.警務改革深化的要求
按照河南省公安廳的要求,社區民警要成為“搜集社情民意的信息員、強化治安防控的協調員、化解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宣傳政策法律的宣講員、提供便民服務的服務員”[2],要充分發揮好保一方平安、加強社會管理、服務人民群眾的“三種功能”。可見,“五員”型社區警應該扎根于群眾,服務于群眾,排解矛盾糾紛,化解危險隱患。因此,深化警務機制改革,護航中原經濟區建設,社區警務必須要從體制上進行變革,確保社區民警能夠心無旁騖地工作。
2.中原經濟區高速發展的要求
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戰略布局提出后,河南省乃至全國都將步入高速的城市化發展時期。尤其是鄭州,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主要支撐城市,快速發展將打破現有的社會二元結構,城市人口將出現井噴式增長,這使得城市治安壓力大增。同時,各類社會深層矛盾必將從基層群眾中不斷引發,造成更多的社會對立與沖突,迫切需要一個群眾信任的、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專職社區警務部門來解決問題,這是最適合當前維穩需要的迫切之舉。
3.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
由于中國政治體制的特殊性,在公眾眼里,政府不“萬能”即是“無能”,在社會矛盾沖突頻發的“三化”協調發展時期尤為如此。盡管群眾總在指責政府無能,但也說明政府被群眾寄予厚望,人民依賴政府妥善解決各種突出的矛盾隱患。新型社區警務模式具有開放式的辦公環境、專職的社區警力,能夠直面群眾傾聽呼聲,成為提供行政服務、溝通民意的橋梁,作為政府部門去化解中原經濟區快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隱患,加深民眾對政府的信賴。
誠然,針對目前社區警務運行的諸多問題,公安機關不斷嘗試多種解決方法,但結果顯示,在警力缺乏的現狀下,社區警務只要隸屬于于派出所,種種弊端就不能從根本上摒除。只在當前的社區警務制度框架內進行小范圍的修修補補,不僅不能掃除阻礙社區警務工作順利開展的體制性弊端,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因此,在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助力推動下,借著警務改革的東風,對于社區警務的改革必須沖破思維定勢、突破現有體制,建立全新的社區警務模式,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公安工作的新亮點。
新型社區警務機制的構建要適應社會新形勢,抓住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有利時機,在警務機制改革的推力下謹慎進行。改革的核心目標是建立獨立于派出所之外的社區警務部門,還涉及職責和機構設置、專業警務人員的培養、考核和激勵制度、裝備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搭建出新型社區警務機制的主要框架。
明確新型社區警務部門的職責任務,是成立獨立社區警務部門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按照我國現行警務管理體制,派出所是最基層的公安部門,是集打、防、管、控于一體的全能型的公安機關。但從實踐看,治安防范、宣傳教育以及對轄區的深入管控等方面無疑是薄弱環節。因此,可以將派出所的這部分較薄弱的職責直接分離給新型社區警務部門,派出所則專心圍繞110接處警、案件辦理與專項治理等工作,而原有的常住人口與身份證的辦理工作可以依然保留在現有內勤室。明確區分開派出所和新型社區警務部門的職責,既提高了工作的針對性,又能實現警力的專人專用。
新型社區警務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核心是對轄區社會面的治安管控,重點在于預防違法犯罪、對轄區居民和單位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排查調處矛盾糾紛、督促落實治安防范措施、服務人民群眾、管理實有人口、管控重點人員,組建轄區巡邏防控力量并進行管理等。當然,新型社區警務部門并不是完全與打擊違法犯罪剝離,重大案件發生時,其依然要實行整體作戰,積極與辦案民警協作,運用轄區基礎信息為破案提供有力線索,但這不是其日常職責,只是日常工作效果的衍生使用。
新型社區警務機制構建的關鍵就是機構獨立。新建機構可以參照交通警察等部門的設置情況,采取業務獨立的垂直模式,分別在省、市、縣公安機關內成立專門的社區警務總隊、支隊、大隊等,上級部門負責對下級進行業務指導與監督,底層的社區警務中隊以相應派出所轄區為工作地域范圍,人員也以原有社區警為主,這樣更便于業務對接。機構內部根據具體承擔的業務不同再進行相應細化,成立科室或者隊,但所屬人員主體應為社區民警。
此種機構設置的優點鮮明,第一,獨立機構模式使新型社區警務部門既能受到上級業務部門的專業指導,又能得到財力的專門劃撥,專款專用,彌補裝備、設施、獎勵等各方面的被動狀況;第二,機構獨立設置后,級別得以明確提升,在選拔時人選范圍明顯向社區民警傾斜,有利于激發民警工作熱情;第三,新型社區警務部門基層人員以原派出所社區民警為主,可減少改革阻力,順利過渡,為新機構穩步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警務工作這棵大樹的根扎在群眾中,工作成效依賴基層,抑制違法犯罪也在基層,一切的警務工作,都有賴于基層社區警務[3]。然而,根就是根,沒有枝繁葉茂,沒有繁花似錦。社區警務工作的性質決定了這一崗位沒有轟轟烈烈的戰績,沒有豐厚的物質回報。所以,要想做好社區警務工作,就要求警務人員不僅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能夠應對各種復雜工作,更要有高昂的工作熱情,百折不撓的勇氣。
對于專業的新型社區民警的選擇與培養,要通過以下途徑:第一,核對新型社區警務部門所需人員缺口,公布任職人員的職級待遇,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進行考核選拔(現任社區民警優先)。第二,對考核合格人員分期分批脫產進行為期至少三個月的社區警務專業培訓,被選拔部門須全力配合。第三,學習培訓以省級警察院校為主體,選拔優秀教師授課,學習內容包括社區警務理論、社區警務工作內容、群眾工作方法、矛盾糾紛調處、入戶走訪方式、情報信息收集分析、實有人口管理、公安業務對接等。第四,經過考核,最終確定優秀人員編入新型社區警務部門。
現階段的社區警務工作之所以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很大程度緣于低效落后的考核激勵機制。考核指標繁瑣,民警煩不勝煩;指標設置不科學,造成干和不干一個樣;考核結果不和實質的獎勵晉升掛鉤,導致民警消極應付[4]。人力資源理論認為,適當的考核和激勵能形成正向反饋,激勵員工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達成組織目標[5]。因此,建立科學高效的激勵考核制度對新型社區警務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考核激勵制度的改革要充分考慮新型社區警務工作的特點,以工作的職責和內容為基礎,設置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同時建立科學激勵機制,使社區警務工作者變被動為主動,提高效率。考核結果不僅直接決定階段性獎懲,還要依此結果建立民警的人力資源庫,優者晉升、劣者淘汰,以優秀人才信息庫為重要選拔條件。
至于考核指標體系和激勵機制的關聯設定,涉及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要進行諸如崗位分析、人力資源匹配等多項定性、定量的實證調查研究,應該將其推向市場,采取招投標的方式進行政府采購,將專業性較強的問題外包給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公司和咨詢公司,優秀社區民警協助配合。
財、物得以保障是新型社區警務改革成功的物質基礎。財物保障從三個方面去實現:一是要解決新型社區警務部門的辦公用房和相關設施的配置。由上級公安機關從辦公經費里劃撥專款,籌措資金,用于辦公樓的選定及其配備,根據工作實際需要,區分輕重緩急,先確保必要設施到位,再分階段配備其他。二是要搞好新型社區警務部門基礎設施的規范化,新型社區警務部門比原有的派出所工作陣地更加前移,是最貼近群眾的基層單位,要把它建成標志性公安單位,讓群眾對其具有很強的親切感和識別度。三是在設施配備上,除了新型社區警務工作的必需品之外,要注意增加服務群眾的設備,多添置諸如打氣筒、飲用水、針線包等不花費太多財力的便民設施。
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如火如荼,“三化”協調發展加快,公安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保駕護航,公安工作“要堅持從轉變思想觀念中求創新,從轉變領導方式中求創新,從轉變警務運行模式中求創新”。新型社區警務機制的建立是對現有社區警務的肯定與放大,在新的社區警務制度下,社區警務不再是埋沒人才的崗位,新型社區警務工作人員得到了體制上的保護與傾斜,必然會全力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化解矛盾,排除隱患,以穩定促發展。社區民警得到施展才華的新天地,中原經濟區建設必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1]覃進標.社區警務本土化的理性反思與實現途徑[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
[2]周祖彬,夏吉春,張曉雷.讓人民群眾成為最大受益者——河南公安機關創新社會管理紀實[EB/OL].http://news.sohu.com/20101228/n278545646.shtml.
[3]王大偉.龍的盾牌——中國警察在英國[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9:23.
[4]王慶鋒.城市公安派出所社區民警績效管理探析[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5,(1).
[5]何琪.從績效考核到績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發展[J].社會科學論壇(社會研究卷),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