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楓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江蘇無錫 214000)
職校生的全面發展問題及分析
錢楓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江蘇無錫 214000)
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和職校生存在的問題,結合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得出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校生的觀點。文章最后對全面發展的職校生的培養途徑作了探索。
職業教育;職業學校;職校生;人的異化;人的全面發展
2011年,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太原市交通學校調研時提到,日本企業的“藍領”下班后會穿著西服到咖啡店欣賞名曲;瑞士的鐘表工與女碩士、女博士結婚同住一個屋檐下。雖然自2005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但教學質量總體水平較低。如果我們的職校畢業生也能夠有錢、有閑喝咖啡、聽名曲,也能與高學歷的另一半牽手到老,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更加幸福、美滿,我們的社會也將更加公正、和諧。
1.1 職業教育
按照教育內容、層次和受教育者年齡三重標準,我國將教育劃分為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大類。根據1996年9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是采用專門學校教育或職業培訓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職業培訓,傳授專門職業所需要的文化知識、基本理論、專門技能和勞動態度,以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初、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一種就業教育。本文所指的職業教育限于專門的學校教育,校外的職業培訓并不作為就對象。
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有著鮮明的工具性價值特點。根據人們的傳統觀念,與人的修養和個性開發以及個人人格完善的關系不如普通教育密切,人的職業能力的提高和就業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和直接目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職業教育不是一種最有價值的教育,而與人的理性和理智活動有關的教育才是更值得的教育。早年的英國教育家紐曼曾把普通教育與紳士聯系在一起,認為職業教育滿足物質需要,普通教育滿足精神需要。
在我國,職業教育常常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在義務教育后進行選擇,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普通高中;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在高中教育后在大學和高等職業教育中選擇,學生和家長仍然傾向于前者。即使家庭可能要為此付出很大的機會成本和物質成本,甚至大學畢業后依然找不到工作,人們更愿意把錢花在“更有希望”的教育上。在人們心中這個“更有希望”的教育顯然不是職業教育。即便是在瑞典或芬蘭,學生參加職業教育的比例非常高,希望以此讓職業教育得到“同等尊重”地位,但差別還將繼續,除非工業經濟的組織生產中不再有體力和腦力的分工區別。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職業教育需要全新的理念,社會對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把學生培養成機器的一部分,顯然不符合歷史潮流。
1.2 職業學校
雖然職業教育應分為學校職業教育和社會職業培訓,我國政府也強調多形式、多層次舉辦職業教育,但在實踐中,職業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陣地。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校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在于專業性,強調技能和實訓。
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決定職業的轉換和持續發展。一般來說,職業學校課程設置的有以下特點:第一,著眼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為目標。第二,課程類別按內容分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按性質分有理論課和實踐課;按學習規定分有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第三,課程設置中,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訓課程比例較大。
中職學校課程結構:文化課——專業課——實習課
高職院校課程結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國家對職業學校的投入相對較少,但職業學校重視實踐性教學又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這讓許多職業學校舉步維艱。學校為了生存,提高就業率,任何一位校長都會重視專業、技能和實訓課程。對于見效慢、不是急需的,或者看上去沒什么用的“通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就放在一邊了。急功近利的教學使畢業生的種種缺憾在就業崗位上逐漸暴露出來。
近幾年來,各國學者逐漸認為,職業課程設置應以“綜合素質”為本位。除了職業能力素質外,還應包括人文素質、心理素質、生活素質等,主要強調的是職業教育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
1.3 職校生
目前,我國的職業學校分為中等職業學校,五年制高職,高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五年制高職學校接受初中畢業生,高等職業學校接收高中畢業生。2000年,華北某省會城市對21所中等職業學校近3000名新生用初中階段文化水平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這些新生語文的平均成績45分(滿分為100,下同),及格率僅為9.7%;數學的平均成績為43分,及格率為24.4%;英語的平均成績為38分,及格率為12.1%。2001年,某直轄市有關部門對中等職業學校16000多名新生(約占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當年招生數的四分之一)按照初中階段教育的基本要求進行了調查和測試,結果顯示,語文的平均成績為53分,及格率為35.4%;數學的平均成績為49分,及格率為35.2%;英語的平均成績為52分,及格率為35.2%。[1]
這些數據可以反映出職校生文化知識掌握得很一般,更可怕的是,有些職校生在初中三年應試教育下給自己貼上了“我是差生”,“我學習不行”的標簽。教師們除了面對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學業方面的問題,還必須要面對有些學生自卑、自暴自棄、厭學等心理方面的問題。有人甚至戲稱,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機器人”、“動物人”和“次等人”。
一般來說,一個人出生后所處的社會階層影響著他的受教育機會,進而決定他將來所屬的社會階層。社會經濟處于優勢的成員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會確保自身和子女教育機會的優勢。一個人接受的教育程度和完整性是他人生發展的顯示器。我們發現,職業學校的學生家長多數處于社會的中下層,有的甚至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職業教育領域相對集中了社會處境不利者及其子女。這樣的家庭鑒于上述事實,對于職校生,學校應重視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生活素質的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
2.1 人的異化
在無產階級革命學說的創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勞動異化理論,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考察,從而奠定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科學基礎。《共產黨宣言》里描繪過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則是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正是人類的不斷追求,人類社會才不斷進步。馬、恩并非教育家,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完全可以進行“拿來主義”,指導我們教育人的事業。
在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者不得不重復著簡單的操作,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無休止追求,使得勞動中的工人成為社會生產大機器的一部分,失去了進取精神和身體的活力。人的勞動不再是自由自覺的有創造性的活動,人的勞動被異化。勞動中的工人是非人的存在,勞動中的人被異化。只有在不勞動的狀態時,工人才有可能作為“人的”存在。弗洛姆曾告誡:“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類死了。在19世紀,不人道意味著殘酷,在20世紀,不人道系指分裂對立的自我異化。過去的危險是人成了奴隸,將來的危險是人會成為機器人。”[3]現代化生產及其專業分工有力地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對人的活動及生存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人在生產體系中逐漸從主導者轉變為機器、流水線的附屬物,受到機器的限制而失去活動自由、工作興趣和創造欲望。勞動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一種程序化的過程,從而導致人的能力發展片面化和個性的喪失。
2.2 人的全面發展與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將要或希望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為內容,對學生能力、態度情感以及認知方面進行的教育和培訓。很顯然,職業教育為將來的勞動者提供了學習某種勞動能力的機會,但職業教育如果僅僅只是教給學生某種勞動技能,顯然只是把學生當做活的工具來培養。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更好地生活,要求我們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尊重個性,以人為本,引導完備人性的建構,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我國目前的當務之急。鑒于馬克思人的異化理論,職校生將來“被異化”的風險更大。人都不成為人,更何談什么全面發展。在工人的勞動之余,工人的閑暇時間都會做些什么?在我們的職業學校里,除了專業知識、技能之外,應該讓學生們生長得更豐滿些,更靈動些,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在學生時代埋下美好的種子,使這些疲憊的工人在下班之余能夠得到正能量的滋養、得到心靈的慰藉。在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將長期存在,如果我們的職業教育只能培養出流水線的附屬品、機器的延生,那么職業教育始終是家長們無奈的選擇。勞動力大國始終成不了勞動力強國,制造業大國始終將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低端,不可能成為制造業強國。
3.1 改變職業教育的人才觀
教育的目的在本質上首先是培養“人”,而不是培養“人力”或其他什么僅供利用的工具,這是我國教育必須堅持的基本立場。[4]職業教育如果僅僅是培養熟練的技能型人才,顯然早已無法滿足現代人和現代社會的需要。職業教育首先是與人的生存密切聯系的教育活動,使人具備謀生的能力。但職業教育也應在于激揚人的生命活力,在于促進人的發展,提升人的生存質量。職業學校同樣要讓自己的畢業生的生存與與自然、社會、歷史和文化聯系起來。讓自己畢業生思考人的生存意義與價值追求。教育不僅要關注人的自然生命,更要關注人的精神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生命的成長,在于培育獨特的精神自我和有活力的個體。職業學校更要教會自己的畢業生怎樣提高生命的質量。
美國職業教育三大新目標,提高職業的學術水準;培養與學生興趣相關的核心技能;職業教育與學生工作和終身學習需要。姜大源曾提出職校生應具備“基于全面發展的能力觀”,即:獲得專業能力;獲得方法能力;獲得社會能力。人的尊嚴,勞動的尊嚴,職業教育中心價值觀的基本命題。健康、人與自然和諧、真理與智慧、愛心與同情、創造、和平與公正、可持續發展、國家統一和全球團結以及全球精神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價值觀。
終身教育的思想也逐漸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不光是用在經濟建設上的名詞。任何一個有戰略眼光的職業學校都會更新以往的教育理念,培養出能夠自我生長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畢業生。
3.2 改革職業學校課程設置
首先,重視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人,是促進人本身的和諧、穩定的發展,也就是實現馬克思所講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但是,招生、就業是許多職業學校生存發展的緊迫問題,學校更加關注專業課程改革,放松了對普通文化課程的關注,管理松散,將普通文化課程的課時擅自壓縮。普通文化課程教師得不到相應的重視,沒有教學改革的空間,沒有專業化發展的良好途徑。“中職生對于德育課、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技能訓練課等四類課程學習興趣呈由低到高的態勢。對這四類課程學習興趣的比例分別為27.8%、28.8%、61%和71.9%。”中職生對普通文化課程普遍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許多學生厭學情況嚴重。[5]職業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既沒有量的保證,也沒有質的保證,學生不喜歡,教師沒有成就感,家長和學校認為沒有用,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人文教育是通過對文史哲的學習,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成果的吸納和認同,是學生有堅強的人格意志,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6]職業學校更應重視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其次,重視專業技能以外的能力培養。
職業學校重視專業技能,這無可厚非。但是,不能把學生看成可訓練的動物一樣只追求專業技能的訓練。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所需要的能力,遠不止專業技能。健全基礎技能類通識課程,比如語言、寫作、計算機運用、心理健康以及體育與保健等課程。
有學者還提出“關鍵能力”的培養,最早出現在《關鍵能力——現代社會教育使命》一文中,文章作者是德國勞動力市場與研究所所長梅騰斯。“關鍵能力”是指“具體的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它強調的是,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也被稱為“核心能力,是一種普通的、可遷移的、對勞動者的未來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能力。”[7]這些關鍵能力包括:收集、分析思想與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籌劃和組織活動的能力;運用技術手段的能力。這些能力顯然不是幾節技能課、實訓課可以培養出來的。
3.3 大力發展學生社團活動
馬克思認為,活動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活動理論學者認為,“在社會文化的、以活動為導向的情境脈絡中的學習,才是最自然和最有意義的。活動和意識不僅是共存的,它們還相互依靠,知識和活動之間存在有規律的相互反饋。”[8]1999年版《辭海》中對于“學生社團”的解釋是:中國高等和中等學校的學生資源組成的群眾組織。形式多樣,有學術研究會及詩畫社、棋藝社、攝影社、美工社、合唱團、劇團、球隊等。以有意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原則,多數由共青團和學生會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支持。[9]
有的學校認為社團就是學生的課外活動組織,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而已,并沒有充分認識到社團在培養學生中的獨特作用。也有的學校認為,社團是自發性的組織,就沒有必要進行任何干涉,在組織、場地、經費和教師指導方面不夠重視。實踐證明,高品質的社團活動能夠陶冶情操,豐富想象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在不斷堅持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素養。學生參加社團活動還可以幫助學生自我發展,提升溝通能力培養良好人際關系,并且能夠增強學生對專業認同感和社會服務意識。因此,在職業學校搞好學生社團活動很有必要。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我國的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地發展。未來的職業學校的競爭將更將激烈。我認為核心競力便是職業學校能否培養出全面發展的職校生。全面發展的畢業生將是職業學校的生命線。
[1]秦鷹.教育發展既要重視數量也要重視質量[J].職教論壇,2003,(0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4.
[3](美)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孫愷祥(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291.
[4]扈中平.教育目的應定位于培養“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
[5]向才毅,肖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8).
[6]盧潔瑩.生存論視角的職業教育價值觀研究[C].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8.
[7]關晶.關鍵能力在英國職業教育中的演變[J].外國教育研究,2003,(1).
[8](美)戴維·H·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任友群(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8.
[9]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Problems and Analysis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QIAN Feng
(Wuxi Higher Normal School, Wuxi Jiangsu 214000)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is paper combines Marx's theory of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developed. In the e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ding methods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chool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lienation of Human;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G712
A
1672-2094(2013)05-0112-04
責任編輯:鄧榮華
2013-07-22
錢楓(1977-),女,江蘇無錫人,無錫高等師范學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