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麒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北碚 400715)
多元文化課程開發策略研究
汪光麒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北碚 400715)
為促進多元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要建立民族氛圍濃厚的教育環境,采取以地方、學校為主的開發模式,實施多形式多層次的民族文化課程,鼓勵并培訓教師參與民族課程資源開發,結合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多元文化;課程開發;策略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在長期歷史變遷和特殊人文地理環境中所創造、傳承和共享的民族文化資源極具民族特色,蘊含豐富的教育意義。倘若對其加以挖掘利用,納入到現行學校課程中,將進一步豐富民族地區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有助于那些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盒傳承。課題組通過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雷山縣展開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長久以來,漢文化一直作為我國主題文化并不斷同化和融合個民族地區的文化和外來文化,民族群眾對自己所屬的少數民族的情感并不強烈,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珍視程度也不高。事實上,只有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很強烈的時候,才有足夠的熱愛本民族,充滿激情的宣揚民族特色文化,這是開發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一個必要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民族特色教育環境的建設必不可少。第一,國家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要采取民族扶持政策[1]。在民族教育的培養目標上,要向民族地區傾斜,明確提出培養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型人才;在各級各類招生考試中,要體現出為民族地區培養定向的研究型人才的策略,要對有志向參與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人給予適當的特殊照顧,以留住人才,培養高層次的建設者,扶持民族地區建設和發展經濟文化事業;在各級各類教育活動中,要塑造少數民族文化健康向上的形象,以民族特色的歌舞、繪畫、工藝、服飾等為突破點,積極主動地介紹民族文化,這是民族文化受社會尊重認同的必要前提。第二,樹立民族特色的多元教育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這種文化的多元性也決定了我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迫切性。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人居環境、人文生態等方面具有非比尋常的教育挖掘價值,民族地區選擇教育發展道路時,必須依托自身的物質文化資源優勢和特點,因地制宜,而不是簡單的照搬主流的漢家文化,倘若實行漢文化的霸權,必將導致文化的單一、同質化導致人們按照同樣的思維方式和同樣的文化模式行事,整個民族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將萎縮,走向封閉的死循環。在這個意義上,民族地區的教育必須體現民族特色,兼具本土精神和主流文化。
開發主體的多元化,是實現教育積極發展的前提,沒有多元開發模式,就不大可能出現積極發展的態勢。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模式的構建可以根據地區情況、地方辦學體制、教學對象的不同而據實地建立多元開發模式,課程資源的開發完全不必要形成統一規格、統一形式、統一要求、統一內容2001年國家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從中可以看出各學科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要求和教學資源的利用統統都是以東部地區中學為假設對象的,沒有充分的考慮到我國地域分布和民族分布的多樣化,國家重一體輕多元的政策是上位根源,因而處于下位的民族地區決不能采取重主流輕自我的教育方針政策,民族特色的課程開發最終要落實到地方和校本課程上,開發的主體也在于地方和學校。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上,要打破傳統的專家單一型開發模式,提倡以地區為中心,以學校為主體,教師、學生、社會多方面合作參與的多元開發模式。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承擔起責任,提高積極性和自主性,做好對國家課程政策的相關補充,加大對民族課程研發者的扶持力度,為地方學校研發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提供資助。
當前少數民族的教育大部分仍是以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觀為核心,在課程目標,內容、實施等環節上,很少考慮民族地區社會的實際特點,忽略了學生的民族信仰和民族價值觀,很少考慮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因而從方法上遠離了教育自身的對象,不利于培養民族地區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也有悖于我國教育公平的宗旨。實施多形式、多層次的課程,一方面要保持本族群特色,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另一方面要不斷的同外來文化交融,吸收改造其精華,促進民族文化課程的自主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3.1 課程的目標
現有的學科課程對民族性的滲入不夠,因此,照搬東部發達地區的課程,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完全適應,也不能突出民族特色。在課程目標的選擇上,要通過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相結合、共性教育和個性教育相結合等方式,培養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熟知民族習俗等傳統知識,掌握民族特色文化的現代人才。
3.2 課程的內容結構
當前,民族地區學校幾乎清一色使用固有的“全國統一九年制義務教材”,課堂內容高度統一。熟不知,苗族由于長期處于特殊的生存環境中,其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文化模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苗族別具一格的巫教文化、鼓社、議榔、理老等制度文化還有苗族人民的醫藥、歷法,千姿百態的苗族歌謠、服飾都是豐富的課程素材。民族地區課程的內容,除了體現科學性、教育性外,更重要的是民族性,必須具有民族風俗、民族習慣,以幫助學生獲得適應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就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因而在課程結構的設置,不應完全普及數理化等學科基礎知識,要在此基礎上,納入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識,以達到傳承民族文化、培養民族地區緊缺的人才的目的,在民族文化知識和學科基礎知識二者之間達到動態的平衡。當前國家正大力推行新一輪的基礎課程改革,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課程制度,這種體制的建立為民族地區課程改革提供了課程空間和制度保障民族地區更應該借助此次機會,建構民族特色的課程體系。
3.3 教育方式方法
民族地區的教育方法既要汲取漢族為主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教育方法的精華,更要考慮和適應本民族的文化環境和本民族發展的需要,在立足于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考慮本民族學生的學習風格,運用與民族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經驗相關的教學方法。首先,可采取活動課程和實踐課程等形式多樣的課程形式,讓學生從民族自身生態環境生活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民族歷史、語言、藝術等鄉土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比如畜牧為主的民族就應該開設獸醫、畜產品加工等專業,帶領學生在實際生活操作中學習[2],其次,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民族地區教師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將個別教學、雙語教學、混合年齡教學等形式靈活運用,將正規教學和非正規教學結合起來,聯系教育與民族本土生活實際,最后,可采取互動法、模擬法、田野法等方式,嘗試改進民族課程的教育方法。如帶領學生去苗族地區的歷史遺址博物館、陳列館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親身融入民族特色文化氛圍進行熏陶。
3.4 鼓勵并培訓教師參與民族課程資源開發
民族地區的教師長期活躍在教學一線,最了解學生和課程的需求,也是課程改革的動力資源,因而教師在民族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是教育事業的從事者、操作者、設計者[3],教師對多元文化課程持何種態度,亦或者說教師具備何種多元文化素養,將對課堂中民族文化課程的實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鼓勵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地參與民族課程資源開發中來,讓教師除了具備教書育人的品質外,更應該參與民族課程資源的開發,將教師的目光從復制東部課改經驗拉回到開發民族課程資源上來。對教師開發民族課程資源的培訓,首先要進行相應的專業培訓,讓其對民族課程資源開發的理念,知識和技能得到提高。
其次,要給予教師一定的專業支撐,各級各類教研部門對教師的實際開發進行積極的指導,利用工作之余集中教師進行進修學習、函授學習,及時的了解教師的想法,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學習,最后,對那些在民族課程資源開發中做出一定成果的教師予以獎勵,如增加工資等措施,這將是對教師個人極大的鼓舞,也是對教師付出辛勤勞動的肯定。
3.5 評價機制多元化
既然西部民族地區的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的發展之路,在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方面,就應該考慮民族地區的教育需求、教育目標、培養方式等諸多方面的多元性,避免采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評價課程實施的質量,例如課堂面對面的口試、課堂討論、辯論演講等,都可以替代傳統的封閉式考試來反映出學生的個人知識和能力的水平。課程的評價要與教學活動相結合,能夠考慮到學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母語差異、學習環境差異等方面。要改變傳統只重結果的一元評價觀,對民族課程實施的效果而言,就要從傳統的通過考試分數給學生分級轉化為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評價民族地區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好壞也應該由過去的指標項目評價轉化為發展性評價,民族教師個人水平的評判標準也要適當參考教師為民族課程資源開發所做出的貢獻。在教育評價機制的多元化建設過程中,當前的會考、高考制度也是一個重大的絆腳石,應該賦予民族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地方學校更多的自主評價權力,在民族地區當前的各級各類考試中加入民族特色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得民族文化課程在學校課程中得以落實,使得民族文化知識受到應有的尊重,體現獨特的價值。
[1]趙興明.論西部民族地區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C].//西南大學民族與心理研究中心.百川橫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0~104.
[2]靳玉樂.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6.
[1]張延平.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一點思考[J],教育教學探討,2012,(06).
責任編輯:周哲良
G420
A
1672-2094(2013)03-0085-02
2013-03-26
汪光麒(1988-),男,安徽蕪湖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教育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