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遠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非中心城市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與實踐探索
——以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張明遠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是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我院以“321”工程為平臺,探索出一條適合非中心城市“政行企校“園院”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之路。
非中心城市;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0]48號)精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是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機制是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的主要內容和目標。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四川省遂寧市,無行業背景,專業特色不夠突出,屬于非中心城市、非地屬、非行業特色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機遇、企業的積極性與中心城市高職院校不一樣。特別是現在,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積極性不強的情況下,非中心城市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的難度、深度更大。學院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為核心理念,探索董事會、理事會形式,大力實施“321”工程,全面整合資源,搭建校企合作通道,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出一條“政行企校”“園院”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之路。
1.1 大力實施“321”工程,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積極探索以董事會、理事會、產教聯合等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接行業企業,相繼組建了“三個學院”、“兩個職教集團”和“一個教育理事會”即“321”工程。“321”工程是我院在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探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1.1 組建“三個學院”,探索董事會校企合作形式在我院牽頭下,依托中國西部現代物流港,與物流園區管委會、遠成國際物流集團等8家企業共同組建了“中國西部現代物流學院”,與各董事單位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物流學院按照董事會管理模式進行規范管理和運作,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責任制。
與四川南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遂寧市相關汽車行業企業合作組建“南駿汽車學院”。“南駿汽車學院”以我院為核心,以四川南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為龍頭,充分調動轄區內相關行業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以校董事會的形式管理。
與河東新區管委會、市旅游局等18家行業企業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學院”,采取在文化旅游學院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的董事會管理模式。
1.1.2 合力組建“兩個職教集團”,探索產教聯合校企合作形式
與遂寧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各中職學校、行業企業80余家單位共同組建遂寧市“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和“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兩個職教集團,采取產教聯合形式,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全力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1.1.3 強力推進“教育理事會”,探索理事會校企合作形式
依托遂寧西部電子工業園、遂寧全國電子檢測中心和園區企業,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橋梁,組建“遂寧市應用電子技術教育理事會”,按照理事會的運行管理模式。
“321”工程建成后,不斷撬動政府投入機制,制定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整合集聚各方資源,以良好的政策環境吸納更多的行業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1.2 依托“校中廠”,創新工學結合新模式
緊密結合企業與社會需求,依托“校中廠”,努力探索創新多樣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新模式。四川柏獅廣電技術有限公司贈送價值110多萬的設備給我院,建成LED生產性實訓車間,與我院聯合生產,并滿足應用電子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需要。“校中廠”按照企業模式進行管理。“校中廠”的建立,使企業搬進了學校,師傅走進了課堂,學生變成了員工,教師成了技術人員,教室成了車間,學校成了企業,學生在校就能感受到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形成了真實性的生產實踐環境,創新了工學結合新模式。
1.3 優化組織構架,保障校企合作有序進行
建立了以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為組長,分管教育的副市長、分管院領導為副組長,教務處、人事部、學工部、各系(部)主任、各企業行業主要領導為組員的校企合作領導小組,下設校企合作辦公室,具體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的實施。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和校企合作辦公室的成立,加強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和規范管理。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加強校企合作的規章制度,使校企合作步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有序進行。
1.4 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推進校企合作的基礎保障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會出現“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行業企業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支持力度不夠,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所致。要深化校企合作,創新體制機制,必須要有政府主導,政策支持,反之,無論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多么鮮亮,手段有多么新,注定生命力不強,實質性效果不佳。
我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創新體制機制過程中,得到了遂寧市政府的積極支持。市政府積極鼓勵、引導行業和園區企業與學院深化校企合作,支持學院與市人民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簽訂校企合作辦學、合作發展協議,尤其是在汽車、物流、電子、機械等領域進行了深度合作,形成“園院對接+校企合作”的態勢。
1.5 建立制度體系,強化激勵措施,促進校企合作深層次發展
要保證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關鍵在于制度體系的建立。為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專業設置、課程標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改革、學生實訓、師資培訓等方面的作用,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學院出臺了“校企合作管理辦法”、“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規范校企合作管理。同時建立了校企合作激勵措施,制定了行業企業主動參與的激勵和保障機制。為加強與企業深層次的聯系,更好地了解企業、熟悉企業,讓教師走進企業,學院實施了“基層一線實踐鍛煉工程”,要求新進青年教師要在企業實踐鍛煉一年,專業教師要定期或不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并將此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
2.1 “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
依托“321”工程,緊密結合企業行業,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理念。在四個省級示范專業中,根據各專業特點,積極探索并構建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依托南駿汽車學院形成了“理實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物流管理專業對接中國西部現代物流港,依托中國西部現代物流學院和地方物流產業,構建了“院港融合,三進三出”人才培養模式;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依托遂寧市應用電子技術教育理事會和微電子產業園區,構建了“以崗位能力為主線,雙參與、三階段、四模塊”的“1234”人才培養模式;數控專業針對崗位群能力要求,形成了“崗位能力導向,工學結合,雙線推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依托“321”工程,通過構建多樣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2.2 “交互式”師資隊伍架構基本成型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我院以“321”工程建設為平臺,充分整合學校及行業企業的人才資源,加強學院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深化師資隊伍的交流與互通。近年,四個省級示范專業聘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25名,聘請企業專業帶頭人6名,有53名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頂崗鍛煉,使“雙師素質”教師占專業教師比例達90%以上。企業技術骨干、行家能手積極參與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過程管理、質量監控等教育教學活動。
2.3 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成果顯著
自“321”工程深入實施以來,學院進一步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引入行業標準,以實際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開發課程,建立基于職業能力要求的課程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在四個省級示范重點專業中,校企共同制定專業課程標準27門,共建專業核心課程10門,編制實踐實訓手冊17門。
2.4 校企合作得到全方位發展
按照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職業性”和“開放性”特點,依托“321”工程,學院和企業進行了全方位的合作。與企業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合作成員企業均為我院定點掛牌實習實訓基地;成員企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崗位,為專業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社會實踐崗位;在就業方面與企業加強合作,成員企業定期向我院提供企業人才標準及需求情況,優先選錄我院畢業生;與企業建立雙向兼職機制,聘請成員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職業院校選派能勝任企業工作的教師擔任企業兼職工程師或技術員成員,做技術指導或企業顧問。
2.5 中高職銜接立交橋已經搭建
突破現有體制機制瓶頸,構建中高職銜接體系,搭建中高職教育銜接立交橋。在中高職銜接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銜接,凸顯中高職教育“一體化”;試點并推廣了“素養+素質+技能”的考核評價方式,在選拔對象方面,由過去主要集中在普通類高中生范圍擴大到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學校畢業生、藏區“1+2”、藏區“9+3”學生,中高職教育銜接立交橋已經搭建。
[1]杭瑞友.基于體制機制創新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聯盟理論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9).
[2]翟旭軍.組建校企合作聯盟,綻放“五合作”之花[J].現代企業教育,2012,(10).
[3]王亞芳等.高職院校“工作站”式區域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的探索[J].江蘇教育,2013,(5).
[4]蔣麗華.示范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的實踐與探索[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Explor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School-ent erprise Cooperation of the Noncenter city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Mingyuan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ichuan Suining 629000)
School system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task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occupat occupation education reform of China's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our school with“321”project for the platform,to explore a suitable non center city“Government Industy Enterprise School”“College-industrial park”cooperation innovation mechanism system of running school road.
Noncenter city;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nov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G 718.5
A
1672-2094(2013)06-0112-03
責任編輯:鄧榮華
2013-10-23
張明遠(1974-),男,四川南充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