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合余,張傳超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淄博 255046)
巴西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
左合余,張傳超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淄博 255046)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產業結構中的第一產業,在現代化的建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通過研究巴西的農業發展經驗,我國農業需要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并發揮政府對農業的調節作用。
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
農業發展模式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現代化,鞏固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具有肥沃且充足的水土資源、良好的氣候條件,政府對農業的政策支持、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合理利用以及良好的農業經營方式,促進了巴西農業的騰飛。農業是巴西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和促進本國對外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農業出口額占巴西出口總額的40%,同時,農業發展還能有效的化解來自國際市場的風險,成為巴西經濟發展的基石,因此被成為巴西經濟的綠色之錨。
(一)農業資源基礎
巴西的國土面積851萬平方公里,南美洲第一,世界第五,全國可耕地面積約4億公頃,有“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糧倉”的美譽[1]。巴西境內的自然條件優越,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常年氣候濕潤,光照條件好,有亞馬遜、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土地、氣候、水資源充沛,良好的自然基礎為巴西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巴西不但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而且還具有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發揮其自然優勢的重要保障;是改變自然條件,促進自然資源協調利用的重要支持。巴西政府根據時代要求,遵循發展規律,與時俱進的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做出了一系列影響深遠、具有重大意義的農業基礎部署。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巴西聯邦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對修建倉儲和灌溉水利的企業進行低息貸款。聯邦政府還投資五十億美元開展“東北部百萬公頃灌溉計劃”,并優先發展農業交通。此外,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還與企業在東北部半沙漠地域建立了十個綜合開發基地,重點研究開發熱帶經濟作物[2],這為落后地區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巴西針對不同區域和不同經濟發展層次地區開展有針對性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二)農業科學技術基礎
科技興農為當今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其在農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熱帶稀樹草原是巴西重要的植被類型,約占巴西國土面積的24%,但是,土壤天然肥力低下,種植的作物幾乎顆粒無收,但是,科技的應用卻使其成為巴西農業發展的一個轉折。1973年,為了更好的開發熱帶稀樹草原的農業生產,巴西成立了農牧業研究公司,針對種子基因的優選、開發和培育,以及實驗耕種、土壤改良等科學技術推廣普及。到2011年,荒蕪的熱帶稀樹草原變成了巴西大豆的主要產區,并成功種植了咖啡及其他果樹等經濟樹木。根據巴西農牧業公司總裁提供的數據,巴西的農業種植面積比1973年提高了31%,農作物的生產率提高了158%,這有效的保障了本國糧食和工業生產用途的農產品供給,促進了本國農業的持續發展。
同時,巴西在積極開發農業新技術的同時,不斷從國外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先后從日本、美國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人才;在以色列學會了農業灌溉技術,不斷提高本國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擴大國土東北部干旱地區的水澆地面積[3],有效的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并在建立起一大批大型農業出口基地。
(三)農業合作經營方式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指生產主體在生產過程中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以及相互的關系。主要有集中經營型、分散經營型、統分結合型、農業產業化經營型等四種經營方式。巴西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主要采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也就是農業合作經營方式,即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形式的同分結合的生產方式。[4]巴西在發展農業過程中,建立了農工貿一體化的方式,把農產品的原料生產、加工和制成品的銷售融為一體,對農業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這也是世界各國發展農業經濟的必由之路。巴西是世界甘蔗生產大國,不僅其產量排在世界前列,在甘蔗的加工和利用上更是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在巴西,周末休息時人們喝著以甘蔗作為原材料釀造的甜酒,工作時開著以甘蔗為原材料生產的能源動力的汽車。面對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生產加工企業把甘蔗用來生產乙醇,然后與石油按照100∶23的比例做成能源,使巴西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全國范圍內不提供純汽油的國家,這不僅改變了國際市場油價對巴西的動力能源的影響,而且由于乙醇的便于保存和污染性小的特點,可以防止甘蔗生產過剩對農業體系的沖擊,最終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甘蔗的使用上,從最初的食用到作為工業發展的能源,充分體現了巴西農業合作經營方式的優越性。
(四)農業可持續發展指導
巴西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對資源的可持續合理利用,巴西政府根據本國資源特點進行區域劃分,規定在不同區域種植不同作物,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同時還劃定若干資源保護區,通過法律或者條例對其進行保護[1][5]。例如∶巴西政府要求氣候較為干燥的塞拉多平原南部地區的農場主將現有的土地永久地保持原樣,不得進行開發利用,實現資源的合理保護利用。針對亞馬孫熱帶雨林被日益破壞的情況,為了維護地球之肺的合理開發,保護生態,推動本國的生態建設,聯邦政府出臺文件規定,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嚴禁再開發利用,同時,根據具體的資源利用狀況,國家共設立了5500萬平方公里的生態保護區[2]。
(五)巴西農業的不足
在農業的現代化過程中,巴西創造了自己的發展奇跡,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巴西農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土地占有不合理,呈現兩極分化。在土地占有方面,占巴西全國0.86%人口的大莊園主占有了巴西土地資源的48%,一些莊園主甚至占有幾十萬公頃的土地。占全國總人口85%的小農戶占有的土地普遍在50公頃以下,土地占有呈現極不合理的結構,甚至有一千多萬農民沒有土地可以種植,這種土地的所有制結構造成土地貧富差距過大,[6]一些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容易出現耕作矛盾,影響了整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是區域農業發展不平衡。巴西根據自身的土地特點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方式,但是,由于土地資源的產值不同、基礎的公共服務措施投資力度不同、種植作物的不同、人口的密集程度等原因,[6]導致區域農業發展不平衡。南部和東南部的農業發展態勢良好,其農業發展已經可以和發達國家相媲美,但是北部和東北部的區域如亞馬孫州、阿馬帕州、皮奧伊州、塞阿拉州、北里奧格蘭德州、馬拉尼昆州等,由于當地的人口比較少,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薄弱,造成當地的農業經濟相對比較滯后。
(一)夯實農業基礎設施
在農業發展基礎上,由于中國和巴西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氣候、溫度等自然因素的差別,雖然我們無法改變自然條件,但是,通過改變自身條件、適應自然,可以夯實農業基礎設施。一是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和治理,修建灌溉渠道,充分利用水資源。二是發展農業交通,保證農業生產資料的及時供應和農產品的及時輸送。根據各地的發展狀況和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的不同,由地方政府來制定相應的夯實農業基礎設施的策略。
(二)科技推廣落實到基層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由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對農業技術推廣站施行“斷糧、斷奶和下方”的政策,對44%的縣級農業推廣機構和43%的鄉鎮農業推廣機構減少或者停發經費,造成農業技術人員不斷流失,即使是在崗的技術推廣人員也不能很好的做好本職工作,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遭到破壞。當然,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但是,在我國農村這個環節依然很薄弱。反觀巴西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巴西有自己的農牧業發展公司負責農業技術的推廣,不斷推動技術轉化。所以,在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加強科技的作用,向巴西學習,要讓國內的種子公司和技術推廣服務站真正運轉起來。
(三)農業合作互助組:葉縣的集中化農業模式
巴西的農業互助組讓我們看到了集中化農業發展模式的優勢,在中國也有類似的互助組,那就是河南的葉縣,該縣通過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促進了土地的流轉,引導土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和市場化。通過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蔬菜種植、一年五熟復式制等,吸引農民參加,并與王老吉藥業、雙匯等知名企業開展合作,防范了市場風險,提高了土地效益,走上了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葉縣模式是農業合作互助組模式的發展范例,這在巴西更是隨處可見,實踐證明,這種農業發展模式具有可行性,所以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要更好的學習巴西,更好的發展葉縣模式。
(四)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
市場經濟的發展勢不可擋,但是市場調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這就需要政府的調控政策來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更需要政府的調控。在巴西,政府的調控有效的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中國也應該加強政府的調控作用,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的支持,發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農業發展中的促進作用。當然,在調控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充分認識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性,按照客觀規律進行合理調控,堅決避免不符合實際的冒進的政策。同時,在制定調控政策時,要充分聽取各方面的建議,廣納群言,這樣也有利于政策的推廣和實施。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巴西的農業發展給中國農業發展提供了諸多啟示,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支持、農業合作組、政府政策調控,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只有充分借鑒各國成功經驗,才能建設現代化農業。
[1]崔金虎,邊少鋒.巴西的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一)[J].吉林農業科學,2003.
[2]李健.河北省現代農業評價與分析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2009.
[3]蔣和平等.巴西現代農業建設模式及其借鑒和啟示[J].科技與經濟,2007.
[4]婁昭,徐忠,張磊.巴西農業發展的經驗[J].新農村,2012.
[5]崔金虎,邊少鋒.巴西的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二)[J].吉林農業科學,2002.
[6]青先國.巴西農業考察報告[J].湖南農業科學,2001.
(責任編輯:趙揚)
F310
A
1008—6153(2013)01—0103—03
2012-12-17
左合余(1988-),男,山東郯城人,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張傳超(1987-),男,山東昌樂人,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