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渝
(重慶大學,重慶 400044)
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工會工作
楊燕渝
(重慶大學,重慶 400044)
工會工作必須以保障職工利益作為最終目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做到堅持以人為本。新形勢下,要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培養人的理念融入到教育和管理中,把剛性管理與柔性關懷相結合,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地開展工會工作,才能更加適應社會實踐發展的需要,才能使職工群眾具有更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不斷拓寬工會工作的思路和工作途徑,才能讓工會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以人為本;工會工作創新;科學發展觀
工會是黨和職工群眾聯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在黨的領導下職工自愿組織結合的群眾組織,是我國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代表著廣大職工群眾的權益。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且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僅使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使人民群眾的公民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覺醒。新形勢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工會組織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在協調勞動關系和促進社會穩定上。工會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展示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改進和加強工會工作的重要原則。
工會工作的對象是人,是做人的工作。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堅持以人為中心,把人擺在第一位。堅持以人為本地開展工會工作,就是要在工會日常工作上做到以職工為本,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時時刻刻做職工利益的維護者和職工困難的幫助者,從而讓職工的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工會工作的內容要以“關愛職工、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為主題,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培養人的理念融人到教育和管理中,把剛性管理與柔性關懷相結合,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引導職工把個人愿景和社會共同遠景聯系起來,調動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從而為推進企業發展和社會和諧凝心聚力。
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以人為本的民主管理體制是工會組織長期健康發展的保障。這就要求工會組織必須有一整套民主管理的機制。這種管理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要認真落實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是實施民主管理的基礎和載體。要不斷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更多的征收、聽取、吸收廣大職工的意見和建議,確保民意訴求渠道的上下暢通。職工有了知情權和監督權,才能保證民主管理的質量。要高度重視職工代表的提案,認真歸類、總結,妥善并及時處理,強化對提案辦理情況的監督,做好對職工提案的答復反饋工作。
2.簽訂集體合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工會組織代表的是職工,一旦職工和單位出現利益沖突時,要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根本出發點,突出體現對職工主體作用和主體地位的肯定。
3.全面實施民主評議制度。應全面實施民主評議制度,賦予職工對單位領導班子進行全面評議的權力,在德、能、勤、績等方面全面考核其工作能力、工作成績及工作作風。
4.切實健全政務公開制度。應結合新時代豐富的傳播方式,不斷健全政務公開制度。不能僅僅局限于公開欄、內部報紙等傳統方式,還應全面且及時地在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上進行政務公開。只有這樣,職工才能對各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把民主管理落到實處。同時,政務公開的真實性也應由相關部門(紀檢、審計、工會等)進行定期的檢查和審計。
除此之外,工會還應當建立并逐步完善一系列的專門委員會(如提案專委會、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專委會、勞動評審專委會、勞動福利專委會、女工工作委員會、經費審查專委會等)和工會主席信箱,真正地、更大限度地征集、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真正成為在單位與職工的溝通橋梁。
《工會法》中明確規定了工會的基本職責之一是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在此社會背景下,工會應以《勞動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為依據,推進工會法制化建設步伐,突出工會的維權職能,使工會組織能夠在法律的保障下獨立開展工作,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工會組織實現有效地維權,主要體現在管理、參政議政、安全生產、職工培訓教育等方面。1.在管理方面。要維護職工的參與權,只有群策群力才能發揮廣大職工的聰明才智,只有集思廣益才更利于發展。2.在參政議政方面。要維護職工的知情權,增強職工“主人翁”的意識,使其真正將企業、單位當作自己的家,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各項決策和政策推行過程中的無縫銜接。3.在安全生產方面。要維護職工的生命權,將每一個人的生命視作是無限可貴的。安全生產大于天,忽略了職工安全問題,其他的一切都無從談起。4.在職工教育培訓方面。要為廣大職工提供展示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舞臺,可通過定期組織報告演講、參觀訪問、繼續教育等途徑進行教育和培養,幫助職工崗位成才,使其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做好幫扶工作,必須要圍繞人的生存、生活和發展的層次性需求進行。工會必須要經常性地走進一線、走入基層,關心職工生活,解決困難職工的直接困難。不應僅僅提供單一的物質幫助,應從多方面入手讓職工在物質和精神上都能夠感到溫暖。如:工會應組織開展周期性、例行性的查體活動,滿足職工保證身體健康的需要;應及時把領導的問候、集體的溫暖帶到困難家庭中,滿足職工的情感需要;應對先進工作者、先進集體進行大力表彰,滿足職工自我實現的需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同樣的,一個國家只有創新才會具有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政黨只有創新才能永葆生機。因此,工會組織也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為職工服務。
1.要在觀念上創新。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各項改革不斷推進的重要轉型時期。工會組織只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拓寬工作思路,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才能使工會工作擁有旺盛的生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三種意識”。一是要把維護職工利益作為工會工作的主要任務,樹立維權意識;二是要把職工對工會工作的滿意度作為考察標準,樹立服務意識;三是把增強工會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作為保持工會活動的基礎工程,樹立責任意識,。
2.在方法上進行創新。對任何工作來說,合適的方法都是提高和改進工作的有效途徑,工會工作也不例外。工會的工作方法創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思想上認識到工會工作必須要變成主動服務型,摒棄工作中陳舊老套的經驗論,以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按規律做事;二是在工作方式上引入先進人文疏導、現場管理等先進的工作理念;三是在工作內容上要抓住重點,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情系職工、排憂解難、化解矛盾”為主題,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培養人的理念融人到教育和管理中。
3.要在載體上創新。要圍繞企業的中心工作,選準、選好載體。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把是否貼近群眾作為重要依據,把勞動競賽、技術比武、班組建設、關愛員工、文體活動等作為服務員工的重要載體,把群眾最關注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工會工作的創新重點。
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對工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工會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以人為本,扎實工作,暢通民主渠道,營造民主氛圍,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要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履行工會的基本職責,從職工的實際需要出發,多做穩人心、暖人心的實事,在構建和諧單位中有所作為。
(責任編輯:曹木易)
D412.6
A
1008—6153(2013)03—0028—02
2013-04-10
楊燕渝(1957-),男,四川蓬安人,大學學歷,重慶大學工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