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強,曹秀芬
(山東省昌邑市第一中學,山東 昌邑 261300)
學校德育教育的困境以及原因探析
魯玉強,曹秀芬
(山東省昌邑市第一中學,山東 昌邑 261300)
學校德育教育低質量和疲軟無力,已成為當今不能回避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學校道德教育與社會功利化教育的不協調;二是學校德育課程意識的匱乏和德育課程的低質量;三是家庭倫理道德教育的嚴重缺失和嚴重偏差;四是學生精神生活的流失和價值觀錯位。
學校德育教育;學生道德素質;家庭道德教育缺失
近十多年來,德育教育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內容越來越空洞,過程越來越形式化,教育效果越來越差。造成目前德育教育舉步維艱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人是德育教育的主體,任何人都是社會中的人,學生也不會例外。社會提供人的生存環境、文化環境、實踐環境以及教育再教育的環境。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會受到社會大環境對他的熏染和塑造。改革開放多年來,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著社會變遷和進步而來的功利主義泛濫和社會浮躁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從而對國民教育,特別是對學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了嚴重沖擊。事實上,對這種沖擊的負面影響,許多專家、學者早已犀利地覺察到并且做了很多有深度的闡述,學界也在謹慎地探尋著德育與社會功利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上世紀80年代的“張華事件”和“華山人墻”的正面形象已經淡出人們的記憶,而“南京救人者被訛詐”、“我爸是李剛”這些消極事件則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越來越多的監控從交通路口進入到住宅小區、各種娛樂場所、辦公大樓,昭示著社會治安存在的問題和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度的降低。利益博弈日漸讓我們感受到道德與經濟關系的嚴重失衡,像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蘇丹紅等等大面積的制假造假,以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為代價謀取不正當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學者疾呼“不能就道德談道德,必須借助法律手段”,這足以說明社會生活道德的失落和教育被經濟的異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在學校德育教育領域內回避功利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回避功利,而是要尋找學校德育教育和社會功利的最佳契合點。
傳統的德育教育視功利為大逆不道,學校德育教育談功利而“色變”,在德育和功利之間劃上一條深不可測的鴻溝,這使得學校德育教育在虛浮的“凈土”中逐漸消解。這是學校德育教育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一。
記憶深處,我們是聽著故事、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一路走來。故事,讓我們認識了人類,認識了世界,認識了自己;歌聲,讓我們在吟唱中從心底迸發出對榜樣的欽佩,一心向善。學校教育中有著我們對自己德行的約束和對德、智、體全面發展中“立德至上”的深刻體驗,有著對學校各項德育活動與學習生活水乳交融的和諧統一。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單純對智育的壓倒性重視知識,終至德育教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在課程進度表上,專業課、復習題練習、各類考試幾乎占據了教育的全部空間;而學校德育教育,不過是為了應付檢查突擊造假、可有可無、形式大于內容、日漸枯萎的無奈的花架子活動。當思想品德課演變為沒有生命體驗和情感投入的照本宣科,以至最后僅僅是為了考一點德育分數的時候,學校德育教育差不多就要名存實亡了。
從另一個角度說,搞好學生的德育教育,上好思想品德課固然重要,同時在其他課程中也不能忽略德育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專家認為,“道德教學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研究的領域,僅僅通過一門學科來探討這一領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險的。”人文學科的倫理、同情、寬容和尊重,自然學科的嚴謹、專注、理性和感恩,綜合實踐課程的合作、責任、熱情和投入,每一門學科、每一種教學方法以至學校中的每一件偶發事件都孕育著培養道德的可能性。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我們要像對待智育、對待學科教學那樣地用心做學校德育,需要由研究道德的理論態度轉向踐行道德的實踐態度,需要形成以道德教育為軸心、各學科通過道德教育彼此關聯的課程體系。目前由于缺乏課程意識,學校德育教育缺乏連續、系統和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是學校德育教育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二。
學生既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也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校園里,學生的道德成長過程根植于他的全部生活,絕不僅僅是取決于學校生活。塑造有道德的學生是學校的理想,培養有道德的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理想,塑造有道德的公民也是國家和社會的訴求。但遺憾的是,校園暴力頻發、家庭倫理失常、社會的各個領域不斷出現反道德的現實,這些都對學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了強烈破壞,德育教育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很難取得平衡。
我們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家庭教育對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呢?因為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思想價值追求每時每刻都在為孩子發揮著榜樣示范作用。東南大學樊浩教授提出“回歸家庭倫理本體”的觀點,賦予了家庭對于道德教育的杠桿意義。當前現實的家庭道德教育存在許多嚴重問題:有的父母為了實現“換一種活法、過上幸福的生活”的理想,南下淘金,北上挖寶,走上一代人艱難曲折的致富之路,而把孩子棄之不顧,交給年邁的老人,致使家庭道德教育日漸缺失;當這些四處奔波的淘金者衣錦還鄉時,才猛然發現家庭面臨的最大危機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教育問題。在出生時內心充滿了喜悅和驕傲的孩子,在過去若干年之后,心頭肉竟然變成了心頭刺,無比開心變成了無盡鬧心,無上驕傲變成了無地自容。還有一些父母,寵愛溺愛孩子,對孩子灌輸的是自私錯誤的道德觀念。什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什么“對人不可太誠實”,“出門在外,別多管閑事”,結果孩子失去了正義感和公德心,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扶老攜幼被視作可笑愚蠢的行為。
學生個體道德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社會生活中反道德、反教育的現象對學校德育教育的沖擊,讓學生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徘徊、游走,如果“他律”都沒有保障,又何談“自律”?這是學校德育教育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三。
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學生需要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缺乏精神支柱的學生,物質生活再富足都無法提高其道德品質。當太多的孩子越來越感覺不到自己大手大腳的肆意揮霍,當太多的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當很多中學生早戀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當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淚眼婆娑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學生麻木取代了感動,狡詐取代了純真,浮華的外表遮掩了德性的流失和靈魂的游離。
一個學生無情地責罵他的同桌,究其原因,竟然是“我心情不好,只是為了發泄一下”,是誰賦予他拿著同學發泄的權利?一個學生把自己的洗腳水倒到別人的暖瓶中并看著別人喝下,究其原因,竟然是“鬧著玩”,學生怎么會墮落到連道德的卑劣和玩笑都區分不開的地步?一個學生與父母鬧翻了,究其原因,竟然是“我在叛逆期”,是什么讓處在青春期的學生以“叛逆期”為借口變得六親不認?在很大程度上,精神生活的流失造就了德性流失的溫床,精神的荒蕪讓他們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語境中孤芳自賞、畫地為牢,最終導致在基本的“是”與“非”上喪失了判斷能力。這是學校德育教育舉步維艱的原因之四。
綜上所述,我們的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高素質人才,如果培養出的人是品質低下、人格存在缺陷的殘次品,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是最大的失敗!為了順利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本世紀中期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幾代人的夢想,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通過深入研究和采取科學有效的舉措,盡快扭轉學校德育教育的困境和難堪局面。
(責任編輯:張希宇)
G410
A
1008—6153(2013)03—0174—02
2013-04-06
魯玉強(1967-),男,山東昌邑人,大學學歷,昌邑市第一中學教師。曹秀芬(1967-),女,山東昌邑人,大學學歷,昌邑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