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山東政法學院外語系,山東 濟南 250014)
隕落源于作為人的欲望
——《羅密歐與朱麗葉》主人公性格賞析
高慧
(山東政法學院外語系,山東 濟南 250014)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劇壇的“巨人”。他的戲劇創作,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有著精湛的藝術技巧、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劇發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作品更是莎士比亞的一個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劇中主人公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選擇死亡這種極端抗爭的手段,是因為他們的美好希冀已陷入絕望的境地。
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朱麗葉;人性解讀
莎士比亞(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大戲劇家和詩人。其作品可分為四類,一是帶有悲劇性質的作品,如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二是帶有戲劇色彩的作品,如“四大戲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三是歷史劇作品,如“亨利系列”等;四是詩歌方面,莎士比亞也有著很大的造詣,如他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
對于莎士比亞的創作思想,筆者從莎翁短短52年的生命中,對其作品創作的思想主線將其分為三個時期,即早期的人文主義者的樂觀情懷、中年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悲觀心理和晚年時期的浪漫主義情懷。通過對他創作思想的三次蛻變,不難發現莎士比亞所處的社會現狀對于他個人的影響。下面,筆者就莎士比亞創作思想的三個階段作如下簡述:
第一為人文主義者的樂觀情懷。莎士比亞創作思想中的人文主義樂觀曠達的情懷,主要表現他創作生涯的早期。當時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得了海上霸權的地方,素有“日不落”之稱的英國對莎士比亞的影響很大,這一時期,他先后創作了《理查三世》、《亨利三世》等巨作。盡管素有悲劇之稱的著名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內容頁有著一些開明樂觀的思想在作用做體現。
第二為人文主義者的悲觀心理。在十七世紀初期,英國的“圈地運動”不斷加深,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特別是當時詹姆斯一生主宰英國皇室后,他不考慮老百姓的疾苦,暴行施政和倒行逆施,使英國人民開始不斷反抗起來。這種社會現狀也給莎士比亞極大的觸動,更加劇了它通過文學作品表達對社會的不滿的人文主義情懷,這時期的《李爾王》就是莎士比亞在現當時社會現狀的典型代表。
第三為人文主義者的浪漫情懷。莎士比亞創造的后期,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懷,這或許與他所經歷的喜悲時代有著一定的關系,在1610年前后,年近五十的莎士比亞對社會極度腐敗的現狀已無能為力,為了尋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他開始嘗試寫些浪漫主義作品,比如《暴風雨》等這些作品就通過浪漫主義筆法反應了他在創造思想上的第三次轉變,這也是莎士比亞晚年尋求精神寄托和寧靜的心靈莊園的一種靈魂訴求。
通過研讀《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作品,就其劇中人物性格來看,主要有三個人的性格最為典型。
一是帕里斯對愛情的欲望:得不到的愛情也不堅持到底。
帕里斯是朱麗葉的傾慕者之一,朱麗葉的裝死起源于他向朱麗葉父親的求婚,而當時朱麗葉已經深愛上了羅密歐,可以說沒有帕里斯的求婚,就沒有朱麗葉的裝死,沒有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最后自殺結局。從整個劇情來看,帕里斯苦苦追求自己的愛人而不可得,讓他知道自己在追求一個不可能的結果,但是他絕對想不到他同樣追到了愛人的死亡。不由讓人同情他的命運,他不僅沒有得到朱麗葉的愛情,也毫無意義的失去了生命,而且電影的主角又不是他,多數讀者會無意識的忽略他的存在。
總之,從句中看帕里斯的性格,其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對于愛情的占有欲極強,盡管他也知道,強扭的瓜是不甜的,但他對朱麗葉的愛慕之心,讓他沒有勇氣去成全朱麗葉與羅密歐的戀情,其千百般的追求,最終導致了朱麗葉死亡的這一悲劇的發生。
二是羅密歐對愛情的忠貞:戀人“已去”,活著還有何用。
羅密歐最初是幸運的,他愛上了一個同樣愛他的女人,但卻因為年少氣盛刺死了朱麗葉的表兄,后來遭到了家族的放逐。朱麗葉為他裝死,他同樣是大腦發熱,與趕來的帕里斯進行決斗。在發現愛人已經“死去”后,他沖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卻沒有來得及弄清真相。他吞下毒藥的果斷,為愛情的美麗譜寫了一曲偉大的贊歌。他自殺后,朱麗葉醒來了。這對年輕的戀人開始感受著彼此的深情,后來也經歷了同樣的失去愛人的痛苦,最后更是采取了同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對愛的忠誠和信仰。
三是朱麗葉對戀人的勇氣:用死亡踐行她對羅密歐的愛。
朱麗葉是大家族族長的千金,她衣食無憂、生活舒適,在物質上她是幸運的,但是在她更為看重的愛情上,卻遭到了上天的遺棄。首先是父親的逼婚,他根本不喜歡父親為他選定的將來的丈夫——帕里斯伯爵。她奮力抗爭著命運的枷鎖,卻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父親依舊堅持己見,無奈之下,她到勞倫斯長老處尋求幫助,勞倫斯善意地給她提供了一個有致命漏洞的策略。
朱麗葉對愛情是堅貞的,當她身在墳墓中時,她雖然沒有真正結束生命,但她從心里已經將全部生命托付給了愛情。后來她醒來看見死去的羅密歐后,果然毫不猶豫地自殺殉情。這種對愛情的無上信仰不禁讓人動容和淚下!黑格爾說,朱麗葉在經歷最艱難的考驗時,“好像一朵玫瑰突然放蕊,每一條皺紋都顯出來,又好像潛伏在心靈深處的一股清泉突然源源不絕地迸射出來”。作品是富有理想性的,但誰敢說現實中不存在類似的情況呢?人與動物的區別之處,除了智慧,更寶貴的就是真情吧!
劇中的兩位主角,朱麗葉和羅密歐,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愛情的贊歌,這首歌催人淚下,它不是簡單地平鋪直敘的宣唱,更是與時代背景緊緊結合,喊出了了當時無數年輕人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也喚醒了身處封建束縛中沉睡去的勞動群眾。那么是誰殺死了這對情侶呢?
一是羅密歐率性、秉直的個性讓自己走上了死亡。羅密歐的悲慘結局和他愛人的自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方面,羅密歐的直率讓朱麗葉深深傾慕,甚至愿意為他獻出寶貴的生命,另一方面,他這一性格也成為了造成劇情悲劇結局的直接原因。他殺死提伯爾特和帕里斯,可以說也具有合理性。因為性格本沒有對錯,區別只在于它運用的場合和評價的主體。羅密歐的沖動舉動是他對命運不公的間接控訴。他的“草菅人命”和“心狠手辣”行為一經細細品味,就會嘗到他心底的那份深藏的苦澀。羅密歐是個勇敢的熱血青年,也是一個真性情的值得托付終身的男人。
二是朱麗葉純真、善良的性格讓自己走上了死亡。朱麗葉出生名門望族,她深知自己的一切都建立在物質之上,她并不幼稚和天真,她做出的對愛情的選擇讓人難以理解,卻同樣是真性情的體現。由簡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她寧愿拋棄擁有的物質財富和優越生活,用裝死的方式希望永久脫離家族的控制。朱麗葉在假死后醒來,她甚至來不及感嘆生命的可貴,在看到愛人的殉情后,再次決絕地自殺。一切都顯得真實和感人,她在生理上或許還不夠成熟,但這都無法阻礙她用最激烈的方式發出對人性的吶喊。
羅密歐和朱麗葉是作者精心設置的兩位富有人文思想的主人公。莎士比亞對他們性格的塑造和對情節發展路線的掌控,都服務于一個中心,宣揚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同時,用最有效、最持久、最深入人心的方式鞭撻黑暗的落后的封建統治。莎士比亞的構思巧妙之處,還體現在他把人文思想的火種深藏在封建家族的內部。這是符合時代特征和客觀規律的,資產階級的誕生和發展都來源于即將崩塌的封建社會。羅密歐和朱麗葉都出生在封建家族中,他們堅貞勇敢、熱愛自由,對真愛充滿美好信仰,在到來的層出不群的阻礙和困難時,選擇奮起抗爭,完全不顧要付出的代價有多么嚴重。他們已經將自己置身于人性的光環中,甘愿用盡一切來做自由的捍衛者。他們都是決絕的,也許羅密歐不失其沖動,朱麗葉不失其天真,但這只增添了讀者的共鳴和感動。作品的力量是震撼的,它以潛藏著悲劇結局的美好愛情作為劇情的開始架構,卻惘然不顧讀者對主人公默默的祝福,選擇最極端的最慘烈方式來結束這部戲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生死戀情驚天地而泣鬼神,這種純潔、高尚、悲壯的愛情,讓我們悲嘆其老天的不公,陰差陽錯地讓兩人在另一個空間維系他們的愛情,但反思其悲劇的發生,其“死亡”背后無不和兩位傻傻的、善良的、天真而又率性的情侶的性格有關系,如果兩人中有些理性的思考,也許他們的愛情就不至于變成如此的悲劇。
[1]郭愛麗.掙脫人與社會之枷鎖——《羅密歐與朱麗葉》人文主義新視角[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12).
[2]李偉民.在社會與命運中毀滅的美與愛——論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
[3]吳健.不過是命運的玩物——命運觀在羅密歐身上的體現[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2).
(責任編輯:馬銀華)
I561
A
1008—6153(2013)03—0172—02
2013-02-27
高慧(1973-),女,山東平邑人,碩士,山東政法學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