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棠
(安徽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論高校工會文化建設
孔海棠
(安徽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文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工會文化建設也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工會文化建設是高校工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高校工會轉型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工會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高校工會文化可以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幾個方面,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與約束功能和輻射功能。加強高校工會文化建設,必須發揮高校工會的宣傳教育職能,塑造工會會員的崇高精神和文化品格;提高高校工會教職工的民主政治意識,推動制度文化建設;通過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高校工會文化氛圍;通過樹立先進典型和倡導各種公益活動來引導工會文化建設。
高校工會文化;高校工會轉型;高校工會持續發展
早在全國總工會十四屆十三次主席團(擴大)會議上,王兆國同志就提出:“要大力推動發展先進的企業文化、工會文化、職工文化,唱響新時代工人階級之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盵1]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2]。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為應“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3]。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文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工會文化建設也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高校工會文化建設應成為當前高校工會工作的重要課題。
1.高校工會文化建設是高校工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高校工會規模不斷擴大,會員素質較高,高校工會管理制度比較健全,社會形象較好。高校工會已經擺脫過去“人管人”的模式,建立起了“制度管人”的模式。但高校工會若在“制度管人”的基礎上實現新的跨越和質的提升,就必須向“文化管人”方向努力。因此,高校工會若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要建設高校工會文化。
2.高校工會文化建設是高校工會轉型的必然要求
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人,高校工會文化建設也不例外,高校工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也是人。高校工會的核心競爭力最根本的也是體現在人的能力上。目前高校工會正處于由高速發展向穩步發展的增長轉變期,發展的方式也由外延式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管理的趨勢也由機關型向服務型轉變。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只有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而人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工會文化來引導和培養,以此激發會員樂觀、進取的創新和敬業精神。
3.高校工會文化建設是高校工會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未來高校工會必然面對各種挑戰和新的矛盾,為了應對將來不可預知的各種各樣的挑戰和矛盾,高校工會需要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文化建設,進一步轉變思維、更新觀念,提高高校工會應對新形勢和新變局的靈活性,促進高校工會持續發展。
(一)高校工會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內涵相當廣泛的概念。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淀和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存在方式。高校工會文化則是以高校工會為載體的文化,它是由加入工會的高校職工群體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娛樂等活動中,共同選擇、批判和繼承前人,又共同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結果,是歷史延續、積累下來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一般來說,高校工會文化可以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幾個方面。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高校工會文化的靈魂,是一種觀念形態和文化心理。它是教職工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獨具高校工會特點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標追求,是高校工會長期創造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文化氛圍,是高校工會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可以分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茖W精神的重點是崇尚學術,追求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的重點是健全人格,奉獻社會,是求善。求真與求善合二為一是求美。因此,高校工會文化的本質是追求真、善、美。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工會為維持其正常運行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以及具有群眾認同度的傳統習慣,是國家法紀和學校要求在高校工會的條文化和規范化。制度文化是指觀念形態的轉化,它是高校工會文化的支撐框架,是工會精神文化得以落實的基礎。當前的高校工會制度文化應當包括高校工會組織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宣傳教育制度、勞動保護制度、法律制度、財務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設。
3.環境文化。環境文化主要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硬件環境”和以意識形態存在的“軟件環境”所蘊含的文化。其中“硬件環境”是指高校工會文體活動的建筑、設備等設施條件以及花卉、樹木、草坪、園林、雕塑等自然人文景觀;“軟件環境”主要指高校工會所營造的輿論氛圍。
4.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指高校工會的教職員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種行為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和產生的文化現象,是高校工會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在教職工會員個體上的體現。
高校工會文化的這四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的思想保證,制度文化規范和制約著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環境文化是其他三者的基礎,行為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具體表現。
(二)高校工會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延續中積淀和凝聚而成的一種環境或氛圍,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對人起到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高校工會文化具有以下幾種功能:
1.導向功能。高校工會文化的導向功能就是通過其強大的精神力量把教職工成員引導到對深層次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彰顯,規范、影響、塑造著全體教職工不斷前進,并形成適應社會進步和高校事業不斷發展的環境氛圍和集體向心力。
2.凝聚功能。高校工會文化作為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創造和認同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激發廣大教職工的主體參與意識,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責任感,進而形成一種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巨大合力。
3.激勵與約束功能。高校工會文化尊重教職工主體地位,滿足教職工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注重發揮教職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其強烈的主體氛圍,容易使人產生精神、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的激勵,這種激勵能讓人精神振奮、鼓舞士氣、享受愉悅。同時,對不符合高校工會和高校健康發展的價值取向、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具有自我調節和抑制約束的作用。
4.輻射功能。高校工會文化不僅僅局限在高校的工會系統和工會會員,由于教職工的多重屬性,如教師、管理干部、職工及所兼任的社會職業,由于文化內容和形式層次性較高,還由于文化對高校工會內外同行業和不同行業的包容性,決定了高校工會文化必然具有較大的輻射面。將高校工會文化的精華輻射到校園文化,輻射到高校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工作中來,甚至將高校文化的影響輻射到社會。
(一)發揮高校工會的宣傳教育職能,塑造工會會員的崇高精神和文化品格
我國高校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等學校教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性組織,它“在黨和教職工群眾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4]。這種橋梁和紐帶作用很明顯地體現在對教職工的宣傳教育上。
高校作為思想相對超前于社會的場所,必然存在這各種思想和價值觀的矛盾和碰撞,諸如極端民主的群體心態、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精神氛圍、非理智的浮躁情緒等,仍不時誤導著一部分教職員工。所以決不能輕視教職工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要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5]。工會組織應針對當前教職工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趨勢,加強教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緊緊圍繞黨委的工作部署,深入細致地動員、組織和調動廣大教職工獻計獻策、勤奮工作、開拓進取,要求教職工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用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構筑教職工的精神世界,塑造教職工隊伍的思想和靈魂。要積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職工群眾,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教職工,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勵教職工。
高校工會還應主動溝通不同渠道,積極傳遞現代信息,推動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的傳播,促進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普及,為教職工規范道德行為、提升道德水準提供平臺,為教職工陶冶情操、精神升華創造條件。
(二)提高高校工會教職工的民主政治意識,推動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建設是高校工會文化建設的框架,是高校工會工作中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成熟的高校工會制度文化具有激發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的作用,使人朝著理想境界不斷地努力奮斗。同時也對不符合高校工會健康發展的價值取向、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具有自我調節和抑制作用。
教代會制度是高校工會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是高校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工會應當充分認識到,教代會制度強調教師群體的主導作用,樹立依靠以教師為主的學者群體的觀念。教師代表著一所高校的辦學水平和道德風貌,教師是學校各項制度建設的主體力量。必須讓教師真正擁有學校發展決策制定的參與權和對重大事件的質詢權,才意味著對學術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對文化的尊重。要尊重教職工自由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校政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及時反映和解決教職工的提案,及時解決學校和工會建設中的難點問題,推動高校工會制度文化建設。
高校工會還應不斷創新民主管理手段,充分運用工會網站和管理信息系統的作用,使程序簡化,效率提高,做法更加規范和科學。
(三)通過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高校工會文化氛圍
文化藝術、體育活動對于提高高校工會文化品位具有廣泛的輻射作用。高校工會要從多角度整體的考察與把握來確定文化、藝術、體育活動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科學揭示它們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掌握其特點,使其在高校工會文化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在文化藝術活動中,人們的情感與思想認識交融在一起,在得到愉悅的同時獲得知識,陶冶情操,發展人的全面思維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助于培養人的健康豐富的感情世界。文化體育活動所達成的“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目的是促進高校工會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精神風貌的重要因素。通過活動的構思、組織、排練,大家齊心協力朝著一個共同目標努力,為了共同理想和榮譽拼搏,倡導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團隊精神,有利于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協作、和諧融洽的良好風尚,以此營造積極向上的高校工會文化氛圍。
(四)通過樹立先進典型和倡導各種公益活動來引導工會文化建設
先進的高校工會文化應當是知行統一的文化。在高校工會文化建設中,不僅需要重視精神、制度、環境等文化建設,也應該重視加強教職工的日常生活、習俗行為等方面的法制建設和文化建設。高校工會應通過培育和宣傳先進典型、開展各種公益活動等,從生活點滴小事做起,倡導文明的行為規范,引導高校工會文化風氣。公益活動是高校工會的重要工作之一,應當充分認識到它在文化傳播當中的意義,意識到它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把它作為倡導行為規范、引導高校工會風氣的有效載體,推進高校工會文化的建設。
[1]王兆國.在全總十四屆十三次主席團(擴大)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工運,2007,(4).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扈春華,胡建國.高校工會工作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5]王兆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團結動員億萬職工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工會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工運,2008,(11).
[6]柏英,郭強.淺談工會文化建設的內涵及意義[N].工人日報,2007-05-29.
(責任編輯:王友才)
本文為安徽省高校工會2012年一般科研項目“高校工會文化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D412.6
A
1008—6153(2013)03—0004—03
2013-04-12
孔海棠(1984-),男,安徽界首人,法學碩士,安徽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