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芳,鄭清峰,李薇
(山東建筑大學體育教學部,山東 濟南 250101)
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改革初探
吳世芳,鄭清峰,李薇
(山東建筑大學體育教學部,山東 濟南 250101)
高校體育教育課程評價在實現體育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已日漸受到重視。體育課程的評價能夠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等有機地融為一體,能夠有效地改善教學活動,保持教學平衡。針對目前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應明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激勵在評價中的積極作用。
體育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激勵作用
普通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也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總趨勢。高校體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如何克服現行的高校體育教育弊端,迅速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已成為高校體育界討論的熱點。對此,專家學者們已提出了許多改革的對策,如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明確目標等,體育教育課程評價在實現體育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體育課程的評價是指對體育課教學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即指依據教育目的對體育教育過程及效果進行價值判斷,以提供信息,實現它的導向、激勵、競爭、協調、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體育課程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教學過程的評價等。
體育課程評價的功能在于可以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等有機地融為一體,并借助它有效地改善教學活動,保持教學平衡。同時,它又是“破壞”這個平衡的手段,在“破壞”中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體育教學發展,從而建立新的平衡。這就是體育課程評價促使體育教育遵循“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規律。
(一)評價目標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由于長期以來高校體育受社會“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上與中學階段相比無明顯區別,體育教學評價更多停留在身體素質達標和基本技術評價這一范圍內,評價目標強調基本技術的掌握,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個性的發展等都未予足夠的重視,這樣的課程評價只會使得學校體育教育不適應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也體現不出高校體育教育的特點和優勢。
(二)評價體系未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教學理念
人的個體有生理差異,若忽視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統一標準進行評價,只能壓抑學生的體育興趣和特長,難以使學生形成終身鍛煉的理念,更不可能讓全體學生喜歡體育課。
(三)評價標準簡單固定,影響學生興趣發展
體育課程更多的是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為了成績,教學安排常年以考試項目成績為主要參照,只注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體育教育的過程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只重視期末成績的考核,單純用分數的高低來評價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性評價;只重視達標和技能評價,而忽視學生身心素質、思想品德、個性品質等方面的評價。更多學生是為了考試過關被迫上課,不能發揮自身優勢和興趣,嚴重挫傷了上體育課的積極性。
(四)評價內容存在局限
由于體育教學目標局限于所謂的增強學生體質,評價體系不提倡體育知識、健身方法、體育觀賞能力、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也就是說不提倡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使得“體育”這一從小學到大學都設置課程,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評價內容還遠遠沒能充分發揮出評價檢驗教學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激發學習熱情、實現教學管理的功能。
(一)明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現代教育評價的一個新走向就是對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全方位的、動態的評價。對學生體育教育的評價也應如此,尤其要關注身心健康、個性品質、體育習慣養成以及適應社會能力等方面的評價。要改革體育課程“千校一面”、“千人同標”的現狀,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程的設置上,依據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質及健康的體魄,掌握體育衛生保健的基本知識及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術和技能,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養等方面進行課程考核內容的設計。
(二)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
要抓住素質教育全面性、基礎性、個體性、主體性等特點,以此明確高校體育的具體培養目標,并設計出科學的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評價辦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在課程體系的建立構架中,要把體育理論知識、運動生理、運動心理知識、傳統運動基本技術、新興運動、休閑運動等作為課程考核的主要內容。從單一的評價視角轉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綜合質量評價,淡化考評的選拔功能,強化全面教育、檢驗、反饋、激勵的綜合功能。既要評教學效果,又要評教學過程;既要評教師的教,又要評學生的學;既要考評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效果,又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發展和體育能力的培養以及思想、意志、品質狀況,還要重視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進步幅度與努力求知等。
(三)建立身體素質課程評價體系
首先,可根據課程內容,設立多選一的考核項目,如對一年級身體素質課程作針對性考核項目的設計,可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實施幾大類(體質測試)考核項目,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和水平,選擇自身掌握較好的運動項目進行測試。其次,針對開設的單項運動技能(專選課)課程,根據學生對同一運動項目學習的程度,設計不同層次而又不影響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愛好的不同考試項目;針對特殊學生開設的運動保健課程評價,重點考察他們在課程學習中掌握的理論知識是否能實際運用到自身鍛煉中;針對各專項代表隊開設的運動隊訓練課程的評價,將單純的校代表隊訓練提升為體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課程,考核參照指標是參加訓練的量(出勤次數)、競賽成績、成績提高的程度等。
(四)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定性評價,一般采取定量的方法,增強了評價的科學性。但是體育教育極為復雜,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包含著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別是素質教育的提出及新世紀對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人才的需求趨勢告訴我們,通過體育教育不僅要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還要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質,而諸如思想品德、心理素質、鍛煉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能力等指標又不像體育課中的運動負荷、掌握動作的數量和完成動作的質量等指標那樣容易量化。因此,單靠數量化方法無法認清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必須把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用。
(五)充分發揮激勵在評價中的作用
目前,在高校部分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厭倦上體育課的現象,特別是女生群體。運動是人的天性,青少年應該喜歡從事體育運動,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厭倦情緒卻與日俱增呢?除了教法不當、教材內容安排不科學等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學評價手段還不太合理,學生在學習中看不到鍛煉效果,大大挫傷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應改變評價內容和方式,充分運用評價結果來激勵學生,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比如在評價過程中,對后進生、中等生只做自身縱向比較;建立后進生進步表、中等生提高表、優秀生榮譽表,使每一位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
總之,高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學生素質的提高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通過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來實施和實現,另一方面,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又必須遵從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規律。但無論是從體育的內源(自身)、內需(體育課程體系與評價的改革)還是從外在環境(社會各方面等)角度出發,都要轉變、更新對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觀念,才能使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目標與教育目標一致,才能有效地改善體育課程教學活動,全面提高新時期大學生的素質。
[1]唐健.論大學生素質教育與高校體育課程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02):105-107.
[2]吳潔等.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現實缺失及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07):134-135.
[3]王衛寧.培養體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途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07):146-147.
[4]宋盛慶.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現狀調查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07,(09).
[5]趙蘇喆等.高等院校如何貫徹《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04).
(責任編輯:閆麗君)
G807.4
A
1008—6153(2013)03—0133—02
2013-03-28
吳世芳(1963-),女,山東濟南人,大學學歷,山東建筑大學體育教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