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濱州職業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大學生素質教育再探
王寧
(濱州職業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大學生素質是一個人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對其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主體特征和品質;大學生素質發展涉及主體、環境、規律等幾個方面的要素;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渠道包括改革課堂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注重道德教育等方面。
大學生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改革
大學生素質是指一個人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習和實踐中發展起來或形成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對其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主體特征和品質,其綜合效應表現為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知識和能力。
大學生素質發展是指大學生的素質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紊亂到有序、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這個過程以中等教育階段形成的素質為起點,以高等專門人才素質為目標。大學生素質發展具有自身的規律,其主體是大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能彌補發展環境的缺陷。
(一)主體
在大學生素質發展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發揮著主體作用。因此,在素質發展中我們首先要樹立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注重特色,即注重發展專業素質和個性。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大學生將來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從事不同的工作,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不會都去從事設計工作,還可能會從事這方面的教育、營銷、制造或者開發工作,而不同的工作對大學生的素質會有不同的要求;二是大學生各有所長,素質發展的最佳辦法是揚長避短。
主體意識鼓勵創新。在服從意識盛行的地方,特別是在對權威性見解頂禮膜拜的地方,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行為是不可能出現的,只有主體意識才是培養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真正土壤。愛因斯坦回憶大學生活時,對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給予極高的評價。在那種環境下,可以與同學進行結伴式的自由討論,也可以獨立工作,自由進入任何圖書館,查閱已公開的任何資料,絕不存在任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級別限制。
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是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發展。而不是傳統觀念認為的學生只是教師手中的提線木偶,他們只是“材”(木材),而不是“人”,不是那種有權決定自己學習發展方向、發展速率與最終發展程度、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素質教育則要求我們平等地對待有差異的個體,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發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
(二)環境
環境是大學生素質發展的土壤,它既為大學生素質發展提供條件,同時也對大學生素質發展起制約作用。大學生素質發展的環境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
1、社會環境
大學生素質發展的社會環境主要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國際環境。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成熟和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大學與社會的壁壘將被打破,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素質發展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它們的積極方面為大學生的素質發展服務。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在更廣闊的范圍、更復雜的環境中錘煉大學生的社會素質、政治素質和身心素質。
2、校園環境
大學生素質發展受多種校園環境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機制、培養模式、師資力量、學術氛圍、教風、學風、信息、教育設施、教育技術、校園文化等。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校園精神,一所大學的力量主要來源于它深厚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產生的深層體驗,這種深層的體驗將影響大學生的一生,可見,校園文化精神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三)規律
大學生素質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它是一個在大學生素質與社會發展要求矛盾的推動下,內化與外化相統一,從量變到質變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1、內化
在學習中,學生從課堂及各種載體中獲取了大量信息,其中部分信息被大學生理解和認同。這些被理解和認同的信息相互碰撞、結合、強化,逐步序化、穩定和成熟起來,凝聚成知識體系和基本能力。
2、外化
大學生素質的外化主要是在實踐過程中實現的。素質外化的結果形成大學生的實踐力量,表現為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能力。在我國,教育過程中比較容易忽視實踐,學?;蛘呓處煶3嶒灪蛯嵙暡扇〔徽J真的態度,對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漠不關心,這些都是學生素質發展的大敵,應努力摒除。
3、量變到質變
大學生素質內外化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會對大學生素質的發展產生作用。當這些量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素質元素甚至整個素質產生質的突變。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大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學生在學校有80%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系統傳授知識也主要是通過課堂進行的,各種能力的培養也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現的。因此可以說,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體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實施素質教育,目前的課堂教學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三大誤區:一是所謂知識性教育模式,以知識掌握的程度來判斷人才的優劣,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給人才培養造成虛假現象;二是課堂教學以固定的“復習、新課、作業”三段模式貫穿始終,這種教學缺乏生氣,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三是課堂教學成為單向性的“教師、學生”交流模式,教師的“主導”幾乎完全代替了學生的“主體”,使課堂教學缺乏活力。
為使學生能自由學習、自主發展,必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中制約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陳舊框架。當務之急,就是提高教育者的理論修養,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新型素質教育觀,為課堂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建立起真正與素質教育相協調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1、素質教育中的教師應以全新的視野對待學生,形成現代學生觀
首先,要認識到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特點和價值,教育過程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促進其自我價值的實現。
其次,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學生的天性。教師應當確立一種樂觀的人性觀,善意地評估學生的天性和行為表現,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與生俱來的成功欲望和追求健康成長的權利,只要教育得法,每個學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再次,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一時所謂的差生。
2、新時期的教師要確立嶄新的教師職業形象
教師形象的設計或塑造實質上就是教師個性和精神風貌的提升和改善,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首先,具有主體意識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創造型的教師,具有鉆研教育現象的能力,對教育教學的新內容和新方法、新趨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密切的關注,喜歡嘗試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具有獲取新信息的能力,有時刻對自己的素質保持提升和完善的愿望和趨勢。
其次,準確定位教師的形象。知識經濟時代,教師的功能定位不再是純粹的傳道授業解惑,更應扮演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和激勵者等角色。新型教師形象的核心是熱愛學生,具體體現在對學生真摯、無私的愛意。
再次,昂揚的精神面貌。昂揚的精神面貌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具有年輕化的心理。年輕化的心理,是指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高度的敬業精神、責任感和事業心、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情緒特征、開朗的個性和樂觀的精神、豁達的胸懷和真誠的態度、廣泛的興趣和堅定的自信心。年輕化的心態,能使教師的思維、精神、態度和風貌“保鮮”。
(三)將德育放在人才素質培養的首位來抓
在學生的各種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靈魂。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人才全面素質的培養,應該把思想素質教育放在首位來抓,同時,要將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全面素質的培養之中。
應該肯定的是,當代大學生發展的主流是好的,他們對祖國非常熱愛,對黨和政府正確的方針政策高度認同,對社會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應該堅持用先進青年的事跡作為生動教材,教育、引導和激勵青年,號召廣大青年向身邊的典型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責任編輯:閆麗君)
G640
A
1008—6153(2013)03—0135—02
2013-04-12
王寧(1977-),女,山東濰坊人,大學學歷,濱州職業學院護理學院教學科助理實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