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其林
(上海市楊浦區衛生局 上海 200090)
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預計到2050年,世界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8.2%。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9%;上海市65歲及以上人口占10.1%;楊浦區65歲及以上人口13.3%。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且高齡、純老、孤老、貧困老人的比例在上升。如何應對中國“未富先老”的養老問題,政府提出了“9073”的養老策略:即居家養老90.0%、社區養老7.0%、機構養老3.0%。為此,楊浦區借鑒日本的經驗和理念[2-3],開展了老年人介護式居家護理模式的實證研究,創立了“三合一”介護式居家護理楊浦模式,為國內提供了可操作性范例。
介護是指對人的日常生活與健康的護助及照顧,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權的尊重、獲取健康和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價值實現的援助等[4]。
選取區域內平涼街道老年人為調查對象,共發放有效問卷3 226份,其中2 034份贊同居家護理,贊同率為63.1%。贊同人群中,男912人,占44.8%;女1 122人,占55.2%。60歲~70歲有935人,占45.9%;71歲~79歲有697人,占34.1%;80歲以上有406人,占19.9%。贊同人群中,需他人部分幫助占5.5%,完全需要他人幫助占3.8%。
1.3.1 居家醫療護理組
選取區域內某公立老年護理醫院為老年人提供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老年護理院建立由業務管理、醫生、護士、護工等成員組成的居家醫療護理組,按照執業許可、家庭病床設置的要求和標準,由醫生與護士對服務對象進行老年人居家護理評估,符合標準即建立居家護理家庭病床。
1.3.2 “三合一”服務
①醫療護士每周上門1~2次,為居家老人提供專業護理、心理和人文關懷服務;②專業護士通過示范帶教,培訓護工、家屬、子女或志愿者,經過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成為“介護員”,這些介護員既能掌握和運用12項基本醫療護理技能,又能對老人進行生活照顧;③專業護士或介護員護理老人的同時,發現和鼓勵老人發揮自身的殘存功能,使老人樹立生活的自信心,從而獲得健康的生活感受。
這種專業護士+介護員+發揮老人自我管理能力的“三合一”居家護理模式,即是楊浦區獨特的“介護式居家護理模式(楊浦模式)”。
在實證研究期間,為125名老人提供了介護式居家護理,培養了125名“介護員”,人均服務96天,人均日費用20.29元;同期住院老人平均住院82.5天,人均日費用98.59元。居家人均日費用僅為住院的20.6%,總費用之比為23.9%。
通過居家護理減輕了機構護理的壓力,減少了政府投資建造護理院的壓力,節約了醫療保險費用,同時減輕了個人支付負擔。
通過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老人的床單元整潔有序,體味得到有效驅除,老人精神狀態變好,自信增強。家人樂于接近老人盡孝,被服務老人及其家庭滿意度達100.0%。
“楊浦模式”實證研究中,居家護理和培訓費用全部由護理院免費提供。具體測算出每次居家醫療護理服務1 h,約花費50~100元的人力成本,為上海市醫保部門制定老年人居家護理定價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2年楊浦區政府把此項服務列入了政府實事,撥款40萬元,由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免費為600戶老人提供服務。2013年服務延伸至全區50余家養老院。該成果為全市推開的老年人居家護理服務及其定價提供了借鑒。
居家護理還沒有列入國家和本市醫療保險支付的范圍,“楊浦模式”實施中,研究測出每次居家服務1 h,費用為50~100元的價格,政府要把老年居家護理納入醫療保險體系,制定標準,科學定價,嚴格進行評估和費用分擔。建立居家護理獎勵制度,制定獎勵居家養老補貼政策,拉開居家與護理院費用的保銷比例差距。鼓勵居家護理和養老,節約醫療衛生資源,減輕政府、社會和個人負擔。日本《介護保險法》保障了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參保老人護理費自負10.0%,90.0%的費用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一半,護理保險基金承擔一半[5]。
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的評估標準,使許多具備居家養老或居家護理條件的老人住進了養老院或護理院,長期占用公共床位資源,家庭和子女不用擔負居家護理的責任和社會道德,導致不具備居家護理條件的老人住不進護理院。建立護理等級評價和需求評估標準,明確責任范圍和服務內容,確立服務規范,研究制定行業標準。日本介護等級分為“需要支援”、“需要介護1~5級”,級別與介護的時間和內容成正比。其中“需要支援”為極輕型,采用家訪介護,服務人員定期家訪,幫助洗澡、料理家務、身體檢查、營養指導、進行身體機能恢復運動等;“需要介護1~3級”的老人,在短期介護機構內進行介護,待功能狀況有所改善,日?;顒幽芰謴秃蠡丶?;“需要介護4~5級”的老人,住在養老院、介護病房等介護機構[2]。這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
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需要大量的專業護理人員,目前由于公立護理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編制的限制,已經很難承受居家護理的工作量。解決上門護理的人力資源,可聘用即將或剛退休的護士。她們護理技術功底深,有豐富的溝通經驗,搭配“介護員”組成居家護理團隊,開展居家護理工作,這也符合專家提出的“生產性老齡化社會是未來發展夢想基礎”的觀點[6]。近期目標:可以依托老年護理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理師資[7-8],積極開展社區介護工作人員的培養;社區護士師資進入社區和家庭,廣泛開展家庭人員、護工和志愿者護理老人的技能培訓,使為老服務者都能掌握基本的醫療護理技能,成為合格的“介護員”;遠期目標:建立職業化的介護員隊伍,既是老齡化社會的需要,也能造就一種新的職業。
參考文獻
[1]上海市統計局.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 [2013-07-01]. http://wenku.baidu.com/view/4734d8d780eb6294dd886c2f.html.
[2]劉雪琴. 日本老年介護介紹[J]. 中國護理管理, 2005, 5(3):54-55.
[3]石瑞君, 孫麗娜. 日本老年護理見聞及對我國老年護理發展的思考[J]. 護理學報, 2009, 16(19): 26-28.
[4]馬強. 老年介護簡明讀本[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15.
[5]王海蓉. 日本老年介護保險與護理服務介紹[J]. 中國護理管理, 2010, 10(1): 77-78
[6]任遠. 生產性老齡化社會是未來發展夢想的基礎[N]. 新聞晚報, 2013-06-01(4).
[7]周萍. 中國介護事業發展中護理人員的作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07, 22(14): 1262-1264.
[8]王峰. 日本介護培養與服務體系對我國老年介護事業發展的啟發[J]. 護理學報, 2011, 17(8):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