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牡丹江市江濱公園,黑龍江牡丹江157000)
大葉冬青又名大葉茶、菠蘿樹、苦燈茶,為冬青科冬青屬常綠闊葉喬木。大葉冬青適應性強,較耐寒耐陰,生長較快,萌蘗性強,且病蟲害少。同時,大葉冬青的芽、葉可制作苦丁茶,是當前優良的保健藥用樹種之一;樹皮可提烤膠,其木材也可以作細工原料,發展前景很好。因此,栽培好大葉冬青對于綠化園林、改善環境、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的價值。
大葉冬青系常綠喬木,高達25 m。其樹皮粗糙,呈現灰黑色,枝條粗壯,平滑無毛。葉寬4.5 ~7.5 cm,長8 ~20 cm,基部楔形,頂端銳尖,主脈在表面凹陷,在背面明顯隆起;葉柄粗壯,長約2.0 cm,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2~4朵,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4~8朵;花瓣呈橢圓形,長約為萼裂片的2倍,果實球形,紅褐色。花期在每年的4~6月,果熟期在9月下旬。大葉冬青一般在3年后進入速生時期,樹高年增長量可達80~150 cm。一年中有兩個生長高峰期,分別出現在每年的5月和8月,其先天具有的二次抽梢的特性為采嫩葉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條件。因當年生苗耐寒性較差,冬季需防-7℃ ~-4℃的低溫;五年幼樹能適應-12℃的低溫,二年生苗木能適應-6℃ ~-3℃的自然低溫。
由于大葉冬青種子休眠期長達5年,種子需用濕沙貯存1~2年,并進行變溫處理。用39℃的溫水浸泡15 h,置于6℃低溫下處理1 d;再用38℃的溫水浸泡12 h,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0 h,取出用清水泡5~8 h,然后置于沙床內催芽。經4個月左右,種子陸續萌動、露白后播種。此法可使種子提前8~11個月發芽,發芽率一般在65%左右。
在幼苗高2.0 cm,出現真葉時,移入塑料袋營養缽中,排入苗床。塑料袋口徑6 cm,株距5 cm,行距10 cm,缽高12~15 cm。在幼苗移入后,要防治高溫日灼和干旱,要及時用80%遮陽度的網搭設遮陽棚,以遮陽和保濕。
苗期的管理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施肥十分關鍵。要在5月份每隔4 d對葉面噴施0.1% ~0.3%過磷酸鈣及磷酸二氫鉀溶液2次,以保證促進根系生長發育和莖木質化;要在6~7月份每隔7 d對葉面噴施0.1%尿素液1次。在苗木生長后期,每隔7d對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或0.2% ~0.3%的硫酸鉀溶液2次,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越冬抗寒性。秋后要增施鉀肥,以此來促進苗木木質化,后期適當縮短遮陽時間,從8月下旬起,逐步揭除遮陽網,增加光照,促進其自然生長。
定植管理工作主要分為兩個環節:一是綠化大苗栽培。要按照該品種喜側方蔭蔽的生物學特性,選用黃山欒樹、光皮樹等闊葉樹進行異齡混交復合配置,形成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的穩定的樹種群落。落葉樹株距 1.5 ~2.0 m,行距 1.5 ~2.5 m;行間種植大葉冬青,株行距均為0.3~0.4 m。二是葉用園栽培。用兩年生大苗定植,行距1.2~1.5 m,株距1.5 m左右,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為1.5 m以下;兩年后即可采摘嫩葉制茶。
大葉冬青抗病蟲害能力很強,但也有一些病蟲害需要防治。無論是綠化還是制茶,在實踐中都要提倡防治為先,強調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一是要切實做好精修細剪工作。要適時去除病蟲枝、枯死枝和內膛過密枝,及時通過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不斷調整樹體及樹間結構,進而破壞病蟲害的生存環境。二是要學會利用生物技術消滅害蟲。可以采用人工飼養投放及引進等辦法,適當增加天敵種群的數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即動物源農藥、微生物源農藥和植物源農藥等。四是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在必須使用藥物時,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如吡蟲啉等,但在果實采摘前20 d要停止用藥。五是不斷改進噴藥技術。要注意適時噴藥,盡量減少施藥次數和濃度,做到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專治,若防治1次有效,就盡量不再多次噴藥。
[1]鄧修衍,徐世云.大葉冬青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4,(8):5.
[2]宋建英,楊君.福建省森林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J].林業資源管理,1999,(4):22—25.
[3]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病蟲害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77—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