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波
(哈爾濱鐵路公安局,哈爾濱150001)
企業合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企業合并的形式表現為由兩家或多家企業的財產成為一家企業財產,法人數量也變成一人,市場經濟對企業合并采取鼓勵的態度,并對企業合并可能造成的壟斷進行干預。企業合并的作用明顯,可以加快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合并后企業經營和生產多角元化;企業合并后可以整合原材料、資源、人力資源,獲得更大的市場支配權;可以快速擴大經濟規模,實現企業生產的組織化和批量化。企業合并在經濟、金融和稅收上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對于企業獲得政府支持、政策輔助和金融支持等有著重要的作用;企業合并可以促進行業內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行業發展質量和速度的提高。近些年,我國企業進行了很多企業合并活動,如:聯想合并IBM筆記本,四環合并蘇三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在提示企業界:企業合并不是簡單堆砌,而是充滿各種風險的經濟、管理和文化行為,應該對企業合并的風險做認真的了解,進而探尋出有效控制企業合并風險的措施。企業合并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標志,企業合并風險控制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企業進步的必然需求。因此,應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特點、企業管理工作的實際和相關背景文化,在企業界明確企業合并的概念,綜合審視企業合并存在的經濟、管理、文化方面的風險,以加強企業風險防范研究為突破口,以現代企業和管理制度為手段,從更深層次、更廣范圍和更高角度出發,規范和管理企業合并行為,防范企業合并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更好地實現企業合并后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通俗講企業合并就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企業從分別形成報告主體轉變為一個報告主體的過程,是將多個交易主體轉變為一個交易主體的過程。企業合并是現代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發展、壯大的一種手段和方式。
根據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制度,企業合并有如下幾種形式:一是擴張型企業合并,一些資金雄厚、管理先進的大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和控股等方式取得小企業的控制權,達到資源控制和行業壟斷的目的;二是收縮型企業合并,企業合并中表現出資產剝離出售、分立性質的行為和特點,明顯具有分散風險、提高效益、整合行業的動機;三是公司控制型合并,主要表現形式有反接管條款、指溢價回購、代表權爭奪,目的是實現行業的壟斷性質的合并,此種合并突出反映了壟斷競爭色彩;四是所有權結構變更型企業合并,這種合并一般依靠股票回購、杠桿收購、轉回非上市公司等方法完成合并。具有鮮明的博弈特征。
企業合并的主旨是強勢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的一種經濟手段和管理戰略。企業合并是一種分散經營風險、規范市場的行為。企業合并過程中資本競爭和貨幣戰爭表現得尤為明顯。
企業合并與文化背景有直接關系,一般來講大膽冒進的企業文化導致擴張型合并戰略;相反,謹慎性文化導致收縮性戰略。即使兩種文化都存在的跨國企業集團,也會出現公司控制型、股權變更型戰略。把合并方與被合并方的企業文化、地區文化乃至國家文化背景進行透徹研究,就會發現各種合并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沒有一個企業的合并不與文化背景直接相關。例如,美國可口可樂收購中國匯源果汁、新加坡大瑪錫收購東航、聯想集團合并IBMPC、TCL合并法國湯姆遜等。實際上,企業的合并要以文化融合為先行,沒有文化的融合就不可能產生企業雙方文化共鳴。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外企業合并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有:橫向差異、市場和競爭意識及管理風格區別等,首先考慮或評估文化背景。在企業合并案例中,文化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大到經營戰略,小到員工薪酬。站在社會學、企業行為學的角度,不難發現“六度分隔”理論始終與企業合并效應高度關聯。企業每個員工(包括他自己)會形成六層關系。一個員工的快樂表情會沿著六層路徑迅速傳播,相反,一個領導的激勵行為也會帶動六層關系網。同樣,如果遇到文化因素的負面影響,文化差異常常會變成合并雙方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如今,文化因素已經成為影響企業合并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要給予高度的重視。
根據企業管理理論和實際經驗判斷,一切財務風險都源于企業內部資本結構風險或產權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在合并前后必須充分考慮資本結構變化所導致的金融、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風險。企業產權變動產生的不確定性因素有許多種,諸如產權比例、產權結構變化、產權與債權杠桿矛盾等。首先,合并后產權風險會引發債務危機乃至資金鏈斷裂。一般意義上講,合并前往往被合并方陷入財務困境,無論融資渠道、融資比例還是融資方式都存在困難,一旦合并后,就會影響到合并方。企業合并之后,由于產業規模的括大,不僅合并雙方增加了融資金額、比例和難度,而且加快了融資速度。由此可見,合并只是產權風險(比喻為“誰動了我的奶酪”),即合并方資本結構變動的風險,而更大的融資風險還在后面。其次,合并后產權風險會不斷加劇,風險范圍進一步擴大。在TCL收購法國湯姆遜的案例中,合并方既沒有梳理清各自的產權結構,也沒有充分考慮風險背景和設定范疇。其結果不僅造成了企業合并失敗,也導致合并方陷入嚴重的財務虧損。與此相同的是,四環生物在合并蘇三山之前,本來具有良好的財務業績,但合并后也被后者拖進了垃圾股(即ST或*ST股)行列。最后,判斷企業合并中產權風險的核心因素應從“資”、“技術”(或無形資產)、“人才”等三個黃金分割戒律入手。只有那些能夠引起品牌共鳴、人格共鳴和資金共鳴的企業合并,才能實現真正的集團化效應,并擴大市場,進而達到發展和壯大企業的目的。
綜上所述,企業合并存在著各種風險,如果不加以控制將會出現“多輸”局面,這既不利于企業的繼續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對企業合并風險要給予高度關注。根據企業合并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結果,我們應客觀看待企業合并,并從企業合并的動機、方式、背景、文化、制度等綜合角度出發,立足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結合文化背景,運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范企業合并的過程和細節,從整體上達到防范和控制企業合并風險的目的,使企業能夠順利合并。
[1] 宋昌英.企業合并會計:購買法還是權益結合法[J].中國經貿導刊,2009,(20):139—140.
[2] 房茂英.新會計準則下企業合并不同會計處理方法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19):75—77.
[3] 程長生.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會計核算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9,(11):31—32.
[4] 孫海濤,畢記滿.企業合并會計方法選擇對會計信息不對稱性的影響[J].財會月刊,2009,(29):74.
[5] 朱迪珍.新企業合并準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