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聰 康 連 高勁騰 丁思思
(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從獎牌總數上看,變化最大的是南美洲,27屆獲得獎牌總數為19,后三屆獲得獎牌數量分別為1個、3個、1個,落差非常明顯,在各大洲中獲得數最少。從獎牌榜起落的形式上看,南美洲巨大變化之后的主要原因是北美洲的迅速崛起,27屆北美洲獲得獎牌總數為20,后三屆分別為39、44、38,都在27屆基礎上有較大的漲幅,增加都在18個獎項以上。其它地區也有變化,但從總體上看變化的幅度相對較小,出去歐洲在29屆獲得獎牌數略有減少,原因是29屆中國獎牌數的激增,使亞洲的有很大的增長。北美洲實力的崛起主要原因是以美國、牙買加等國為代表的短跑、跨跳項目的快速發展。
從表1可以看出,從27屆到30屆獎牌的分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直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主要有:獲得獎牌的總數,金、銀、銅牌獲得數量,地域性實力分布的明顯。亞洲在27屆以后,較以前有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獲得獎牌增加,雖然獎牌總數的增長不是很大,但是在110欄等項目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從總體上講,還是地域性差異仍然存在,差異最大的是28屆南美洲和歐洲間有總數66枚的差距。
從表2看出,短跨項目上除了我國運動員獲得1枚金牌外,其余被北美和歐洲所奪得;中長跑也一樣,除我國選手邢慧娜獲得一枚1000米金牌和日本選手馬拉松有一枚金牌外,其余為歐洲和非洲所獲得;跳躍和投擲、全能項目的獎牌也被歐洲獲得;可以看出,歐洲在跳躍項目、投擲項目、全能項目上的巨大實力。在短跨項目上,北美位列第一,歐洲第二,其它各大洲沒有明顯的實力與北美和歐洲競爭;中長跑項目上歐洲和非洲占據有利的地位,而且中長跑項目作為非洲的特色項目,與其它各洲差異巨大;跳躍和投擲項目歐洲發揮自身地域的巨大優勢,銀牌、銅牌獲得很多,逐漸接近金牌的水平;全能項目中歐洲獲得4個獎牌,其余亞洲和北美分別獲得一枚銅牌和銀牌;從上表上可以看出,只有金牌的分布集中,銅牌和銀牌的分布表現為多變性,因為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優勢特色項目,而且實力差距在各大洲之間非常明顯。

表2 28屆不同項群獎牌分布表
表2為29屆奧運會田徑獎牌的分布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到在短跨項目上,除非洲和歐洲各得2項外,其余12項被北美洲獲得;中長跑項目的金牌被歐洲和非洲兩個區域所獲得,其余四大洲都沒有金牌;跳躍項目上歐洲的5枚,南美洲2枚,與上一屆之間沒有數,數目上的差異;歐洲依舊占據投擲項目金牌榜的第一;北美洲獲得全能的男女2項冠軍。而獲得銀牌銅牌數前三的是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有獎牌數目增加之勢;大洋洲、南美洲在本屆獎牌榜上沒有表現出來任何的優勢,獲得獎牌數最少。

表3 29屆不同項群獎牌分布表

表4 30屆不同項群獎牌分布表
表4為第30屆田徑金牌的不同項群的地域分布情況。在短跨項目上,北美洲占據絕對優勢,14個項目中,有12個歸北美洲;中長跑項目歐洲和非洲有平分秋色之勢,亞洲有發展潛力;在跳躍項目上,幾乎被北美和歐洲包攬;投擲項目歐洲也占絕對位置,全能也歸北美與歐洲。綜合來看,在30屆上,歐洲與北美站在了田徑在最高水平上,非洲在中長跑項目上也占有決定的優勢,亞洲也有發展的潛力。從30屆銀牌和銅牌的地域分布情況看北美洲的短跨項目發展非常突出,幾乎攬括所有的項目;中長跑項目除了南美洲外均有分布;除了亞洲和歐洲外其他地區在投擲項目上有較大的缺失;北美和歐洲仍然站在全能項目前沿。
1)從4屆奧運會田徑獎牌榜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除南美洲從27屆有突出優勢外,在28、29、30都是默默無聞;歐洲、北美、非洲位列獎牌前三,亞洲呈上升的態勢,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2)以美國為首的北美依據短跨項目的強大實力,稱雄田壇。非洲在中長跑項目上也表現出巨大的實力,亞洲和歐洲偶有獲得金牌,也有巨大的發展態勢。我國在中長跑項目上也有世界的先進水平,不斷有金牌的收入,顯示我國的巨大發展優勢。
3)大洋洲和南美洲仍然沒有發展的起色,逐漸從獎牌榜上消失;而歐洲的各個項目取得全面的發展。
[1]謝榮華,王金蘭.屆奧運會田徑比賽獎牌走向及其地域特征[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
[2]陳波,沈信生.1990-2001年世界及中國田徑成績發展態勢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
[3]劉建.2004雅典奧運會田徑比賽綜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6).
[4]郭春陽,張玉超.從第29屆奧運會看世界田壇競爭格局[J].體育文化導刊,2009(4).
[5]莫迎銳,張勤.從第28屆雅典奧運會看當今世界田壇新格局及我國田徑實力分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
[6]嚴木林,周威.第29屆奧運會田徑獎牌的區域分布與優勢項目的分布特征[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