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壯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城市”一詞的提法就有兩方面的內涵:“城”為眾多人口聚集地,是行政地域的概念;“市”為指產品交易處所,是商業概念。綜合看,城市是以非農業人口為主、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并通常是某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是人類文明和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人類聚集生活的高級形式,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1]。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在市場經濟調節資源配置的背景下,人們在生存、發展需要的驅使下,離開原有生活區域,成為了新地區,特別是城市社會的外來人員。城市社會的區位、結構、組織、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發展規律等,都與外來人員帶有的籍貫區域的傳統存在一定差異,從而造成外來人員與城市社會存在逐步認同的磨合過程。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寧波常住人口760.57萬,其中外來人口(籍貫非寧波戶籍)475.21萬。外來人員已經成為寧波的“主流”,他們的城市社會認同感需要關注。此次調研,以寧波市城區外來人員為研究對象,在市區街道、廣場、服務場隨機所發放問卷,對外來人員城市社會認同感進行實證研究。
問卷設計從外來人員城市社會印象調研入手,通過區分不同籍貫、城市居住期限、職業身份,讓外來人員用一句話表達對城市社會印象,再通過分類整合總結認同感的集中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721份,有效率為90.13%。
個人或群體對自我以及周圍環境有價值或有用評估和判斷就是認同感。認同是動態的、多元的,具有協商性的和能動性的過程。社會認同作為認同理論的一個分支,具體指個人認識到自我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以及作為群體成員帶給個體的情感和價值意義[2]。
隨著城市的發展,對城市社會的研究也逐步興起。19世紀末20世紀初城市社會學興起,它是城市社會的社會學分支學科,主要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方法、理念和觀點來研究、分析城市。在城市社會學研究中,芝加哥學派是最早形成,其理論直到當下仍被大部分學著認可。芝加哥學派認為城市社會宏觀結構上,適應和競爭是城市空間組織基本過程,自然經濟促使組織和個體均衡地分配在城市的適當區位,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化和勞動分工,讓整個城市系統實現動態平衡;微觀結構上,城市空間的形成和變化根本上由經濟競爭決定,城市空間則受到價值觀或文化因素影響[3]。經濟、文化、環境是城市社會學研究的重點,也是城市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4]。從基于寧波市的問卷調研情況來分析,外來人員城市社會認同感關注的重點與城市社會學研究內容相吻合。
性別、籍貫地區與職業形式對城市認同的影響,見表1。
居住年限對認同感影響,見表2。
經濟發展、居民素質、文化底蘊與生態環境在認同中所占比例,見表3。
3.1.1 外來人員城市社會認同感總量高
根據調研,外來人員對經濟發展、居民素質、文化底蘊、生態環境等四個方面的認同占到了93.38%,僅有6.62的外來人員表示不能認同。

表1

表2

表3
3.1.2 外來人員城市社會認同點集中
在外來人員認同關注點中,對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認同占74.01%,遠遠高于其他方面的關注。
3.1.3 城市社會同化和包容性比較強
從調研數據中可以看出,對城市社會非認同的比例兩年以上為16.25%,而一年的為60.17%。隨著居住時間的延伸,外來人員的非認同比率下降,被城市社會包容和同化。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口流動較大。城市社會的發展既需要普通勞動者,更需要引進高素質人才,實現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認同感缺失不僅不利于個人的發展,對城市社會進步也會帶來一定損害。根據調研數據,寧波城市社會應該盡快解決一下兩個問題:
3.2.1 合理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非認同城市社會的觀點中,有82.21%的外來人員認為寧波交通擁堵、公園、健身娛樂場地較少。
3.2.2 轉型升級,改善生態環境
據調研,在校生(大學生為主)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占46.78%。這代表了高素質人才對未來工作環境的期望,也決定了向高科技轉型不得不改善生態環境,為吸引人才鋪路。
[1]王萍,周聞燕.外來務工人員城市歸屬感研究:基于寧波市的問卷調查[J].中國市場,2011(5).
[2]Tajfel 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3]薩斯基婭·薩森,朱力,楊逸譯.世紀之交的城市社會學新前沿[J].國際城市規劃,2011(2).
[4]王彥斌.西方組織認同感理論研究綜述[J].思想戰線,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