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華 周振娥 柳海英
(河北行政學院 河北·石家莊)
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城市迅速發展,人口轉移,城市人口劇增。目前,城市容納了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75%。城市對資源的需求和碳覆蓋領域的擴張都遠遠超出其所能承載的界限,嚴重影響它的繼續發展及其在當地和全球環境、經濟中的作用。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58%~60%,屆時中國城市人口將達到8~9億。這無疑將推動城市能源消費量和CO2排放量快速增長。城市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發展的前列,能否順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在低碳經濟時代來臨時的應對調整能力。低碳城市是科學發展觀對城市化進程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際社會于2007年開始關注低碳城市的概念,國內外諸多學者對低碳城市概念進行了闡釋。低碳城市就是通過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創新低碳技術,改變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徹底擺脫以往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最終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經濟體系,形成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最終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低碳城市的內涵應把握兩個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須保持經濟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必須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2009年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綠皮書將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為以下幾點:經濟性、安全性、系統性、動態性、區域性。低碳城市的基本支撐體系是低碳城市的產業結構體系、低碳城市的基礎設施體系、低碳城市的消費支撐體系以及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體系。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低碳城市建設的典型有丹麥模式、英國模式、瑞典模式、日本模式、美國模式等。自2006年起,國內對低碳城市建設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雖然在實踐上各城市構成和重點有別,但在以下幾方面有著共識:1、都制定了減排目標;2、關注人力資源和教育培訓;3、強調低碳發展的經濟機遇;4、通過技術發展減少排放;5、制定了分部門的減排目標和具體行動;6、市政府機構以身作則,優先落實減排行動,起到示范效果;7、強調行為主體的相互合作和市民日常行為的改變,鼓勵不同層面的機構和人員參與。不難發現城市層面的建設都有相對固定的要素:低碳城市整體發展目標、目前各部門碳排放情況、碳減排目標確定、各主要部門的碳減排目標與行動、通過大型項目推動低碳化發展、轉變能源使用結構政策、低碳城市理念宣傳教育、實施效果反饋與評估等。歸納起來就是從城市的四項基本功能入手,通過居住、就業、交通和游憩相關的各部門的碳排放目標和行動計劃的制定,達到減少CO2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各城市根據自身城市發展階段和發展側重點的不同,結合城市特色分別選擇適合城市低碳建設發展路徑的行動內容。
河北省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全國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個性。共性表現為現有能源資源條件都無法持續支撐高碳城市發展模式;個性表現為河北省具有全國唯一懷抱兩個直轄市的獨特區位,特別是首都對生態環境的高標準要求與河北省固有的重化產業結構及高碳城市模式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借鑒國內外低碳城市研究和實踐,結合河北城市發展的特點,創新研究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低碳城市,更加具有緊迫性。
(一)樹立低碳理念,建設低碳社會。理念創新是行動的先導。低碳理念的形成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城市的基礎。
第一,提高低碳意識。政府機關率先垂范,開展創建低碳型機關活動。堅持用低碳理念指導城市規劃編制,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推行“緊湊型”城市規劃和建設模式。教育部門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及低碳城市建設內容滲透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青少年的節約、環保和低碳意識。企事業單位、社區等組織開展經常性的低碳宣傳。開展低碳機關、社區、學校、醫院、飯店、家庭等創建活動。
第二,推廣低碳生活方式。采購低碳產品,鼓勵低碳消費,推行綠色消費模式。各地政府優先采購節能和環保標志產品,加快節約型、環保型政府建設。開辟非機動車專用裝置,規劃遍布城市的自行車租借系統,鼓勵以步行和使用非機動車出行。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進城市輕軌和地鐵快速軌道交通建設,大力發展電動和混合動力公共交通工具。大力開發綠色節能環保建筑,有計劃地對城市現有居民住宅實施節能、保溫技術改造,盡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發展低碳經濟,培育低碳產業
第一,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快電源結構調整,推動電源結構由單一煤電向煤電、氣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垃圾和秸稈等生物質能發電并舉的方向發展。優化電源配置,重點發展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的燃煤機組,提高電力裝備水平。推進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與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建設,穩步發展太陽能利用產業。加快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在生產、生活領域積極推廣太陽能、沼氣、天然氣、地熱等清潔能源的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二,加快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推進煤的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節能領域的技術開發與應用。加強排放監控技術和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加強發展清潔汽車技術和汽車尾氣控制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積極開發工業固體廢物、農作物秸稈的高效利用技術。組織實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重大科技專項以及與建筑一體化的光伏屋頂、光伏幕墻等重大科技示范項目。依托各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低碳實驗室,引導其面向應用、面向企業、面向市場,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
第三,發展靜脈產業。加快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使用最新技術、具有一定規模的廢舊汽車加工回收、廢舊金屬加工回收、廢舊塑料加工回收等重點靜脈產業園區。積極推進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行“收集——運轉——集中處置——資源化”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三)實施低碳化管理,加強節能減排
第一,強化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強化對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的監管。推動企業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節能管理水平,著力培養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低碳企業。加快對傳統產業實施低碳化改造。加快建設節能減排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
第二,推進建筑節能。把建筑節能監管工作納入工程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對達不到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新建建筑,不得辦理開工和竣工備案手續,不準銷售使用。強化節能設計,鼓勵新建居住建筑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并與建筑一體化設計、施工。組織實施低能耗、綠色建筑示范工程,擴大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三,強化城市交通運輸的節能減排。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開辟城市公共交通車輛專用或優先行使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務質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為群眾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強汽車尾氣排放監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機動車發展,使得城市公交車尾氣排放逐漸達到歐Ⅲ標準。
第四,推進商貿流通業節能減排。加快物流園區建設,有效整合物流資源。在餐飲住宿行業逐步減少、最終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積極開展爭創“綠色飯店”活動;在流通領域抑制商品過度包裝;在經營性服務場所廣泛推廣采用節能、節水、節材型產品和技術,嚴格執行室內空調溫度設置等相關規定,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降低排放。
(四)完善政策體系,提供發展支持
第一,政策引導,加大扶持。加大對低碳產業的扶持力度,優先保證低碳產業項目建設用地。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支持低碳重點工程、低碳產品和低碳新技術推廣應用。在財政預算內安排低碳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設和低碳城市研究相關工作。在政府采購、城市建設等方面,優先考慮本地化的低碳產品。以各市現有高校為基礎,通過與國內外低碳領域先進單位合作,吸引相關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隊伍。
第二,加強合作,建立聯盟。以低碳城市建設為主要內容,以低碳城市研究會為依托,加強與國際相關組織、國內外先進地區和研究機構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發展合作機制和低碳城市聯盟。引入“碳稅”、“碳排放權交易”等環境經濟手段,對區域內的碳排放水平進行經濟調節。
第三,加強宣傳,全員參與。將節能減排和建設低碳城市宣傳作為重大主題,制訂宣傳方案,開展宣傳活動。通過產業發展、技術交流等途徑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樹立低碳城市形象。
低碳發展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未來。目前,中國城市的低碳實踐還只是零散和嘗試性的。正如世界氣候組織發布的《中國低碳領導力:城市》報告稱,中國城市系統解決能力尚弱,一些城市的低碳實踐只是“領先性的探索和嘗試,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在河北省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時期,為了避免未來城市發展被“碳鎖定”而付出沉重代價,在“低碳”視野下,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研究河北城市未來發展路徑顯得更為必要和緊迫。
[1]王小魯.中國城市化路徑與城市規模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4.
[2]劉關.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道路上的國際視野.中國房地產報,2010.9.26.
[3]李猛.“中國模式”與中國低碳經濟困境[J].人文雜志,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