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俊平
(濮陽市水利局 河南·濮陽)
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對水資源的需求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全國城市的水資源壓力和廢污水排量不斷增加。如何解決水資源保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成為水資源保護和研究的重要內容。水資源不僅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制約著人類的生存和生存質量。水資源保護是一個國家為了滿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要,維護水資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科學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并對影響水資源的經濟、生態屬性的各種行為進行干預的活動。要注意避免水源枯竭、過量開采。同時,也要顧及環境保護要求和生態改善的需要。在水質方面應防治水污染,維持水質良好狀態,要消除有害物質進入水環境,加強水污染的防治和監督。
(一)水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低。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水資源具有水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低的特點。盡管我國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六位,由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人均和畝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畝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畝均占有量的3/4。據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最新統計中國人均占有量已經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確處理好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可持續利用問題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艱巨復雜。
(二)水資源分布不均,水土組合不平衡。我國的水量和徑流深的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并且與人口數、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81%的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64%。
(三)降水量及河川徑流量變化大。我國主要河流都出現過幾年來水較豐和幾年來水較枯現象。例如,黃河在過去幾十年中曾出現過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在近幾十年內也曾出現過連續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 21年中出現斷流情況。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程上的這種劇烈變化給淡水資源的利用帶來困難。要充分利用淡水資源勢必修建各種類型的水利工程。
(四)水污染嚴重,治理難度大。一些地方政府在處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上還存在認識偏差,抱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怕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投資環境,對水污染防治要求過低,存在以罰代治、處罰過輕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水污染治理和防治的積極性。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污水和生活廢水排入河流及湖泊,如長江流域里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一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產生了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珠江流域水資源豐富,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2%,但是其下游流經城市河段水體的80%已受到較嚴重的污染,滿足不了飲用水質要求,部分地區已經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源性缺水。我國流域內各行政單位普遍存在著先污染自己、污染別人,再被別人污染的尷尬情形。
(五)用水效率低和過度開發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例如,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采用的還是大漫灌方式。農業用水如此,工業用水也是如此。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遠低于先進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是先進國家的十幾倍到幾十倍,某些重要產品耗水量也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六)對淡水資源過度開采的情況日趨嚴重。如,海河流域是我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流域涵蓋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和山東、山西、內蒙、河南部分地區,區域內有26個大中城市。這個地區也是我國最為缺水的地區,人均占有量只有293立方米。這些年來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同20世紀五十年代相比人口增加1倍,灌溉面積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出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結果地表水、地下水長期過度開采,開采率達到98%,遠遠超出4%的警戒線。據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地下水超采區已從20世紀八十年代的56個,擴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面積也由8.7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8萬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有6萬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我國的水資源就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得可用水更加緊張。從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缺水現象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
面對淡水資源的嚴峻挑戰,中國的決策層和普通百姓都開始行動起來。在“十一五”規劃中可以看到我國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挑戰,告誡人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并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方針。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淡水資源必須完成的具體管理指標,比如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等。
(一)加快南水北調工程進度。我國鬧水荒主要是在北方。特別是近20年來的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南多北少的趨勢更加嚴重。這種由自然、地理、氣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水資源分布情況單用軟科學的辦法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必須用硬辦法。正在進行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硬辦法之一。“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南水北調工程。
(二)進一步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十五”規劃就提出的一項戰略措施,并且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它是解決我國干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進入“十一五”以后,同過去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深化節水型社會的建設中特別強調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是GDP決定一切,而是把包括節水指標、治污指標在內的綜合性指標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依據。
(三)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1、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淡水資源管理體制。重點是合理劃分流域與區域管理的事權。加強流域取用水總量控制、水功能區監督和水量調度管理職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同時,加快淡水資源統一管理進程對有關資源管理的職能進行歸并,強化各區域淡水資源監督管理的能力。鼓勵用水戶參與用水管理通過多種形式使用水戶參與到水量分配、水價制定等水管理事務中來。促進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的形成。
2、推進水務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健全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責權明晰、運轉協調的水務管理體制。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大力推進水務產業化與市場化進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籌資、市場運作、企業開發的水務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務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對水務市場的監管,構建有利于水務行業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務產業培育跨區域的大型水務集團,推進水務行業產權制度改革。
3、創新淡水資源管理內在機制。其中包括發揮市場在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通過經濟手段的運用來促進全社會建立節水防污的內在激勵機制。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研究促進節水的水資源收費機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價和城市供水水價、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并調整費用水平。
[1]楊志清.21世紀水資源展望[J].水資源保護,2004.4.
[2]姜文來.中國21世紀水資源安全對策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1.1.
[3]張利平,陳小鳳,趙志鵬等.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的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