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蘆 陽
(中州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河南·鄭州)
物流園區是為了實現物流設施集約化和物流運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設施空間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邊等各區域,集中建設的物流設施群與眾多物流業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結地。物流園區的運營管理模式是指對物流園區開發、建設及運營過程進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為達到物流園區開發建設的預期目標而采取的組織、管理、決策形式。由于物流園區的開發建設中涉及物流園區的開發主體、運營管理方(一般為開發主體或其聘用的第三方)、入駐企業、園區外的物流服務需求者以及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因此物流園區運營管理的本質就是協調物流園區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各方的利益訴求。
由于發達國家的物流園區建設起步較早,經過多年的探索,已經形成了穩定有效的運營管理模式。目前,政府和地方企業共同參與運營的方式在國外比較常見,政府負責物流園區項目的規劃協調、政策支持等,企業則負責物流園區的經營。這其中,以日本和德國的物流園區運營管理活動最為典型。
1、日本物流園區運營管理實踐。在日本,物流園區被稱作物流團地,于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由于日本國土面積有限,人口密集,為了緩解土地資源匱乏、交通擁堵、緩解污染等狀況,也為了減少物流成本,日本政府便開始規劃建設物流園區。目前,日本在全國范圍內已建設了20多個大型物流園區,將物流企業的各項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物流設施設備的利用率,保證了物流運作的低成本、高效率,改善了交通狀況,優化了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日本的物流園區是建立在政府對物流體制規劃布局的基礎上的。政府對于物流園區的規劃有著清晰的定位,根據人口、經濟總量、運輸總量、區域交通條件確定物流園區的位置、數量和規模,以避免盲目建設;同時,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在土地政策、融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物流園區的發展予以足夠的政策保障支持。物流園區的土地由國家以較低的價格直接出售或出租給團體和私營企業,如物流行業協會,然后由協會以股份制的形式向其會員企業融資,用來購買土地和興建物流設施,不足的部分由政府提供低息貸款,通過這種方式將企業、協會和政府結成利益共同體。政府同時為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如周邊交通設施的修建等)提供資金。
在物流園區的運營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官民協力”的方式,包括協同組合方式、半官半民方式、共同出資方式、個別方式等。政府并不干預物流園區具體的經營管理,物流園區一般都是由私人集團和株式會社經營,如東京的4家物流園區的經營管理主體是東京團地倉庫株式會社,該公司成立于1966年,主要從事土地的購置和租賃、倉儲業、裝卸業務、設施設備的租賃以及相關附屬業務。但是,對于涉及國民生活的物流園區,政府會委派專人或地方政府長官擔任管理人員,如東京都的筑地物流配送中心由政府委派官員擔任市場董事長,指導、監督經營。
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已經建成了覆蓋全國的發達的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形成了以各城市的物流團地為核心,以各種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為節點,循環配送線路所組成的物流體系。
2、德國物流園區運營管理實踐。德國是世界上較早建設物流園區的國家之一,其物流園區的收效最為顯著,自成體系的物流園區運營管理模式,是近年來很多國家比較推崇的物流園區的發展模式,為全世界物流園區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德國政府在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全國規劃了40個物流園區,目前已有30多個物流園區建成并投入運營。物流園區是德國大力倡導、扶持發展的集約化運輸組織的基本依托。它背靠經濟區域,以可供選擇的多種運輸方式、快捷的運輸網絡、周到的運輸服務,把傳統上多為分散的運輸企業及運輸服務企業吸引到一起,達到集約化的運輸目的。
在德國,物流園區初期的土地購買是通過政府來完成的,其他的基礎設施投資與收益及其日后的運營收入都是由企業來執行。在規劃物流園區時,德國一般采取聯邦政府統籌規劃,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設,公司化經營管理,入駐企業自主經營的發展模式。聯邦政府在統籌考慮交通干線、運輸樞紐規劃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對物流園區的布局、用地規模與未來發展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對符合規劃的物流基地給予資助或提供貸款擔保。各州、市政府按照統一規劃扶持建設物流園區,并承擔主要的投資項目。政府作為投資人,委托負責管理物流園區的企業開展土地購買、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建設以及建成后的地產出售、租賃、物業管理和信息服務等活動。政府雖然采取注入資金等直接投資方式,但并不介入干預物流園區的經營,而是成立公益管理公司,進行特許經營,負責物流園區的建設、經營、組織管理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開發與維護,進行市場化運作。物流園區的運營管理方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而主要側重于平衡資金,實現管理和服務職能。
1、物流園區規劃建設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在日本和德國的物流園區規劃建設中,都有政府的積極參與和規劃引導。一方面政府對物流園區的布局有著整體的規劃和設計,根據地區特點、交通狀況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物流園區選址,從而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的情況;另一方面政府對于物流園區建設給予政策、資金、土地、稅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持物流園區的市場化運作和公平競爭。此外,政府承擔主要的基礎性、公益性的物流設施建設,以幫助物流園區獲得良好的外部資源支持。
2、物流園區實施市場化運營管理。物流園區的核心功能在于物流業務的整合發展,因此,物流園區作為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形式,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吸引和集聚各種物流資源,將其進行整合配置,在市場作用的調節下,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務。同時,物流園區產業鏈的各個組成要素,包括物流園區開發企業、運營管理方、入駐企業、物流客戶等,都有相應的利益要求,所追求的都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在追求物流園區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考慮物流園區所能帶來的稅收及土地增值等方面的經濟效益。這不僅是物流園區公益性的要求,也是市場化的要求。這就要求在物流園區的運營管理中引入市場化機制,采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和企業管理制度,保障物流園區產業鏈各參與方經濟利益的實現,增強其對物流園區價值創造活動的認可和依賴,進而更有意愿在物流園區進行投資、開展業務,使物流園區步入良性發展的市場化軌道。
3、物流園區的盈利模式應當向著提供增值服務方向發展。倉儲和運輸服務是大部分物流園區傳統的服務項目,但是在提高物流園區的吸引力和服務水平方面,僅局限于傳統服務顯然無法滿足物流客戶對于物流運作一體化的要求。因此,近年來,開發整合各類物流增值服務成為國外物流園區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德國的物流園區內除了有現代化的高架倉庫、數字化管理的專業化倉庫、可以進行加工包裝的倉庫外,還有冷藏集裝箱堆場、危險品箱堆場、特種箱堆場以及修箱等物流設施和大型的貨運代理、聯運公司、計算機應用系統開發公司,甚至海關、金融、保險等部門機構的工作點,能夠為客戶提供包括加工、交易、轉運、海關報關以及金融物流、代采代售、信息發布等全方位的物流增值性服務,其功能更加專業化、多樣化,不僅擴展了物流園區的服務對象,提高了服務水平,更加強了物流園區的輻射力和競爭力,保證了物流園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實現,從而推動物流園區的長期穩定經營。
相比國外物流園區的發展狀況,我國的物流園區的運營管理一直存在著管理機制不明晰、政策支持不到位、服務領域有限等問題。
1、物流園區管理運營缺乏明確的市場化機制。在我國,目前很多物流園區是政府主導進行開發建設的。由于政府在物流園區開發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為其制定了物流園區的發展規劃,審批物流園區的開發項目,并提供土地資源,因此政府往往選擇有政府背景的企業作為開發主體。在運營管理中,政府型的管理模式或公益事業型的管理體制極為常見,企業化、市場化的運營機制難以落到實處,導致組織機構設置上的混亂,管理效率低下。
2、物流園區建設政策支持不統一。在各地區物流園區的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都會為其提供各類優惠政策。但是,由于國家沒有出臺全國性的物流園區發展政策,因此不同地區的政府在土地、融資、稅費優惠等方面的政策不統一,造成了物流園區之間以及物流園區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難以實現,影響了物流園區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物流園區周邊的基礎設施,包括道路交通、水電、生活服務等需要政府預先為其提供,但是往往難以落實,這不僅加大了物流園區運營管理的難度,對未來物流園區土地增值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3、物流園區服務缺乏創新。目前,我國的物流園區的盈利方式主要集中在設施、設備的租用和倉儲、運輸等物流基本功能的服務方面,勞動密集型特征顯著,價格競爭激烈。而具有較高盈利能力的增值服務項目,如物流策劃、組織及深入到企業生產領域進行供應鏈全程的物流服務等則較少涉及,這不僅影響了物流園區服務的專業化、縱深化和一體化發展,而且限制了物流園區的利潤空間。同時,物流園區內的企業在缺乏統一信息平臺的支持下,資源共享程度低,整合能力有限,無法實現物流的協同運作,這也極大地限制了物流園區整體功能的發揮,使物流園區價值鏈的整合優勢停留在規劃中,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1、政府要在物流園區開發和運營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開發物流園區之前,政府應當在對地區經濟發展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充分考量本地區建設物流園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評估物流園區建設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是否成熟,如是否具備較發達的外向型區域經濟,是否具有相應規模的物流需求,是否具有較強大的物流載體和信息載體,區域內外的交通條件是否能夠支持物流園區的長期發展等,因地制宜地規劃開發物流園區。在物流園區選址開發過程中,政府應當積極為物流園區的開發企業創造必要的初期基礎條件,如周邊的交通設施建設、環保等,同時要出臺必要的政策,如土地、稅收、融資、招商等,對物流園區的建設給予足夠的支持。在物流園區的運營過程中,政府應當幫助園區維護良好的市場運作機制,如協助成立行業協會、制定行業管理準則,使物流園區內的企業能夠在公平有序的環境下開展業務,維護物流園區的運營環境。
2、在物流園區運營管理中引入市場化機制。無論物流園區采取何種開發模式,是政府主導還是企業自發建設或是政企聯合,在物流園區運營過程中,都應當采取市場化運作機制。物流園區的運營管理方擁有自主決策權,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負責物流園區的日常經營管理的各項工作,并為物流園區內的企業提供服務,通過提供物流設施租賃、配套的物流服務以及商業地產開發來實現盈利;物流園區內的入駐企業根據物流需求信息來獲得客戶,借助物流園區提供的設施服務客戶、獲得收益。通過這種市場化的運營管理機制,物流企業、物流園區和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能夠按照市場化運作的規則得到有效的協調、管理,從而保證物流園區的長期穩定運營。
3、基于物流園區價值鏈拓展服務領域。物流園區對物流企業的吸引力,不僅體現在地理位置上,更應當體現在資源整合上。通過整合信息資源,能夠為物流企業提供信息發布、物流交易、物流載配、物流跟蹤、遠程車輛監控等服務;通過整合基礎設施資源,能夠形成更大的運輸配置、倉庫管理、流通加工、包裝儲運等一體化物流網絡服務體系;通過整合供應鏈,能夠形成一個綜合的生產、物流、銷售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因此,其資源整合的功能越強,吸引企業集聚的效應就越大,帶動的物流需求也就越大,經濟效益就會越顯著。對于物流園區的開發企業和運營管理企業來說,必須將物流增值服務的開發能力放在首位,通過發展新興業態帶動物流園區功能升級和服務提升,為物流園區的各利益相關者帶來更大的價值和回報。
[1]張道臣.物流園區運營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9.
[2]周正柱,邵興東.國內外物流園區發展的現狀及啟示[J].物流技術,2005.2.
[3]朱明建,鮑青峰,邳建春.國外物流園區的發展對我國物流園區建設的啟示[J].商業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