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紅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財政金融學院 山東·濰坊)
“高效生態農業”是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提出的;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它以綠色消費這一基本需求為導向,以理念創新、結構創新、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是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經濟高效、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為本質特征的新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高效生態農業一方面通過農業技術、設備等的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環境與農業和諧發展;另一方面高效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經營從單純的生產領域擴展到加工與流通領域,將長期分離的農工商連成一個整體,實現農業外部規模經營,進而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水平,使其區域化布局更加合理,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高效生態農業的充分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從農戶的角度看,新型技術設備的引入和更新,單靠農戶的個人資金難以支撐,需要借入資本來完成。從農業企業的角度看,首先,一體化經營需要金融支持。農業高效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全面協調發展,金融支持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農業的規模化、系列化生產經營,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其次,龍頭企業發展需要金融支持。在原料收購季節,大型的糧棉油加工龍頭企業需要集中收購大批農產品,流動資金貸款能作為其收購原料的保障。另外,相比其他企業,農業龍頭企業不但要面臨市場風險,而且要面臨自然風險,因此它們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以減少和控制風險;最后,農業科技創新需要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產業化的活力和生命的源泉。而農業科研具有社會公益特點,投入大、收效期長、風險大,特別需要金融的支持。
除了上述兩個角度外,從政府的角度來說,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外部環境建設也需要金融支持。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生產資料市場、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專業批發市場、社會化服務市場,也需要通訊、交通和倉儲等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這些項目建設需要金融支持。
為了考察現階段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中農村金融現狀,筆者2012年4月至6月期間,對山東濰坊壽光市生態農業比較發達的相關鄉鎮進行實地調研,對高效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遇到的融資問題等有了初步的認識。農戶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中,在金融方面表現出如下特征:
1、需求旺盛,但貸款呈現出額度小、期限短等特點。大部分農戶有融資需求,對資金需求仍然比較旺盛。農戶融資金額差別較大,最低融資金額為0.2萬元,最高的達50萬元,農戶融資的額度還是以小額為主。向正規金融機構借款的農戶中,選擇的融資期限一般在6個月至1年,農戶貸款的期限較短,基本上為短期貸款。
2、農戶融資主要滿足生產技術或設備更新需求。農戶同時是一個生產經營單位和生活消費單位,融資資金的投向可分為生產性用途和生活性用途。生產性用途包括農業生產和非農生產兩個方面;生活性用途主要用于建房、孩子教育、就醫看病等非生產性活動。個體工商戶和種田大戶是農村主要的融資者,主要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和農機具等。同時,也可以看到生活性借款的規模遠遠小于生產性借款。值得注意的是,農民的生產和消費資金在現實中往往很難將兩者區分開,農戶生產資金的缺乏很有可能是消費增加所致。再加上相關金融機構沒有開辦針對農民的消費信貸,因此農戶即使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在借款時卻大多以補充生產資金的名義借款,從而實際用于生產的借款比例要低于以上數字。
3、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缺乏。農戶對涉農金融機構有著強烈的儲蓄存款偏好,絕大多數人選擇信用社作為存款或貸款對象。農戶在選擇金融機構時,具有地理偏向性、長期偏好性與信譽偏好性,而且農戶很注重交易成本。農戶金融服務需求基本集中在“老三樣”——存、貸、匯,同時金融服務產品單一、金融產品供給有限的現狀并未得到改善,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戶金融服務多樣化需求。
新型金融機構如小額信貸公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會等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但農戶風險規避意識較強等原因,使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真正服務農村還需要加大努力和宣傳。同時,盡管新型金融機構有其發展空間與市場,但需加強規范與引導。
針對實地調研的資料,結合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農村金融創新:
1、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重構合作性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信用社立足于農村,在眾多農村金融機構中最貼近“三農”,也相應地成了支農的主力軍。農村信用社應發揮其覆蓋廣的獨有優勢,發展適合農村需要的小額貸款業務等,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必須將農村信用社的改革重點放在支持“三農”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來增加農村金融供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發揮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業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等方面的作用。要圍繞“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扶持,地方政府負責”的方向和原則,準確定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放在支農服務水平提高和對農戶及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上,把農村信用合作社辦成真正由農村、農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實行民主管理、科學決策、自主經營、自擔風險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
規范發展的非正規信用合作制,增強其服務水平。各類非正規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正逐步形成、發展,成為農村金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家立法及監督部門應該針對農村非正規信用合作組織的實際發展情況和特征,盡快制定更完善的適應其規范發展的法律法規,明確其法律地位,給予其足夠發展的法律空間,推動其進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在規范農村非正規信用合作組織的基礎上,應該鼓勵其拓寬融資渠道,提高服務水平。
2、全面拓展政策性金融,加強其引導功能。政策性金融存在于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運用政策性金融手段對農業支持與保護也是國際慣例。在現實的經濟金融運行中,政策性金融是為補充、完善商業性金融的基礎性、主導性地位。應該指出的是,高效生態農業的生產過程中,政策性金融應該起的是主導性而不是輔助性作用。加強政策性金融的引導功能,應當提高政策性金融的資金運用效率,同時通過金融創新提升政策性金融的產品滿足率,加強政策性金融對高效生態農業的支持。
3、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促進其催化功能。農村保險是農村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效生態農業的高新技術性,其對風險的抵御能力更差,更需要保險的支持。同時,沒有農村保險的快速發展,農村信貸、農村擔保、農村期貨都難以發展起來,也就不可能有農村經濟的快速成長。從風險特征看,農業風險自身具有高系統性風險的特點。一方面發生頻率相對較高;另一方面一旦發生則損失非常巨大,會導致很多農戶遭災和多家農險公司遭到重大損失,甚至破產。基于此,建立巨災應對重大疫情等巨災保險的能力,確保農業保險公司對受災農戶的賠付能力,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同業再保險和巨災保險分散機制,是高效生態農業迅速發展的必要條件。應該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政策扶持,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的合作,探索發展多層次的農業保險組織,開發多樣化的農業保險產品。
4、加強農村金融宣傳與培訓,增強農戶金融意識。加強金融領域惠農政策與服務在農村地區的宣傳與培訓,通過培訓消除農戶心中的金融誤區,增強農戶對新型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接受度,普及基本金融常識,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機構業務的展開;另一方面有利于農戶更好地選擇各項金融服務。
在創新農村金融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同時,應該認識到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風險的增大,作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在配合金融創新的同時,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健全其保障功能,建立健全有效的農村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為農村金融創新和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1]李喜梅,彭云.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途經研究——基于東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2.2.
[2]王忻怡,李太后.金融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探析——以四川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2.1.
[3]王恩澤,黃旭鋒.基于河南省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證研究[J].中國市場,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