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燁
(山東領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出現了嚴重的利潤操縱行為,“銀廣廈”、“鄭百文”等造假事件的曝光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了上市公司如何進行利潤操縱的內幕。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的行為,不僅給投資者造成了直接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是導致資本市場信任危機,嚴重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若不及時遏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后果將不堪設想。現實中,證券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主要通過各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來評價該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潛力。如果某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失真,特別是有利潤操縱行為,投資者據以推測、判斷該公司未來業績水平的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其利益必將受到侵害。更為嚴重的是,錯誤的信息將導致資金非合理地流動,使證券市場喪失了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因此,有效識別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行為,無論是對廣大投資者還是對政府監管部門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利潤操縱(earningsmanagement,或譯為“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出于某種動機或迫于某種壓力,而在會計制度的許可范圍內選擇會計政策或操縱應計項目,從而使報告利潤達到某一水平的管理行為。這種可能損害會計信息可靠性及相關性的異常行為在國內外企業均有表現,而且在某些特殊事項影響下特別明顯。
操縱,即用不正當的手段支配、控制。利潤操縱,就是用不正當的手段支配和控制利潤,以達到操縱者不正當的目的。對于利潤操縱,必須明確它的不正當性。公司利潤操縱的目的:一是政治需要,在行業中取得優勢地位;二是經濟利益,有些公司在不具備上市條件時為了能上市,大肆包裝財務數據,以合法身份“獲得”上市資格,或免于摘牌;三是偷逃稅款,利潤操縱的手段具有不正當性。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準則和制度等,對會計核算的要求,其口徑是完全一致的,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利潤操縱者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會計核算不是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而是以夸大、縮小、歪曲、篡改的經濟業務為依據,都是違反會計準則的。
在我國,上市指標一直是一種稀缺資源,其殼資源價值連城,受利益驅動,便產生了利潤操縱現象,其動機有以下幾種:
(一)為獲得融資資格。公司上市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融資,而國家法律、法規對公司上市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條件做了很多限制。比如,我國法律規定的公司上市融資條件之一:營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且經營業績突出的才可以審報。一些經營業績達不到要求的企業,為了獲得上市資格,不得不進行利潤操縱以獲得上市資格。
(二)獲得上市后的配股資格。上市公司獲得配股資格,在證券市場上再融資是公司上市后籌資的最佳渠道。我國法律規定,公司上市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上市不滿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按上市后所經歷的完整會計年度平均計算;屬于農業、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高科技等國家重點支持行業的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可以略低,但不得低于9%;上述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均不得低6%,才有配股資格。因此,上市公司為了獲得配股資格,就會對三年內的凈資產收益率進行反復測算調整,如果達不到資格線又離資格線相差不多,企業就可能會操縱利潤以達到配股資格線,如果測算相差甚遠則上市公司往往采用資產重組的辦法進行關聯交易。
(三)資金擴容的利益驅動。上市公司要想募集更多資金,唯有提高發行價格,于是許多股份公司在每股收益上大做文章。在以歷史收益為計算依據的政策下,有些股份公司或是通過關聯交易獲取巨額收益;或是虛增剝離資產收益。在以預測收益為依據的政策下,有些股份公司提供虛假預測,任意拔高預測盈利水平,最終以績優股的形象出現在投資者面前。
(四)避免股票被停牌。按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三年虧損,證監會將會暫停其股票交易并限定限期消除虧損,如果限期內未能消除,其股票將被停牌,終止其在交易所的交易。上市公司為了保住上市資格,會竭力操縱粉飾其經營業績,盡可能避免連續虧損情況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出現了上一年巨額虧損,第二年扭虧,第三年又虧損等奇怪現象。有些上市公司如果已被停牌,為了不被退市,如果正常的經營不能保證上市公司擺脫困境,相關的利益關系人必然會進行利潤操縱,借以扭虧。
(五)操縱股價。企業股票上市后,為維持股價或為使股票價格達到預期的波動,公司控股股東常利用不實的財務報表,以達到操縱股價獲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六)為規避所得稅而隱瞞利潤。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當的稅率而得出的。一些公司為了偷稅、漏稅、推遲納稅時間,便會隱瞞利潤。但也存在著一些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為了能夠維護其在社會上的形象以及由于各種利益驅動,不惜虛報利潤,多交所得稅。
(七)公司管理層出于自身利益而操縱利潤。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所有權與經營權必須分離,股東和經營者之間是委托代理的關系,在這種公司治理結構下,股東和經營者之間的目標和利益關系不一定總是一致的。為了使兩者的利潤趨于一致,股東通常會采用業績-報酬的激勵機制來鼓勵經營者工作。由于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一般以一定的財務指標為基礎,其中利潤往往是最主要的財務指標。如利潤的計劃完成情況、投資回報率、銷售利潤率等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考核指標。經營業績的考核涉及到管理業績的評定,并影響其利益,因此為了業績,公司難免要對利潤進行操縱。現代會計信息市場上,管理層壟斷著報表的會計信息,財務信息在經營者和其他報表使用者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使報表使用者難以對企業的會計決策進行評價,反而增強了經營者操縱財務信息的能力。
(八)出于盈余管理的需要。企業為了給會計信息使用者以各會計期間前后一致、穩定增長,即所謂的“利潤平滑”感覺而調節盈余。有的企業盈余變化很大,給人以不安全的感覺,有的企業損益情況不能與本行業或國家整體經濟狀況同步,給人以不可理解的感覺。由于人的風險厭惡感,使這類公司在資本市場缺乏吸引力。而管理者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讓投資者以為企業的業務發展穩健,往往會進行盈余調節,以豐補歉,給人以穩中有升的感覺。
我國絕大多數利潤操縱并非由于會計法規不健全,而是通過弄虛作假進行利潤操縱。要消除這一現象,必須依靠包括會計師事務所、證券監管部門和證交所在內的社會監督,促進企業嚴格遵守會計規范。
針對目前存在會計師事務所、證券交易所與企業合伙作假誤導、坑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情況,要制定有關法規,對因出具虛假會計審計報告,有意或明顯過失提供錯誤會計信息造成會計信息使用者重大損失的,要追究提供者的責任。
[1]黎仁華.談談會計報表粉飾的審計策略.財會月刊,2002.2.
[2]閻務達等.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的財務指標特征研究.財務與會計,2001.10.
[3]肖時慶.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粉飾防范體系研究.會計研究,2000.5.
[4]馬永義.對遏制利潤操縱行為的一些思考.中國注冊會計師,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