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 歡 李 偉
(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石家莊)
大宗商品一般是指可進入流通領域(非零售環節),被廣泛作為工業基礎原材料和消費品大批量買賣的商品,主要包括三個類別,即能源商品、基礎原材料和農副產品,如原油、有色金屬、鐵礦石、大豆和棉花等。其特點是交易量大,價格波動劇烈。由于大宗商品一般屬于工業基礎,處于產業鏈的最上游,因此反映其供需狀況的期貨及現貨價格變動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重要參與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的貿易大國,自從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經超過一半以上。2010年中國的大豆進口占全球貿易量的55%。到2010年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中國在這一年進口鐵礦石占全世界的2/3左右。而在銅、鋁、棉花、天然橡膠等其他大宗商品方面,中國的進口需求量也與日俱增,中國已成為國際市場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在大宗商品方面的進口依賴程度將保持在較高水平。因此,研究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信息的特點,了解和掌握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變化趨勢已經成為一個重要任務。
近30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跌宕起伏,“大漲之后大跌,大跌之后暴漲。”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導致世界經濟停滯不前,進而引起多種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整個九十年代,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一路看跌,直到2002~2003年才開始回升,2004~2005年升速加快,到2008年抵達頂峰。2008年下半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開始暴跌,到2009年中期開始復蘇,2010年到2011年初開始迅速攀升,到2011年5月,又開始直線下跌,201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在持續下跌后,6月份最后一個交易日,主要大宗商品突然暴漲,國際油價一度大漲近10%,出現近年來罕見的漲幅。大宗商品市場價格變化趨勢越來越讓人捉摸不定。
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引起人們的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這些變化的原因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還是由于金融投資者大規模介入造成的。由于缺乏充分的數據支持,很難證明金融投資者的過度投機造成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劇烈變動。但是,人們還是普遍認為,起碼在短期內,金融投資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了一定影響。大宗商品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市場價格的中長期變化趨勢,而金融投資卻會對短期價格的變動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有時甚至會在短時間內制造市場泡沫。人們普遍認為,由于市場預期對價格形成至關重要,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提高市場信息的質量,可以增強市場演變的確定性,改善市場的運作效率,這不僅適用于期貨市場,同樣適用于國際大宗商品現貨市場。這種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同。2011年在法國戛納召開的G20國家峰會上,穩定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問題再一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改善現貨市場信息,減少市場震蕩,被列為大會的優先目標之一。聯合國貿發會議近年來也多次在各種會議上強調改善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信息的必要性。國際能源組織指出,可以通過更好的市場運作,提供更加透明的市場狀況和未來預期的信息,控制市場的過度震蕩。信息透明是更好理解石油市場變化的關鍵因素,只有掌握了市場需求、供給和庫存等市場基本面的更準確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市場的走向。
國際大宗商品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即農產品,包括糧食、棉花、油料和熱帶飲料等;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礦產品和原材料,包括鐵礦石、有色金屬、貴金屬等。各種商品性質不同,因此其市場供求和價格等信息也各異。
國際農業大宗商品市場的短期變化主要由供方決定,需求通常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因此需求沖擊不太可能比供應沖擊更加劇烈。天氣條件變數很大,可能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強烈的影響。因為農作物在每年的特定時間收獲,所以可能并不需要一年中每天都盯著供給和需求的詳細信息。但是,農作物產量的預期會對市場預測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不斷改善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預測方面的信息至關重要。
在能源和貴金屬等大宗商品方面,由于這些商品的需求與經濟周期聯系密切,所以需求因素對市場短期變化趨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有關世界經濟的走勢及其對能源和貴金屬需求影響方面的市場信息,對掌握能源大宗商品市場的變化趨勢至關重要。另外,地緣政治因素對能源和貴金屬大宗商品的供應影響很大。
對于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參與者而言,市場的供求信息是他們準確預測價格變化趨勢的關鍵,也是市場有效運轉的關鍵。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信息可以按照加工程度的不同,分為以下三種:(1)原始數據,包括與大宗商品有關的各種生產、消費、交易、庫存及價格的各種數據;(2)加工過的數據,包括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監測和分析產生的數據;(3)關于市場走向的各種預測數據,包括短期數據、中長期數據。
各種來源的數據時間間隔不同,有的每天都有,有的卻是一年一次,但是一般公開發布的數據多以月為基礎。
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信息提供者大致主要有以下幾種:(1)綜合性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2)國際專業組織,如國際咖啡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等;(3)各國政府機構,如美國農業部、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等;(4)投資銀行和金融機構,如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等;(5)研究機構,如國際鋁研究院、國際橡膠研究機構等;(6)各大通訊社及各種媒體,如路透社、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等專業網站;(7)專業網站;(8)大型企業公司,如英國石油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等;(9)商品交易所,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等。
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信息來源豐富,但紛亂繁雜。有時候同一種信息可能有多個來源,而不同信息來源的形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對某一種商品而言,要想獲得最相關的、最有用的、最可靠的市場信息絕非易事,需要花費時間和具備專業技能。另外,即使是官方機構提供的數據,大多數情況下也需要付費。
國際糧食及其他農產品主要信息來源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糧農組織的全球信息和預警系統發布各種報告,對國際糧食及其他農產品市場進行監測和分析,這些報告包括“全球食品價格”(月刊)、“農作物產量預測與食品狀況”(季刊)、“食品展望”(半年刊)、“谷物供應和需求簡報糧食新聞報道”(月刊)、“大米市場監測(季刊)”、“大宗商品市場監測與展望”等。
農業大宗商品市場信息的其他來源還包括:區域性組織歐盟的“歐盟近期農產品與食品價格變動(月刊)”、“國際價格監測”、“歐盟代表性產品市場價格”;美國農業部的“世界農產品供應與需求預測(月刊)”、“全球農業信息網”、“種植預測報告”、“全球農產品生產分析”、“農業展望統計指標”、“氣候與產量周刊”;非政府組織國際糧食理事會的“糧食市場報告(月刊)”、“世界糧食統計(年度報告)”,澳大利亞農業資源經濟與科學研究所的“澳大利亞大宗商品統計”、“澳大利亞小麥供應與出口(月刊)”、“澳大利亞農產品報告”、“澳大利亞氣候與農業月報”,國際咖啡組織的“咖啡統計(季刊)”、“咖啡市場月報”,國際可可組織的“可可市場情況每月評論”、“可可統計季刊”,國際橡膠研究機構的“橡膠統計(季刊)”、“橡膠產業報告(季刊)”、“世界橡膠產業展望(半年刊)”。
石油數據聯合倡議組織是國際能源大宗商品信息主要來源之一,該組織包括分屬于不同國際專業組織的90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員,如亞太經合組織、國際能源機構、拉丁美洲能源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局,約占全球石油供應和需求的90%。該組織的世界數據庫每月更新一次,可以免費使用。數據庫包括7個產品類別:原油、液化氣、汽油、煤油、柴油、燃油和全部石油產品;8個生產環節:生產、需求、煉油廠入廠和出廠、進口、出口、庫存水平和變化;3個不同單位的數據:桶、噸和升;數據期限從2002年1月到當月。
國際能源消費方面的信息主要有國際能源機構出版的“石油市場報告”、“中期石油天然氣市場”;國際能源生產方面的信息主要有石油輸出國組織出版的“每月石油市場報告”;美國能源信息局出版的“短期能源展望(月刊)”、“每月能源評論”;英國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年度)”。此外,劍橋能源研究協會是一家聲譽卓著的能源咨詢機構,它的客戶包括國際能源公司、政府、金融機構和技術提供商,咨詢范圍包括關鍵知識、能源市場、地緣政治、行業發展趨勢和戰略分析等。劍橋能源研究協會出版的“石油與天然氣雜志”是世界上最廣泛閱讀的石油行業出版物。該雜志每周提供最新國際石油和天然氣新聞、問題和動態分析;提供包括設計、操作和維修的實用技術;提供國際市場活動的重要統計數字,涵蓋生產、消費、加工、進口、出口、庫存等每個環節。
在貴金屬方面,世界黃金理事會和國際白銀研究院都通過自己的網站,發布有關金銀的生產、消費和市場價格信息。在有色金屬方面,世界金屬統計局出版的“世界金屬統計雜志”向全球金屬行業提供最全面的國際數據。它針對特定需要進行市場調查,收集和整理大量主要的有色金屬生產、消費和貿易數據,尤其是可以提供有色金屬市場的最新信息。在鐵礦石方面,現在并沒有專門負責鐵礦石市場信息的國際組織,但是聯合國貿發會議與原材料集團合作舉辦的信托基金鐵礦項目可以提供鐵礦石方面的信息。該項目每年發布的年度報告“鐵礦市場”和“鐵礦統計”,是關于鐵礦石最新、最準確和最全面的世界市場變化信息,既有統計數據,又有深度分析。
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信息還存在很多問題,概括地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宗商品庫存數據可靠度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庫存由私人掌握,在數據收集方面有很多障礙。有的大宗商品統計范圍不夠完整,如大多數非OPEC成員國并不報告石油庫存數據,海洋中的油輪數據也不完整。
2、在采掘業中,儲量信息、探測和加工能力的擴大等信息也很不完善。
3、信息的時效性需要進一步提高。很多情況下,信息的發布周期過長。有些先進技術將對及時發布信息有很大幫助,如在糧食生產領域,衛星技術應廣泛應用于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的監測。
4、在大宗商品信息公開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信息都需要付費才能獲得。
5、在現有信息的協調和統一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信息的統一和系統化,對于信息的獲取和應用大有益處。
6、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主要參與國應該在信息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尤其是剛剛加入市場的發展中國家。
7、大宗商品市場出現的新情況也要及時反映在有關信息中。比如,關于農產品中有多大比例用于生物能源的全球數據很難找到。
8、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日益廣泛深入地加入大宗商品市場。這些機構也提供越來越多的市場信息,但其可靠性卻令人懷疑,因為這些金融機構的研究部門和貿易部門并非相互獨立。
由于上述信息方面的缺陷,人們很難對大宗商品市場的變化做出恰當的分析和預測,這就意味著,他們常常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交易決策。如果人們依靠不準確或錯誤的信息做出決策,市場價格與大宗商品的價值可能會產生大幅度背離,價格波動會很劇烈。因此,及時提供可靠、準確的市場信息,對于穩定市場、減少價格波動非常重要。
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復雜因素:即使人們能夠及時獲得準確信息,市場仍有可能產生震蕩。這是因為人們對同一信息的理解可能會產生差異,這種差異會使市場價格產生波動。石油就是一個例子。由于人們對石油市場的預測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會向市場傳遞錯誤的信號,從而導致市場價格背離基礎價值,造成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的劇烈震蕩。
如前所述,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重要參與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短期波動較大,為了對沖大宗商品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我們應當采取相應的對策,包括利用現有的國際市場定價體系和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國家儲備,以及建立上下游一體化的企業等。但是,了解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信息,掌握世界主要信息來源,準確把握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發展趨勢,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基礎,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1]龔雄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10.5.
[2]李繼峰.2010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分析及 2011年展望[J].中國經貿導刊,2010.22.
[3]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金融化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形成:信息的作用[M].聯合國出版物,紐約和日內瓦,2011.1.
[4]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銀行2010.改善農業和農村統計的全球戰略報告[R].第56719-GLB號.華盛頓,2010.1.
[5]P.法加爾內斯.2012.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主要信息及分析來源概述[R].聯合國貿發會議.討論文件第202號,2012.6.
[6]吉爾波特.2010.2006-2008年投機對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影響[R].聯合國貿發會議.討論文件第197號,2010.3.
[7]G.薩奇.2011.能源價格已恢復到2008年春季水平,但基本面還有待恢復[J].能源周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