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徐州醫學院 社會科學部,江蘇 徐州 2210041)
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轉換
朱冬梅
(徐州醫學院 社會科學部,江蘇 徐州 2210041)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文本”式話語是造成學生主體性缺失、師生關系異化和學生知行脫節的根本原因,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的深層癥結。構建“人本”式話語是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本”式話語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方向。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從“文本”式話語到“人本”式話語的轉換的路徑主要包括建立對話型師生關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強化實踐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文本”式話語;“人本”式話語
隨著社會轉型及大學生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的日趨多元化,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文本”式話語的缺陷和弊端日益凸顯,時代的發展迫切呼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由灌輸的“文本”式話語向創新、全面、對話的“人本”式話語轉換。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話語是“文本”式話語。所謂“文本”式話語,是指教學方法偏重“滿堂灌”式的單一文本理論的灌輸和說教,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接收器”;教學內容是就文本解釋文本,就理論講理論,滿足于對上級精神的照轉、照傳,內容體系不鮮活,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1]“文本”式話語嚴重脫離了社會生活實際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難以被大學生真正接受并內化為他們的情感、意志和品質,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的深層癥結。“文本”式話語的缺陷和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灌輸式教學模式造成學生主體性缺失。在“文本”式話語中,灌輸式教學模式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灌輸式教學也稱為“獨白式教學”、“注入式教學”、“填鴨式教學”,是指教師采用講述、解說、灌輸等方式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聽課、記筆記、復述、背誦等方式被動地接收和理解這些教學內容,以求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發生改變的教學模式。灌輸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于,將師生關系視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片面強調教師的主體性和權威性,偏重認知和說教,忽視甚至蔑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無視大學生的需要、興趣及個體差異性,將學生視為純粹被教育、被塑造、被改造的客體。這種重形式而輕實質、重灌輸而輕實效的教學模式與當代大學生自信、有個性、敢于表達、不喜歡說教的內在要求相沖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擠壓了學生天性的成長、探究精神的培養和人格的養成,窒息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導致學生思想僵化,因循守舊,不愿獨立思考,不敢標新立異,缺乏創新精神,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失效甚至反效。
2.教師獨霸話語權造成師生關系異化。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憑借其獨特身份、知識權威和絕對地位操縱、控制、支配話語的內容和形式,在師生話語體系中處于絕對的主宰和支配地位,從而形成教師話語霸權。教師話語霸權實質上是一種語言的專制,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控制著整個教學話語言說的主動權,成為課堂教學話語權力的組織者、控制者和實施者,不給或很少給予學生發表意見、想法和見解的機會,課堂教學成了教師單獨表演的舞臺;二是盡管教師在課堂上不時采用問答式、討論式等互動式教學方式,給予學生在課堂上發言和表達的機會,但學生話語的內容和性質均在教師的掌控中,教師在學生回答或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插人話語,并有意識地把學生“拉回”到預設的答案上來,對于學生的不完整或錯誤回答,教師往往持否定、排斥的態度,學生的話語和思維被教師牢牢地操縱和控制著,很少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2]這種強勢的教師話語霸權,阻礙了師生間的積極對話與有效互動,造成了師生關系的冷漠和緊張,使得師生關系被異化為一種控制與被控制、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3.以知識為中心造成學生知行脫節。傳統的“文本”式話語將知識的傳授當作教學的中心,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遞或意識形態的灌輸,將教師的任務職責定位為“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掌握了知識,教學過程就結束了,教師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忽視學生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塑造,輕視道德等方面的實踐,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塑造學生靈魂、教會學生學會做人的綜合目標簡化為知識學習這一單一目標。[3]最終導致學生僅僅只是掌握了一些政治的、道德的、心理的、法律的知識,但并沒有將其真正內化為自身的內在情感、意志和信念,更沒有落實在行為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認知與情感分離、認知與行為脫節的現象,并使部分學生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或“知行不一”的雙重人格。
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本”式話語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中注入“人”的要素,構建一種基于以人為本的“人本”式話語。“人本”式話語的主要內涵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始終把學生放在核心位置,做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和關心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平等地進行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實現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為最高追求的育人目的。“人本”式話語是對“文本”式話語反思的結果,是對“文本”式話語的批判和超越。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構建“人本”式話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構建“人本”式話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要求。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陶冶性情、鑄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正如德國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所主張的:“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疏導人的思想問題、實現人的觀念轉變、塑造人的靈魂為主旨的,其根本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鑄造具有自主思想意識、正確思想觀念、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質的當代大學生。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構建“人本”式話語,發掘大學生的創造潛能,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品與人格,使大學生成長為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政治信念并努力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性質的內在要求。
其次,構建“人本”式話語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本”式話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本”式話語的最高價值和最終目標。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本”式話語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輸、硬性理論說教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和創造性,激發人的創造活力,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尋求知識、探索未知轉化,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人本”式話語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等途徑,讓大學生接觸社會、感受現實、開闊視野,有利于豐富他們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實踐技能,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行為能力,最終造就他們知情意合一、真善美統一的健全人格。
最后,構建“人本”式話語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又稱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具有深刻的人本主義意蘊,它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認為人是最高目的,具有絕對價值,把發展理解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滿足、人的能力全面發展和完整人性不斷地自我實現與自我完善的過程,提出社會發展的實質就是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建構“人本”式話語提供了最有利的理論武器和重要的社會環境條件,成為構建“人本”式話語的堅實理論基礎。“人本”式話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將其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論建設和實踐過程當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全面能力,拓展學生的社會關系,彰顯學生的豐富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
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從“文本”式話語到“人本”式話語的轉換的路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解構教師話語霸權,建立對話型師生關系。實現從“文本”式話語到“人本”式話語轉換的關鍵是解構教師話語霸權,建立對話型師生關系。而要解構教師話語霸權,最重要的是轉換教師角色,使教師從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化者、灌輸者、獨語者、裁決者、監控者轉換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協調者、引導者,歸還學生話語權,給予學生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權力和機會,消解傳統師生關系上的二元對立的主客體的單向灌輸關系,建立一種新型的對話型師生關系。
對話型師生關系是一種基于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寬容基礎之上的,通過師生對話進行知識共建的教育意義共生過程。對話型師生關系是一種民主、平等和尊重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在平等相處、平等溝通的語境中進行面對面的敞開心扉的溝通和交流,彼此接納對方的信息,并獲得互相的理解和溝通。在對話型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激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引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聽話者,而是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對話者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對話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和體驗,有助于消減師生矛盾, 融洽師生關系,促進師生共同成長與進步;另一方面,通過對話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體會和感悟,有助于啟迪學生智慧,拓展學生思維,提升教學境界,使學生的主體性在對話中得到張揚,學生的創造性在對話中得到發展,不斷使課堂走向精彩。
2.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人為本作為新世紀科學的教育理念,主張人的價值是一切價值中最高的價值,強調人是最終目的和根本動力,要激發人的主體意識、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滿足人的合理需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育人、育心、育德的神圣使命,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以人為本,即以大學生為本,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將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其理論素養、塑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質放在本體地位,強調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承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最大可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實現學生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先決條件。“人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個被外力塑造的自然的過程,還是一個自主自決的能動性創造過程,從生命本體性看待人的可能發展,人的能動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的力量”[5]。為此,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學生聽”的獨白式教學模式,將大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主觀能動性和認知潛能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視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自主學習者。在設計教學目標、教育方法等多方面,都應從學生的主體需要出發,給予大學生更多的獨立感知、自由想象、主動體驗、自主思考、積極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以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學科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大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但能使學生達到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而且能使學生將外在的教育驅動力內化為自我發展的學習動力,將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
3.強化實踐教學,鞏固教學效果。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堂理論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轉換的重要環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按照開展空間的不同可劃分為課堂實踐、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三個層面。
一是課堂實踐,即以課堂為主陣地開展的實踐活動,其基本形式有課堂討論、專題講座、專題演講、案例教學、小品表演、讀書活動等。課堂實踐有利于鼓勵和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理論授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輔助環節。二是校內實踐,即以校園作為實踐的主陣地開展的實踐活動,其形式主要有演講比賽、征文比賽、青年志愿者活動、模擬法庭、班團隊活動、各種主題活動和學術活動等。校內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大大拓展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空間,鞏固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三是校外實踐,也稱社會實踐,是指以校外作為實踐的主陣地開展的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有效窗口,是做到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緊密結合的根本手段。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周密安排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古跡、革命紀念館和名人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暑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到農村、廠礦、社區、敬老院等地開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和文明創建活動;進行社會調查、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但可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夠使大學生關注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激發大學生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1] 胡緒明.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范式的轉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9):153-155.
[2] 楊紅英.走出課堂教學的話語困境——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實效性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9(1):119-123.
[3] 溫美平.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范式的轉換[J].思想理論教育,2009(15):66-69.
[4] 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68.
[5] 黎君.論“人的可能”與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62-69.
(責任編輯:張曉軍)
OnTeachingDiscourse’sConversion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sinColleges
Zhu Dongmei
(SocialScienceDepartment,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Jiangsu221004,China)
The “text” type of discours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s brought about students’ lack of subjectiv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 alienation, and the separation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which has becom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icul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onstructing “people-oriented” type of discours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moving away from the dilemm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is also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s. The way of achieving teaching discourse from “text” type to “people-oriented” type conversion mainly includes establishing a dialogue-ba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liciting students’ role of subjects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xt” type of discourse;“people-oriented” type of discourse;conversion
G641
A
2095-4824(2013)05-0094-04
2013-07-02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2SJB710024)
朱冬梅(1976—),女,湖南邵東人,徐州醫學院社會科學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