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英 朱璐華
(河北聯合大學 河北·唐山)
新農保制度是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子系統,促進新農保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解決我國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所在。而當前新農保在試點階段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本文擬從制度設計、農民經濟基礎和監管機制等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以期能更好地解決以上問題,促進河北省新農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部分制度設計不公平。新農保《指導意見》中規定符合領取新農保養老金的條件為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參保農民年齡達到60周歲,沒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以及沒有繳納新農保養老保險費,其符合條件的子女參加新農保的農民。說明試點地區在推行新農保制度時年滿60周歲的農民如果其子女沒有參保繳費就極有可能不能領取基礎養老金。這會將一部分農村老年人排除在新農保制度以外,是對農村老年人享受新農保權利的一種剝奪。《指導意見》中還規定:參保人員在繳費和享受待遇期間死亡的,其個人賬戶資金,除政府補貼外,由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領取。說明個人賬戶中只有參保人的歷年繳費及利息積累可以繼承,而政府補貼部分無法繼承,對參保人有失公平。因此,新農保的制度設計缺乏公平性,影響新農保健康持續發展。
2、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在試點階段,如何將新農保這一強農惠農制度宣傳好,將對新農保制度的順利推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受訪者中,對新農保政策表示“知道”或是“比較了解”的占調查總人數的28.33%;此外,對新農保政策表示“非常了解”的占1.67%,“了解較少”的占63.33%,還有少數人表示“一點不了解”。在對新農保政策的了解途徑調查中,76.67%的農村居民選擇了“村委會宣傳”這種途徑,也有少數人選擇了“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途徑。從對唐山市農村居民的抽樣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仍有少數農民對新農保一無所知,而且農民對新農保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投保的檔次、養老金發放數額等一些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參保的最基本知識層面上。
3、基金管理和運營層次較低。《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幵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中規定:“試點階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暫實行縣級管理”。養老保險基金在縣域范圍內進行管理,因為縣域范圍過小,使得基金運營過于分散,基金管理的專業化程度及層次均較低,如此長期下去,新農保基金的規模效益便難以體現。基金的安全更是難以得到保證,風險系數增大,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基金的保值增值面臨困難。另外,當前的養老保險基金基本上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獨立進行統一管理,缺乏相應的監督,更不用說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并且各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歸各地地方政府直接領導,這種情況可能會使個別地方政府出于本地政績利益的考量,容易受到政府部門的干涉,進而引起道德風險等問題。屆時諸如擠占、挪用養老金的情況便會不可避免,使參保農民的養老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不利于新農保的持續發展。
4、農民參保意識的長期可持續性。雖然農民有一定的繳費能力,但仍然不能認為農民一定會長期持續地繳費。阻礙農民繳費意愿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政策的穩定性。新農保政策的執行是否連續穩定將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繳費意愿。如果政策穩定,農民就有持續繳費的意愿;如果政策不穩定將打擊農民的繳費信心。第二,新農保基金運行的質量。新農保基金的資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能力將成為影響農民繳費意愿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新農保運行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信任和信心指數等。第三,農民的思維習慣。農民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決定了農民更重視眼前利益,對長期性的養老保險的興趣和熱情不高,現階段繳費選擇繳費的農村人口,主要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生存環境的限制,農民更重視眼前利益,尤其是年輕人對長期性養老保險的興趣和熱情普遍很低,對新農保制度是否維持長期繳費意愿有很大不確定性,即使參保中途退保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大的。
5、監督機制不健全。新農保試點運行工作的開展是在各級政府行政命令式的規定下進行實施的。比如,根據國務院的《指導意見》,河北省下發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和各試點地區出臺的具體相關實施辦法等。由此可見,各地推行的新農保普遍缺乏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法制建設不夠完善,制約了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我國的新農保試點是由試點地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獨立管理,因此普遍缺乏新農保相關的專業監督機構。而且當前新農保試點的推行是在國務院《指導意見》的指導下由各地自主實施的,試點地區絕大部分還沒有建立起專業的監督機構。缺乏獨立的專業監督,新農保制度的安全性便難以得到保證,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便困難重重。
1、加大對新農保制度的普及宣傳力度。建立新農保制度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是實現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促進家庭和諧、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因此,在新農保制度建設中一定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電視專題、廣播、標語、專欄、報刊報道、編印“新農保信息”宣傳資料等方式,并在每村組織1~2名聯絡員,廣泛宣傳新農保的目的、意義、內容和具體辦法,使廣大農民朋友深入了解新農保政策;同時,注意結合當前農村不斷上升的贍養糾紛案進行宣傳,讓農民權衡得失,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新農保。
2、優化現行制度設計。對于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而且沒有享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老人,其家庭成員是否參保可以實行自愿原則。這樣不僅可以使有養老需求的老人得到必要的保障,也可以讓年輕農民有充足的時間來轉變觀念,漸漸接受新農保。根據國家的財力及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看,完全有條件在一至兩年內給農村年滿60周歲的老人無償發放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屆時,養老金的受益者不單是老人,也包括其孫輩子女。我國一直都有尊老愛幼的傳統,如果農村老人每年領取660元的基礎養老金,他們會轉移一部分養老金給后代子女受益,使其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這對祖國的二代培養是有很大益處的。
3、提高基金運營和管理層次。新農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實現該項制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鑒于新農保以縣為統籌單位,基金的保值增值可能會受到縣級勞動保障部門的投資能力、信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而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考慮由省、縣共管基金,將新農保基金全部或者部分上繳到省級部門,由其負責基金的管理運營并承擔責任。省級部門沒有把握實現保值增值的,可以將新農保基金交由全國有關機構或專業基金管理公司運營。同時,新農保的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將新農保基金納入社會保險基金日常監督業務范圍,實施全程監督,定期檢查,確保基金籌集、上解、管理、運營、預決算、增值、發放等各個環節不留漏洞,及時發現和糾正出現的問題。
4、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各監督機構、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做好內部專業監督和外部社會監督。完善的新農保監督體系應包括合理的分工,充分挖掘全社會的力量對新農保的運行實施監督。其中,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是新農保的監督主體,在監督的內容上由行政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三方面組成。監察、審計、新聞、工會等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應依法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對新農保的行政管理部門和基金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督。新聞媒體要注重自身優勢的發揮,利用現有的多樣化新聞媒介,可以對新農保試點的各種動態進行追蹤報道,也可以對有關新農保運行中政府部門難以發現和接近的盲區進行監督,使新農保的運行透明化和公開化。充分發揮公民群體和企業協會等民間社會組織的社會監督作用。
5、加大新農保宣傳力度,促進農民傳統養老觀念的更新。新農保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根本途徑。而一種制度的確立必須得到民眾的認同,否則就難以長久。家庭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使人們對社會養老方式觀念還缺乏認知。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越來越重視社會養老制度的重要性,新農保是一項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政策。加深廣大農民對新農保的了解與認知,需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廣泛地宣傳新農保制度的意義,講清形勢、算清經濟賬,提高認識,并使國家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才能使廣大農民真正接受和認可新農保。
[1]劉振杰.河南省農村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版),2010.3.
[2]黃海.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J].法制與社會,2011.1.
[3]趙凈.論如何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J].黨史博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