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鑫宏 申相彬
(1.黃河科技學院社科部;2.黃河科技學院交通學院 河南·鄭州)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始終關注民生、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把民生問題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時刻深切關注民生,著力解決民生問題,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支持。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所思所做:一切為了人民;展望未來,中國共產黨的所思所做;為了人民的一切。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澤不匱”。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民生問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關注和著力解決的核心問題。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黨為民族求解放、求獨立,為民眾求生計、謀幸福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始終為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而努力奮斗。1921年第一次黨代會就把“為勞苦大眾謀福利”莊嚴地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1934年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戰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公認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走過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建國之初,我們面臨的是舊中國留下的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生產嚴重萎縮,物價飛漲,民生極度困苦。中國共產黨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醫治好了戰爭創傷,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初步發展。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黨的八大提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們黨又帶領各族人民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對此,黨的十七大報告作了高度評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科學地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民生的理論。鄧小平在科學社會主義史上首次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做出了科學概括,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一個不斷改善民生的階段性目標。鄧小平還明確提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是非得失的重要標準。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民生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提出要緊緊抓住21世紀頭20年的總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逐步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結合新的時代特征,突出強調了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緊迫性;解決好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要關注弱勢群體,等等。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更是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強調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我們看到并正在體驗著我們國家從官本位到民本位,從民本位到人本位的歷史性轉變。黨中央執政理念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高度關注并著力解決民生問題。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包括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全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從解決民生問題、改善民生著眼,通過實施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努力化解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失衡,提供較為有效的公共服務,努力縮小在醫療、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差距。十八大進一步指出,黨“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總而言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真正能夠解決中國的民生問題;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盡可能地解決人民之所需。這是中國人民得出的一個基本的歷史結論。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就是民心,民生問題是黨面臨的重大政治問題。這是由眾多因素決定的。
(一)民生問題關系著國家政權興衰存亡。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尚書·五子之歌》中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管子·霸業》中也指出:“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關系·治國》中說:“為政之道,以厚民為本;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孟子·盡天下》更是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治國理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興衰存亡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凡百姓安居樂業,則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會動蕩。中國共產黨把民生問題提升為重大的政治問題,就是因為一方面中國進入了現代化進程中民生問題凸顯的階段,民生問題必須成為國家決策最重要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民生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政治問題,任何一個社會只有解決好民生問題,才可能具備穩定發展的基石。民生歷來屬于政治范疇。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保障和促進民生屬于國家的基本職能,即國家的社會職能。在現代民生政治的背景下,一個在民生方面長期沒有建樹,或無力解決重大民生問題的政黨和政府,不可能獲得合法性,不可能實現長治久安。民生方面拿不出好的成績單,既有的合法性也會流失。舉目世界各國,民生狀況無一例外地都是政治獲得民眾支持的重要依據。北歐的瑞典、挪威等國家之所以社會穩定,國泰民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的執政黨和政府實行高福利政策,民生問題解決得好。重視民生,是一切政黨和政府必須遵循的規律,誰無視民意,違背規律,不能適時根據民意要求調整自己的綱領和政策,誰就一定被拋棄。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和政府是僅僅憑借意識形態、政治口號或虛幻的目標維持政治統治的。
(二)民生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基。早在160多年前,《共產黨宣言》就莊嚴地宣告: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中,最關注的就是人的發展和人的利益;最倡導的是從實際情況著手,腳踏實地地解決民生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90年來,中國共產黨取得的節節勝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共產黨能夠植根于人民之中,緊緊地依靠人民,組織人民進行戰斗。
(三)民生問題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90年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改革和發展,都是沿著這項宗旨進行的。我們黨的為人民服務之路實際上就是民生之路。民生問題不是一個新問題,自古有之。在中國歷史上,諸多的政黨猶如匆匆過客,唯有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能夠引領時代發展的潮流,建立了新中國并帶領中國人民在進行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能夠遵循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以一貫之地履行自己的宗旨——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四)民生問題與社會主義本質相連。解決好民生問題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切實保障和不斷改善民生正是體現了這一本質特征。人民群眾正是通過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來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民本、民生、民需為依歸,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被一些西方媒體和學者稱為“中國模式”。“中國模式”的最重要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民生,做到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總而言之,民生問題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是如何使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得到滿足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持不斷地改善民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切實解決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顧問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和獲得人民的擁護與支持。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