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瓊 范正宇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
(一)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單從字面上似指校園內存在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問題,實則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以及在其物質設施、規章制度、行為方式中的外在表現。教育部高職高專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組對“校園文化”的內涵作了這樣的定義:即在大學特定的文化氛圍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校內外從事各種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風格,一種校園精神與環境及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高職校園文化的核心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這樣的人。
(二)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企業精神,是凝聚、激勵企業各級經營管理者和員工歸屬感、積極性、創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論,更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企業的無形資本。企業文化囊括了除設備、資金、人力等有形資本以外的所有企業資本。所以,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終體現。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
校企文化的對接是企業文化對校園文化的滲透,是高職院校為適應企業需求而主動吸納企業文化。我們要通過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培養、產學結合的載體,搭建校企文化對接的平臺,實現企業文化的滲透。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立法”,在“全球品牌網”上的論述中,企業文化大體有六類現象,即: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習慣氛圍、工作作風、人際關系。重中之重是習慣和環境氛圍。這些企業文化的實現,需要整個團隊的配合協作,需要對其員工進行嚴格的培訓和引導。
為滿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高職院校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也應具有自己的特點,突出“高職性”、貫通“企業性”、圍繞“市場性”,把相關企業文化整合到校園文化中,校企合作共同構建高職校園文化。
建設校企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優化育人環境,要營造職業環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職業氛圍。在精神方面,教師要注重強化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重視各個方面之間的有機聯系,進行整體設計、合理安排,才能使校園文化建設系列化、特色化、經常化、規范化,才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綜合功能和整體育人效益。
校企合作不僅要搭設校企間知識技能的橋梁,更要搭建校企間文化融通的橋梁,這也是校企合作的關鍵所在;而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文化融通應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只有建立良好的企業合作伙伴關系,才能發揮企業的指導作用,使學生今天在學校學習的方式與未來工作的方式保持一致,以提升校企合作的層次,實現校企文化融通。
實訓基地是營造企業文化氛圍的關鍵場所,我們通過在旅游系、信息系的實踐,充分挖掘校企合作潛力,將企業文化有效地融合于實踐教學中。例如旅游系的酒店管理專業已與張家港國貿酒店、桃園度假村酒店建立緊密型實訓實習基地,學生在校學習專業課過程中,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將企業真實環境與文化氛圍展現到實踐場所,使學生在校內如同企業一樣并得到同學認可;信息系將企業請進來,目前已與江蘇微軟、蘇州天平先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微締軟件有限公司等簽訂長期合作關系,并將公司部分設計(軟件專業、平面設計專業)工作嵌入教學體系,與江蘇微軟合作于2010年招收微軟冠名班,2013年將再招“天平”冠名班,使企業技能與專業教學體系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通。
校企合作中,學校不能原封不動或者死搬硬套地引進企業文化,而是要對適宜學校發展需求的企業文化進行適當的檢選和拓展,讓其更好地為“我所用”。
校企合作必須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但僅僅為了“經濟效益”的雙贏而合作十分脆弱。校企之間深層次地交流與滲透,最終達成文化層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戀,這樣的合作才是長久的、有生命力的。校企合作中,兩種文化的交融,既是促進校企融合,加強校企緊密合作的途徑和載體,又是雙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一個受益內容。校企雙方都應該加強對客體文化的篩選,主動、理智地吸納客體文化,促進本體文化的良性流變,帶動和促進本身的進步和發展。
旅游系酒店專業的學生通過在酒店實踐過程(工學交替),積極參與酒店員工的文化活動,體會企業文化、企業精神,感受企業文化給員工的鼓勵及凝聚力,例如在桃園度假村酒店實訓的學生對他們企業文化影響最深的是:①企業理念:企業精神“攜手同行、追求卓越”;②主人翁思想“桃園是我家、發展靠大家”;③服務理念“細微周到、成就完善”;④服務宗旨“讓賓朋好友舒心、順心、放心”;⑤同事關系“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相互監督”等,這些文化融入校園也會使學校文化得到提升。
微軟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強調“激發個人潛能、實現企業潛力”;信息系與江蘇微軟合作,在教學與實踐課程中,拓展性地吸納企業文化,如微軟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勤奮工作、技術至上、Service Camp的幸福生活”,培養學生理解計算機專業特點與工作環境;微軟的公司價值是“正直向上、公開尊敬、直面挑戰、充滿激情、勇擔責任、嚴格自律”,以此培養學生對今后工作價值的認同感。
高職院校開展的是職業性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教育內容與生產實際的緊密結合,所以校園文化必須帶有強烈的職業性特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加強與行業聯系,體現行業文化特色,將行業優良道德傳統和行業規章制度充分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中,突出行業職業道德教育。
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充分體現行業特色,讓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和專業文化得以充分物化,形成視覺沖擊力,營造培養職業人的濃厚氛圍。如學院實習基地環境設計,充分展示企業特征,既體現了行業特色,又寓意深刻。
實訓基地、實驗室建設由企業合作方直接參與并指導,按一定比例完全仿照企業真實工作環境設計,同時融入一塊教學環境區,完善“廠中校、校中廠”的實訓、實驗環境構建,使學生能快速熟悉企業基本情況,知曉企業對合格員工的素質要求,調整心態規范行為,轉換身份;在實訓內容設置、考核要求中必須嚴格依照企業文化教育模式,促使員工(學生)形成組織觀念、團隊協作能力、執行力以及吃苦耐勞的作風,按明天企業的要求做好今天的功課。
企業文化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管理文化。我們可以將學院的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相融合,汲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如進入實訓工作室,刷卡登記,嚴格實訓操作規程;實習、實訓環節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特別注意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為規范。督促學生遵規守紀、按章操作、令行禁止、訓練有素。強化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嚴格執行按時作息制度,不遲到、不早退,增強學生對學校紀律的認同感,使他們自覺養成嚴謹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生作為企業的“準職業人”,在學校內感受到濃厚的企業文化熏陶,接受具有企業化的校園文化教育,領悟到企業的嚴格管理,這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
[1]葉鑒銘,周小海.試論“校企共同體”的共同因素及其特征[J].學術交流,2010.3.
[2]孫蔚.建構立體結構的高職校園文化.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3]張群生,梁金鳳.高職教育應注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