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彥梅 袁 薇 董 靜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系統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互補充的存在形式,同時也是學校教學環境與社會成長環境相輔相成的互動形式。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映該學校形成過程、發展歷史、價值取向、發展目標等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式。校園文化從組成來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質文化。包括學校的建筑風格、學校規劃、各種教學科研與生活設備以及環境設施等,是校園文化存在的物質載體,是學校正常運行與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其他文化表現形式的根源;二是精神文化。包括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師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風氣、對自身、學校以及社會等的責任感以及師生與學校的和諧度等,這是一個學校發展的歷史沉淀與精神積淀;三是管理文化。包括學校的行政和教學機構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與全體師生的行為準則,以及學校管理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等;四是行為文化。這是學校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表現方式的一種文化形態,是精神文化的具體化。這四種文化相輔相成,共同形成校園文化的內涵。可見,校園文化既包括學校建筑風格、學校人文和自然景觀、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學校的文化設施等硬件,也包括學校人文建設、師資建設、學校目標、課程體系建設等軟件。
校園文化不僅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且與理想信念教育在培養目標、內容與規律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理想信念作為人類所特有的精神現象,集中體現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持久的精神動力。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高職院校應全方位地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理想信念方面的重要功能,以培養和造就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導向功能。所謂導向功能是指校園文化為參與教與學的個體指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規范的行為準則。學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高職高專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都要在學校度過一定的時期,可見學校對于任何一個大學生來講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需要和諧的校園文化做導向,從而調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他們樹立遠大理想指明了方向。校園文化能夠影響廣大的高職院校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熱愛校園、熱愛專業方向,樹立為社會服務的遠大理想和創新意識。同時,良好的校園文化通過對學生的影響,無形中產生一種正能量,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思想意識與行為舉止方面積極向上,從而發揮其導向功能。
(二)培育功能。校園文化具體培育高職高專學生建立主人翁和團隊協作意識的功能。校園文化以培養大學生承擔責任以及服務社會為己任,這就要求高職高專學生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處理好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處理好同學之間及師生之間的關系,以期建立良好的校園和諧氛圍與團結協作精神,讓大學生形成服從集體、嚴格要求自己的集體意識,形成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形成有益于人類社會,有益于國家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傳遞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發揮積極的傳遞功能,高職高專學生創新精神的激發以及強大的精神正能量的爆發往往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校園文化不僅可以讓高職高專學生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得到提升,而且可以創造良好的傳遞力量,一部分學生的積極能量可以影響另外一部分學生,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學習與創新氛圍,從而促進高職高專學生素質的提高,加快高職高專學校人才培養的步伐。
(四)激勵功能。和諧校園文化是通過師生員工創造性的活動來實現的。校園文化的和諧進程就是師生在思想統一的大環境中多元發展、施展才能、開創輝煌的過程。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項成果都凝聚著師生的創造才能和創造力量。因此,和諧校園文化是師生不斷進步、思想統一、理念合一的確證和表現。同時,它還在不斷地挖掘著師生的潛能,鼓勵師生齊心協力,不斷開拓創新,開辟新的領域。
(一)樹立全方位、多層次教育理念。2006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2007年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這是一項重大變革和歷史任務”;“要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建立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這一指導思想為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基于此,高職高專院校要牢固樹立服務學生,提高就業水平的思想,從校長到老師要貫徹全方位多層次教育理念,促進高職高專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入手,讓高職高專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為社會服務的觀念,努力掌握基本知識和工作技能。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承擔起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職責,充分調動高職高專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既要學會學習,更要學會做人,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各種體能訓練以及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活動,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高職高專人才。
(二)發揮教師以身作則的示范效應。在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良品質和博學風范,讓大學生感同身受學校文化。1、從人品上影響學生,教師要以身作則,品行端正,愛崗敬業,熱愛學生,無私奉獻;2、高職高專院校從管理上,要有完善的育人制度和管理行為規范,具有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地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同時,學校的校園文化應有較強的育人能力和示范效應及有效的保障制度,從而使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與意識按照良好的軌道發展。
(三)加強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影響力。在高職高專院校,要采用多種形式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選用不同的主題與題材,積極引導高職高專學生參與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熱愛文化、熱愛專業和積極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學校的校園文化。高職高專院校還應該重視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創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冒險精神,積極培養學生敢于承擔責任、勇于挑戰困難以及樂于參與社會實踐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學校還可以采取設立各種基金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應大力投資資助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感受校園文化的活動,也同時要號召教師對高職高專學生的活動進行指導與評價,幫助學生參與社會課題,提高對社會的認知度與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與學術氛圍。
(四)提高校園文化管理質量意識。高職高專院校要強化學校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影響力,提高全校文化質量的管理意識。學校領導要重視對全校文化質量的管理過程監管,聯系用工單位相關人員參與對教學質量的評價和討論,多方面征求意見完善學校文化質量的管理,逐步形成以學校為核心,主管部門引導,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層次、立體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主管部門完善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評估體系,重視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高職高專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從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除此以外,還應該大力發揮科技學術活動龍頭作用和高雅文化藝術熏陶作用,引導學生崇尚科學、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及校園文化品位,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1]陸巖,喬長水.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2]羅立群.淺談構建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J].湘南學院學報,2005.8.
[3]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R].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