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下午,來自南京市第十二中學初中部的我們,有幸來到南京師范大學郁賢皓教授的家中,采訪這位古典文學界的知名教授。
郁教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已經80高齡的他,依然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有神。在聽完我們簡單的自我介紹后,他邀請我們坐下,緩緩地向我們講起了他的往事。
一
郁賢皓教授1933年出生于上海,“1937年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我們一家人只得不停地逃難,吃糠咽菜,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為了生計,1945年,還在讀小學的郁賢皓就輟學來到工廠干活。而正是生活的艱難促使郁教授成長為一個肯吃苦、努力奮斗、認真的人。“那時一天能掙一升米,相當于現在1.5斤米,全家那么多人,根本不夠吃,因此只能將大米換成粗糧,再拌上野菜,比如蒲公英,一家人才能勉強果腹。”
即使困難至此,郁教授對知識的渴求一點也沒有降低。工廠旁邊有一個書店,他便每天借一本書閱讀,日積月累,受益匪淺。
二
郁教授告訴我們,1951年,他就開始在中共松江地委做文書工作;1952年,他開始從事基層新聞工作,先是擔任《解放日報》通訊員,后來被調到南京《新華日報》通聯站,負責通聯工作。“那時候我每天寫寫稿子,生活很穩定,待遇也不錯。但是我覺得這樣安逸的生活會消磨一個人的革命斗志,我還要奮斗、拼搏、繼續前進。”郁教授如是說。
1956年,中央號召“向科學文化進軍”,郁教授很想考大學,可是自己只讀到了小學五年級,怎么辦呢?他借來了中學的所有課本,認真自學,一年后,考入了當時的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作為年級的黨支部書記,郁教授每天都要組織各種活動。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上大學就是為了學知識。白天沒有時間學習,他就趁著晚上的時間學習;別人都睡覺了,他還借著盥洗池的燈光堅持讀書直至凌晨兩點。郁教授說:“時間要靠自己爭取,學習要靠自己奮斗。”他還經常抽空到臨近的南京大學去旁聽相關課程,四年的大學時光,郁爺爺所有科目的成績都是“優”。
郁教授走上古典文學研究的道路,緣起于他隨恩師唐圭璋、孫望參與編纂《中國古代文學史》一書。當時他被分至宋詩組,期間他查閱了大量古代文學資料。1961年,他由徐復先生推薦參與修訂《辭海》,在此期間,他看到了許多平時看不到的書,并結識了來自杭州大學的任鳴善教授。每天晚上,他就聽任教授講經學、講訓詁,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學識。雖然只有短短的四五個月時間,但郁教授取得了學術上的大跨步。
三
郁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為什么把李白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呢?郁教授告訴我們,長期以來,由于古代典籍中記載李白的生平事跡既多錯誤,又摻雜不少神話傳說,李白仿佛真是“天上謫仙人”,給人以虛幻飄渺、神秘莫測之感,后人之視李白,猶窺云中神龍,見其首而不見其身。因此,研究李白,還其生平和作品以本來面目,是中國詩歌史乃至文學史研究中的重大課題。
1971年,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出版,但書中存在很多錯誤。郁教授認為考證要講證據,他進一步明確將李白作為重點研究對象,考證李白的生平,查找他的資料,研究他的每一首詩歌,將詩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弄清楚,并將其制成資料卡片。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李白與唐代的很多刺史都有交往,但有關這些刺史的資料卻很難查找,于是他決定編一部考證唐代地方長官的工具書。經過10多年的努力和奮斗,200多萬字的《唐刺史考》終于問世了,而郁教授對李白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李白叢考》《李白考論集》等著作都得到了學界的高度贊揚。
四
說到興起,郁教授還跟我們講起他赴外講學時遇到的種種趣事。郁教授在哈佛大學講學時,他在講,其他人則一邊聽一邊吃飯,使他很詫異。美國學生提出的問題別出心裁,有一個同學問:“請問李白相信佛教嗎?”另一個同學又問:“請問李白相信道教嗎?”郁教授想了想,巧妙地回答說:“李白有時相信佛教,有時相信道教,有時既不相信佛教也不相信道教。”接著,郁教授便認真地解答了這個問題。而郁教授在在日本講學時,臺下的聽眾一律西裝革履,整個禮堂里鴉雀無聲。請教問題時,他們都先一鞠躬,然后才畢恭畢敬地提問,十分有禮貌。
郁教授講得不亦樂乎,我們聽得也很入神,不知不覺,一晃已經兩個小時過去了。在和郁教授的交談中,我們獲益匪淺。郁爺爺的教誨我們會一直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