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斷定,雖然輝煌華美,但對一個86歲的老太太來說,4天的慶典是歡喜還是負擔?不管是哪一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都得撐著,因為這是她的工作。
為慶祝女王登基60周年,從6月2日到5日,英國人連續4天舉行熱鬧的街頭派對,女王要參加賽馬活動、出席音樂會、點燃火炬、親臨保羅大教堂的感恩儀式和馬車游行。想想吧,6月3日陰雨連綿,但女王仍要在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艘船只的簇擁下,在泰晤士河兩岸120萬名民眾的注視下,巡游泰晤士河,不能懈怠不敢打盹,隔山有眼隔墻有耳,辛苦呀。
女王的工作是什么?說白了,就是個念想。自公元829年英國王室出現,世界千變萬化,唯有王室永恒不變,伊麗莎白二世就見證了12位首相的上臺下臺。
物件越老越值錢,這一點中國人也明白,所以電視上滿是鑒寶節目。但中國人心急,總想盡快套現,如果可能,他們敢把女王的白金漢宮改名五糧液宮或茅臺宮。
女王的作用不只是念想,還有維穩,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在英國人的觀念中,君主制度是神圣的,是精神的脊梁,王室在政治上是中立的,與政黨派別的關系相當節制,是政局的平衡器。比如蘇格蘭鬧獨立,女王就是國家凝聚力的象征。而女王的登基慶典,還有拉動內需的現實作用。據調查,約12%的英國人計劃在慶典期間搞家庭慶祝聚會,平均每人花費83英鎊,全國在此期間的食品、飲料和裝飾消費將達到4.24億英鎊。
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曾有英國媒體感嘆,北京人很安靜,不會狂歡。其實,北京大爺可能在家里就著電視喝酒吃肉呢,莫為老外知。
雖然女王廣受尊重,但王室的權力還是受到嚴格限制,尤其不能干政。6月3日,在倫敦塔橋下有百余人示威,要求廢除君主制。對此,女王絕不能把警察局局長宣來,“大喜的日子,給我拿下”!
但英國《金融時報》還是挑了女王的毛病,說“他們顯然還享有很多特權,比如預訂餐廳的時候毫不費力”。只是訂座吧?女王不會吃飯不給錢吧?
對王室權力的限制主要是經濟。俸祿是王室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今年英國王室從政府收到的費用是3100萬英鎊,去年是3210萬英鎊,縮水。上英國王室的官方網站www.royal.gov.uk,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監督王室的花費。英國駐華使館新聞官員透露,此次女王登基慶典,1200萬英鎊的活動資金全部由私人捐贈,不花納稅人的錢。
如果花冒了,女王一定不敢開口乞求增加撥款,太不好意思,且英國人民肯定口水橫飛。何止不敢開口,最新傳說,英國女王計劃將王室成員縮減為她本人、王儲查爾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4人,杜絕空餉,不養閑人。
其實中國也曾有王室收支制度。晚清皇室的費用由戶部(財政部)下撥。同治、光緒年間王室收入情況是:中央財政每年撥款30萬兩白銀;廣東海關每年上繳30萬兩;殺虎口、張家口和淮安的關口每年上繳若干。戶部另外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私用錢,慈禧每年端午5萬兩(農歷四月到賬),中秋5萬兩(農歷八月初到賬),年終8萬兩(農歷十二月初到賬);光緒每年20萬兩,一次性發放,農歷二月初到賬。
有了制度,按現今說法就是建立了“法制”,但這離“法治”還有距離,“人治”還是要跳出來的。比如同治皇帝,就曾寫條子向戶部要錢。那是圣旨,誰敢抗命?跪接吧。到光緒時,福錕把戶部尚書和內務府堂官一肩挑起,政府財政部和皇室辦公廳一人串著,如此一來,左手向右手要錢,十分爽滑。但一爽滑就麻煩了,完全沒了監督。據說光緒皇帝到天津閱軍,花了160萬兩白銀,其中70萬兩入了大內總管李蓮英的腰包。
(選自《中國青年報》201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