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勾股定理時,我感到她真是一個神奇的定理,竟然把任意一個的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歸納出一個等量關系,而且幾乎人類不同的古文明都記錄了這個偉大的發現.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竟然也能發現和驗證勾股定理. 比如在教材3. 1節,我們用圖1驗證勾股定理.
從不同的角度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積:
角度1:S=(a+b)2;
角度2:S=4×■ab+c2.
于是有(a+b)2=4×■ab+c2.
整理得:a2+b2=c2. 即勾股定理獲得驗證.
接著學習教材第81頁“探索”時,我利用圖2再次驗證勾股定理,請看:
設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為a、b,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表示梯形ABCD的面積:
角度1:S=■(a+b)·(a+b)=■(a+b)2;
角度2:S=2×■ab+■c2.
于是有■(a+b)2=2×■ab+■c2.
整理得:a2+b2=c2. 即勾股定理獲得驗證.
驗證之后,我很好奇,為什么利用這兩個圖形都能驗證,并且驗證過程幾乎“相似”(在上述演算中只是多了個“■”),再對比圖1、圖2仔細一看,果然,圖2是圖1的“一半”!請看圖3.
原來這兩個問題是一致的,只是取了大正方形的一半. 老師經常講數學都是關聯的,這兩種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看來也是關聯在一起的!
劉老師點評:勾股定理盡顯人類的智慧,又是數形結合的典范. 這篇短文發現教材上兩種驗證勾股定理在思路上的一致性(順便指出,方法二即是1876年美國總統Garfield的證法),并用一個圖形實現了他們在“形”上的溝通,很好!確如小作者在文末所說的,“數學是關聯的”. 就這篇短文所體現出來的“關聯”有很多理解的角度:第一,勾股定理反映了數、形之間有關聯;第二,不同證明方法之間是關聯的;第三,圖形的整體與局部往往也是關聯的.
(指導教師:江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