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西方人并不把中國看作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布道者,他們一想到這塊神奇的似乎荒蠻未開的土地上誕生過孔子、莊子就覺得不可思議。他們覺得,世界應該交給上帝。而在古老的東方,我們更相信各自心底里那些有關道德的信條。那些簡單的一詞一句雖然不可能拯救世界,卻足夠豐滿自我。
我始終相信,文明需要一種純粹心靈感應式的互通和傳承方式。像藤架下縫補舊衣的母親,一針下去,綠的是葉,是親情一片;再一針下去,紅的是花,溫暖一身。遺憾的是,對于文明是什么,現在的國人很迷惑,是精神層面上的道德規范還是身體力行中的行為準則?沒有人說得清。標榜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卻流行“中國式過馬路”,在所有的旅游景點標注“不要隨地吐痰”。
所有的文明,說到底還是人的因素左右其中才能成為系統。比如《中華文明讀本》中談到了酒文化、茶文化。酒是怎么做的,怎樣提純,發酵,那是工藝,不是文化和文明,“喝酒有規矩禮儀并由具體的人去實施”才可能與文明搭界;勤勞是傳統美德,是文明,但空口無憑,畢竟要有人的參與,勤勞才有其實際意義。于是,重拾文明似乎很有梅開二度的必要。現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的劉東教授把幾千年文明梳理成冊,恰到好處。
本書編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是個改革開放主抓經濟的年代,國學遇冷,文明低潮,所謂的傳統文化鈣一樣流失。出版社更熱衷于做一些如魚得水的白領之類的選題,而劉東慧眼獨具地聚攏了龐樸、張仲禮、李學勤等著名學者,只為了給文化做一個注腳,為文明清理現場。
“要是我們能針對中國文化這個課題,進行一次結構上的網絡編織,把文化熱中所講的正面價值和負面代價,進行一次有機的內在勾連,那么,大家在認識上理應都會遞進一大步。”《中華文明讀本》鮮活可愛,分信仰與哲學、社會與階層、都市與建筑、烹調與飲食、疆域與物產等十二個部分,從原始巫術到民間俗神,從政治制度到民居庭院,從詩歌繪畫到針灸中藥幾乎無所不包,是百花園,又是千家詩;是上下五千年的經緯線,又是縱橫八萬里的風物志,你可以讀出故事,又能品出道德,實在是從八歲到八十歲,都需要的營養。
這是本不想告訴你“什么才是”,而是想說明“怎么才是”的書。孤單的一本書,雖然感覺上意猶未盡,難以一斑窺全豹,但已足以使那些翻開書冊的手一路安靜地翻下去、翻下去,在梳理文字的同時,對文明以及文明所能左右著的人性根底里的道德遵從感,得到加強,從而主觀上對中華文明做到簡潔系統的清晰在目,成竹在胸,各個環節不再顧此失彼。
在這里,文明不是簡單的說教和法律,更多的是責任和擔當。文明從來不是實驗室里搖晃試管就可以達成的分子裂變結果,我們每個人都通過手機和網絡與世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但我們卻感到從未有過的孤單。文明由此成為產生溫暖的爐火,它并不只是拿出來擺擺樣子,那正是熱鬧人世里可以成就的最大的慈悲。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