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不僅是評價學生的核心標準,還是衡量教師成績的主要指標,更是判斷一所學校、一個地區辦學質量的最高準則。學業負擔減不下來,因為評價;新課改推進不了,因為評價;教師疲于奔命、學生勞累不堪,都是因為評價……怎樣構建科學的、全面的基礎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有的基層學校的做法不妨借鑒——
我曾經到一所學校參觀學習,他們學校用評價卡對學生的思想、學習、興趣、愛好、特長進行評價的方法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他們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將學生道德素養、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6個大項、58個小項作為評價基本內容,以A(優秀,90-100分)、B(良好,80-89分)、C(合格,60-79分)、D(尚需努力,40-59分)四級(40分以下的不給等級)為等級,制作成了相應內容的評價卡,比如有道德卡、學習卡、行為卡、體育卡、健康卡、衛生卡等,每一種卡里包含不同的標準和內容,卡的封面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如道德卡是紅色的,象征崇高;衛生卡是綠色的,代表環保,等等。班主任先把評價卡發給每個學生,讓他們熟悉評價的內容和標準,然后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每半個月組織學生和教師進行評價,在評價卡和學生成長記錄冊上做好記載,并評出各個單項標兵來。
據介紹,這種小小評價卡,能讓“學困生”看到自己某方面的優勢,讓“學優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便于他們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自從實施多元評價制度以后,學校的校風、學風大為改觀。(見《中國教師報》)
每個人的信用是可以量化的
近日,央行個人信用(記錄)報告(也被稱為“誠信黑名單”)網上查詢服務試點擴至9省份,預計明年上半年,平臺正式向全國范圍的公眾提供查詢服務。
社會多欺詐,市場多欺詐,已經成為中國的難題。中國人沒有信用檔案,現代社會,是個非熟人社會,而且彼此間交易頻繁。陌生人之間,信用不能靠嘴巴說,找熟人了解,費時費力,基本上不可能。當然,這樣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的國民性的事,而是我們沒有建立一個現代社會必須的國民信用體系,首先是金融信用體系。現在好了,央行的征信中心建立了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平臺,里面收錄了8億多自然人的個人信用檔案。如果哪個人想了解跟你交易者的個人信用情況,只要要求對方按規定輸入相關驗證資料,就可以方便地查出來。銀行對于商家和個人放貸,也會根據你的個人信用狀況,決定放貸的尺度。
一個現代社會,是看重信譽的社會。如果大家都缺乏誠信,那么交易的過程就非常繁瑣,交易成本就會大大提高。人們很難想象,一個在金錢方面劣跡斑斑的人,會在其他方面講信譽,有人格。但是,個人的信用,是通過一系列交易和借貸活動建立的,現代社會,就是通過把每個人的交易和借貸活動都記錄下來,形成個人的信用檔案,體現一個人信用度。所以,每個人的信用,以及信譽度,完全是可以量化的。在這個意義上,市場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是可以通過查閱信用檔案來確定的。(見《北青網》)
比 壞
學校用反抄襲軟件來檢測學生論文是否抄襲,商家則推出“反反抄襲軟件”來進行對應。這個軟件的數據庫,能比反抄襲軟件更全面地檢測出一篇論文中和數據庫雷同的部分,用紅字標出,并且給出修改建議。
任何一個大學生都不可能沒有基本的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他們不可能不知道抄襲是不應該的,甚至是可恥的。但其中一些人仍然選擇了抄襲,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悲劇:明知其錯而犯之,明知其惡而作之,明知其非而為之。
我認為,根本的問題是社會存在鼓勵抄襲的土壤,存在鼓勵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在這樣一個社會,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比壞。網上很多匿名帖子為學生論文抄襲辯護,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難道只是學生在抄襲嗎?教授論文不也有大量抄襲的?再說了,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不都在造假嗎?為什么只是苛求學術界?在整個社會缺失誠信的情況下,要求學生或學術界謹守誠信,“出淤泥而不染”顯然不現實……
在這種比壞心理的基礎上,不僅不會產生悔過、罪疚心理,相反還會產生冤屈和倒霉心理。如果大家都這樣比壞比下去,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道德只會越來越壞。(見《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