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晨,我剛在辦公室坐定,黃老師興沖沖趕來,他構思了4個毽球游戲,精心地繪制在備課筆記上,包括圖解、說明文字、游戲規則等,都是手寫手繪。“待會還要輸入電腦,教育局有要求,什么字體,還有行距1.5倍,蠻多格式的……待會可能要拍些照片,插入到文字里面。”統一格式,估計是為編輯出版做前期的準備,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自上周開始,黃老師已經在思考了——作為一個體育老師,創造體育游戲是基本的職業能力,如何使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面樂于參與游戲,并且得到能力的真正提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黃老師指向一個類似于棒球運動中跑壘的游戲,“這里既要考慮學生的奔跑能力,也要合理地訓練他們踢毽球的技巧,兩者不可偏廢,如果距離過長,側重于跑,就不會有太多精力踢毽球,如果距離太短,就起不到兩者結合的目的,所以還是需要請幾個孩子嘗試一下,通過實踐來確定一個合適的距離為妥”。這符合實事求是的原則,凡事從實際出發,就不會太偏離。
其他的幾個游戲看起來也很有趣,我和黃老師開玩笑,有時候真正的游戲就是給孩子自由的時間,看看他們在玩什么,能夠堅持下來的就是很好的游戲。
我們小時候玩的“攻防營區”游戲就令人印象深刻,那時冬天天冷,小伙伴們就在泥地上用瓦片畫出兩個大框作為對抗雙方的大本營,其中彼此各留兩條狹窄通道進出,通道必須經過對方“營區”一側,于是通過這個狹窄通道就是最為驚險的歷程,常常需要一個身強力壯的伙伴在前面開道,和對方的攻擊手做抵抗,掩護后面的小伙伴通過,另外一側的同伴可以配合主攻手做一些干擾,把對方那些站在邊上的“哨兵”拉過來或者推出營區,一旦拉過來就成了自己人,推出去就是“犧牲”了,做旁觀者。這樣的攻防游戲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團隊合作精神、冒險精神、勇氣、應對危險的策略等等,可惜這些詞匯現在都奢侈地寫在紙上,少有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孩子們也少了對抗性的團體活動,根本的原因還是出于安全考慮,校園里都是水泥地,類似的活動確實已經不適合開展了。
好幾年前寫過一篇隨筆《校園里還有多少泥土地》,當時也是有感而發,孩子的游戲天然地和泥土有關,如果太多的水泥固化校園,就會形成壁壘。那一次和玉龍先生交流,他說:“你知道么?有一個學校專門安排一天作為一個節日,叫做‘衣服弄臟節’,這一天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在草地上打滾,在泥土地上躺一躺,坐一坐,看看地上的小螞蟻怎么運東西,或者幾個小朋友圍著樹根尋找‘寶藏’,這就是促使孩子們親近自然,因為平時他們不會自由地玩耍,聞不到泥土的味道,聞不到青草的味道,尋不見大樹的秘密了……這些活動都是在重構孩子們的童年形態,在現在也是難得的。”確實,有時候看到下雨天,孩子們圍著低洼處的一些小水塘,時而開心地跑,時而靜靜地凝視水面,時而做一個紙船,輕輕地在這個“江河湖海”里蕩漾,這個場景很動人。有一天我站在邊上看了許久,孩子們都很快樂,給他們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又逢著恰當的時機,不用擔心他們尋找快樂的能力。
二
中午,黃老師在辦公室用膠帶修球板,那些三毛球板的柄有的開始松動,有的脫落,但板子整體是好的,用膠帶用力地裹一裹手柄,也就結實了。之后抽時間,又把幾個籃球的氣充滿,“他們打的時候,球多,參與的人可以多一些,選拔些苗子,以后小籃球要形成梯隊式,不然會青黃不接,當年‘阿的江’(這是當年我的一個學生,個子不高,但籃球的球感很好,黃老師精心培育下,在歷次比賽中成為控球、得分的核心人物)這樣的沒有了,有時候有天賦的孩子可遇而不可求,慢慢發現。”
黃老師早年間是出色的運動員,參加過全國性的大學生運動會,得到許多榮譽,“獎牌不少,前幾年孩子小,拿出去玩,都弄丟了,丟了就丟了,也沒啥實際的用處,就是回憶那時候一些激烈的競賽場面,有一件背心還留著,上面繡著江蘇,我是代表省里出戰,也是有紀念意義的”。
在孩子體育運動興趣的培養上,黃老師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先在課外給予自由的時間和獨立的空間,讓他們不斷在自然的磨練中,油然而生一些吸引力。最近最典型的例子是校園乒乓球運動,黃老師開辟了兩個教室作為活動室,放入三張乒乓球桌,室外也放了兩張露天球臺。然后告知孩子們先在室外練練基本功,可以上手了,再進室內球場鍛煉,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熱情很高,每個課間都見他們在揮拍廝殺,不知不覺之中,孩子們的球技在提高。中間黃老師會做一些技術的指導,怎么發球,怎么接球,發球有哪幾種形式,兩個月來,已經有幾個孩子打得像模像樣了,黃老師張羅著準備搞個乒乓球比賽,或許會把他們的興趣引導到更高的層面。
“我就是喜歡搞這些體育運動,也是一種興趣,和孩子們打打球,踢踢毽球,有運動就感到快樂,這是真的,不是什么高調的話。”黃老師捋捋自己的頭發認真地說,我想他說的應該不假。
之后和小豐聊職業精神,也說到黃老師的這種興趣,本質上也是一個職業精神的內化,融入其中,便會得其樂趣,這一點是局外人很難體會的。
一
辦公室窗臺的三盆水仙,已經長得頗有氣勢了。煦暖的陽光下,郁郁蔥蔥。
那日做了一個高度測量,選定一株水仙的葉,用尺量了一下高度,貼上標簽,第二天再量,發現在過去24小時里這株水仙葉生長的高度增加0.8厘米,這是令人驚訝的。老李說也感到很有趣,若非這個測量的數據,“還不相信長得這么快,這個水仙看著長大了,真是很奇妙的事情……”
水仙的生長可以通過測量高度來顯現,而孩子的成長常常有許多無法測量的東西,我們見到的是可以測量的數據,例如分數,或者其他包括體能在內的一些數據,可以感覺到孩子成長的確切。然而更多是我們不可見的,隱形的成長,這部分由于不可測量,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了,例如德行、人性之精神、人文之品質等等。猶如水仙花最后的美艷、芬芳,以及帶給人的愉悅,都只能欣賞,是無法量化的。老李說:“在我看來種花和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每日的澆水,搬進搬出,也是一種教育的過程,雖然花沒有言語,但它最終呈現的美麗就是一種成就,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一個階段會呈現一個階段的結果,早了不行,揠苗助長;晚了也不行,過了季節就開不了了……”果然很有道理啊,適時教育,適切的教育,莫不是如此。
成長的美好,更多地在數據之外。我們須常懷十分欣賞的目光,也許可以窺見一點點,有些東西不經意間,便不見了。
二
老李說準備買個單反,因為他在生活里看到許多精致的畫面,例如早晨,草葉上的露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景象,例如一些花開全盛時的美好姿態,“不留下來真是遺憾了,我的手機里有一些,但效果不好,看不出那種美好……”他給我看存在手機里的圖片,確實是個有心人,一花一草,在這小小的方寸之間都是景象:“如果用單反拍下來,效果不一樣。花的位置,和明暗的層次,手機拍不出來。”
忽然在想,其實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單反相機,而是我們欣賞身邊美好景觀的心態。想起前兩天保潔阿姨在打掃落葉,掃也掃不完,風一吹,又下來許多。我和她講現在一些城市都會留下落葉而不去掃它:“落葉本身就是秋天的象征景色,棕色的玉蘭樹葉,明黃色的銀杏葉,還有楓葉,落在地上,隨風而舞,看成是一種景觀,這就是景觀心態。如果看成垃圾,就覺得煩惱,心情也不好,其實落葉本天成,煩惱在人心。”
這個觀點在一些城市管理理念里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只撿其中的包裝盒之類的垃圾,而把落葉留在自然里,形成了楓林大道、梧桐胡同等等的標志性落葉景觀道。
秋葉掃不盡,不如作美景——也是一個思路的轉換,讓孩子們看到秋天,看到季節變化的一些特征,春花夏荷秋落葉,冬雪漫天朔風勁,就是自然的樣子,比呈現明晃晃的水泥地要好得多。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