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二十年前,1994年嘉德的第一場拍賣會前,當時還是二十多歲的劉益謙對很多新鮮事物都顯得“盲目和沖動”。從報紙上看到消息的他趕到北京,花200元買了一本圖錄,翻看圖錄下來,只有郭沫若和李可染兩位的名字算是“知道”,于是在20年前的嘉德春拍上,他花了7萬元買了一張郭沫若的書法,另外還有一張李可染的作品。就這樣,劉益謙帶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沖動闖進了藝術品的收藏圈。這一闖,就是二十年。
在這次的講座上,劉益謙用他一貫風趣、幽默、實在的話語,講述著他二十年的藝術品收藏人生。
人可以沒有知識但不能沒有常識
在“文化講堂系列……劉益謙:從私人收藏到私人美術館”的講座上,劉益謙一開講就說:“收藏了這么多年,我自認為我不太懂藝術品。”初中肄業的他,就開始在社會上闖蕩。
藝術品收藏家中,劉益謙作為頗具爭議性的收藏家之一,自嘲到:“我沒文化,初中沒畢業,身上除了銅臭味,還是銅臭味。但我覺得,人可以沒有知識,但不能沒有常識。我買藝術品,從來不去看預展,因為去了也看不懂。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看也都是去瞎看的。我選擇藝術品只是選擇了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遵循市場規律。”
買十張畫不如買一張畫
“買十張畫,不如買一張畫。”這是劉益謙現在的收藏體會。對中國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瓷雜、郵品錢幣、名表都具有大量收藏的劉益謙認為,藝術品分兩種:一種是藝術珍品,一種是藝術商品。
他舉例海派和揚州八怪,“這兩塊在美術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受市場認可和被人們所熟知的藝術家,就那么幾位。”人們大都會選擇記住那些被歷史記住的名作,帶著這樣的認知和感慨,目前流傳到民間被《石渠寶笈》注入的宮廷收藏中,現在他的藏品清單上有30多件。
我現在最大的壓力就是缺錢
“我現在最大的壓力就是缺錢,大家都知道我本業是搞股票的,但是現在股票不漲啊。”對于將在今年年底開館的龍美術館浦西館,劉益謙表示壓力很大,“我希望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展品不重復,肩負起兩個美術館的責任。浦西場館的面積有3萬平米,是浦東館的2倍。最近也在私下買藏品,選藏品也開始往尺寸大的方向買,就是怕到時浦西館‘填不滿’。不然藏品從浦東搬到浦西再展一次就沒意思了,那就是巡展了。”
由于龍美術館是在一個商場上改建而成,對于目前還是商業用電的浦東館每月光電費一項花銷就高達門十萬元。看著每天“驚心肉跳”的電表走字量,除了時常提醒員工要隨手關燈的他,每天還會詢問員工“今天賣了幾張門票?”詼諧地說到,“人窮‘瘋’了的時候,門票多少也是個收入。”
美術館該做的事我們一件都不會少
從去年12月18日龍美術館開館以來,已經舉辦了《成功女性論壇——“她世紀”里的豐盛人生》、《傳神寫意-龍美術館藏花鳥畫珍品賞析》、《龍美術館品畫系列公開課》、《文化講堂系列——劉益謙:從私人收藏到私人美術館》等六場講座論壇,《藝術穿越之旅》、《龍美術館元宵手工小能家》、《拼貼想象力——龍美術館拼貼小玩家親子工作坊》三場少兒教育活動。
劉益謙表示,“雖然對內部員工很苛刻,但該大氣的時候要大氣,美術館該做的事,我們一件都不會少。”
而除了將在今年12月18日開館的龍美術館浦西館之外,浦東館將在4月-8月舉辦“龍美術館寫實油畫收藏展”,8-9月舉辦“龍美術館亞洲當代藝術收藏展”,9-10月舉辦“龍美術館溥儒書畫精品展”,10月舉辦“龍美術館紅色經典館藏大展”。
結束語:有數據統計,目前國內正在以每三天建一座美術館、博物館的速度高速發展文化產業。而對于館藏體系的建立、美術館專業人才的培養、良好的美術館盈利機制卻遠遠不如建美術館的速度。而許多國內藏家在借鑒國外知名私人美術館經驗同時,如何有效消化國外經驗,養好一家美術館,同樣需要更多大眾來探討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