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壽山石雕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發展至今,亦有1500多年歷史。然壽山石雕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而流傳至今,與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一千多年來,正是一代代壽山石藝人不懈努力,薪火傳承,用他們的斧鑿刀筆和才識智慧,推動著壽山石文化不斷的向前發展。郭祥忍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郭祥忍(1960年-)家學淵源頗深,其父郭功森是最早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家,堪稱一代宗師。郭祥忍自幼隨父研學壽山石雕技藝,因其天姿聰慧及勤奮好學,不斷有所創新。尤其在印紐雕刻上,吸取中國漢唐石刻藝術養分,將古代文化融于雕刻之中,并借鑒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作為題材,豐富其壽山石印鈕雕刻的創作。他的這些思想,在后來的雕刻實踐中不斷發展,成為他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
古獸鈕雕的藝術魅力
郭祥忍所雕刻的古獸具有四美:古拙之美、現代之美、詼諧之美和情感之美。
為了研究、揣摩古代漢唐石刻所蘊含的藝術,他曾多次到西安、北京等各地學習考察,哪里發現古石刻,就往哪里跑,并認真拍照片、做筆記,心摹手追。并在古代漢唐藝術的基礎上,摻人自己的審美意識,形成雅逸古樸、栩栩如生的風格,并帶著一種悠長的回味,散發著歷久彌香的氣息。
為了拉近傳統題材同現代生活的距離,他更加注重性格與情緒的表達,更加關注物象與精神的對應,在表現形式上,更為浪漫、更為強烈的夸張與變形,線條強調流暢中見節奏、富有韻律和力度,注重追求幽默詼諧的效果等等。
他創作的古獸,神態威武,形體生動,筋骨道勁,個個神完氣足,栩栩如生,同時又富有個性和情感,形成古拙、雄強、俊逸、天真的個人明顯創作特征。
郭祥忍懷著一個藝術家對自然和生命的關愛在實踐自己的藝術創作。所以他創作的古獸總有著同人一樣的豐富表情,雄渾的外在力量和內在的精神氣度總是完美的統一起來,有強烈的生命沖擊力。在早期,郭祥忍的藝術創作比較趨向于規范、樸茂、清靈和流暢的風格,充分發揮壽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藝,突出獸鈕的神形與情趣。如1 988年他創作的“壽山石十寶章”、“古獸水盂”、“九螭戲錢”、“飛鰲”和“三羊開泰”等作品均體現了這一特點,并且在省內外和國家級大賽中獲獎。2003年的中國國石評選,郭祥忍選用壽山石中名品——紅、黃、白三色荔枝精心創作的一套20套古獸鈕雕“王者至尊”以石的色彩斑斕,藝的巧奪天工,傾倒京城的業內外人士。“十年磨一劍”,這套力作標志著郭祥忍古獸鈕雕刻藝術的成熟并開始走向爐火純青的境界。
相石取巧,依形就勢
郭祥忍在雕刻藝術上,充分利用了“相石取巧”,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特對于鈕雕這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10多年來,郭祥忍頗有心得,他常說:“在鈕雕的創作中,要牢牢把握相石選題與一般的壽山石雕刻的異同點。相石構思,依形就勢,以勢審形、取色分巧,這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于印章鈕雕是一種特殊藝術,它于方寸之間要表現氣象萬千的題材,這需要作者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縝密的構思和精巧技藝的施展。”因此,創作之前,他總是要對印章四周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數,襟懷全局,下刀惜石如金,點石亦如金。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郭祥忍在雕刻過程中也會不斷修整巧色的利用,并且強調自然順暢,創作不能有拼接感,整件作品應渾然天成。因此他的作品,華美的石質與精湛的雕工相映成輝,讓無數收藏家為之傾倒。
超脫的文房雅聚
郭祥忍在作品的相石、勒線、剔地、開紋,都有著獨到之處,近年來他的創作也在不斷的豐富,尤其在文玩雕刻上不斷創新,在風格和技法上都有著創造性的突破。在傳統壽山石雕刻中,麒麟、鳳凰、龜、龍、饕餮等瑞獸往往是被反復描繪的傳統題材,難有新意,而郭祥忍卻能別出心裁,他十分重視物象典型環境的營造,或淙淙一澗山泉,或云蒸霞蔚的海角山崖,或祥云繚繞的噴薄紅日,或親情纏綿的生命嬉戲。郭祥忍總是通過自己的巧思妙構,恰到好處的讓心目中的物象主體處在活躍著蓬勃生命氣息的典型環境之中,情意互見,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洋溢著深厚的生活氣息,宛如一幅幅生命的贊歌,使每一個欣賞者受到感染,回味無窮,產生巨大的藝術共鳴。
在抽象的作品中藏有具象的造型,在具象的作品中另有抽象的內涵,這是郭祥忍壽山石雕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它們所共同表達的就是動物、人和天地之間共同唱和的情感贊歌。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郭祥忍無疑三者皆得。其過人的天分更兼有執著和勤奮,開拓了壽山石雕刻藝術的新天地,成為了當代壽山石雕藝壇巨匠,為壽山石的雕刻藝術寶庫增添了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