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是門藝術,有人用文字書寫,有人用筆墨耕耘,而對于藝術家而言,藝術創作則是表現生活理念的不二選擇。木雕作為一項民間工藝,從戰國時期簡單的雕花刻紋技法,到如今百家爭鳴,各種雕刻工藝融會貫通,已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這一過程中,凝聚了數代藝術家畢生的心血,使得雕刻技法不斷推陳出新,走向成熟。當今的木雕界,在發揚傳統工藝的同時,藝術家們更加注重貼近生活、改良創新,福建木雕家俞開明,便是其中一位用木雕表現“人間歡喜”的藝術能手。
家學深厚師承一脈
俞開明出生在一個藝術世家,自祖輩始便有不少長者從事木雕行業。父親俞運斌,50年代中期被評為福州市名藝人曾為木雕行業的技術革新做出了卓越貢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有這樣的家學背景,俞開明最初卻沒有“子承父業”。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家學的熏陶對其藝術素養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76年,俞開明被分配到脫胎漆器廠。那時候的象牙是熱銷貨,漆器和木雕還屬于待興階段。俞開明并沒有隨大流,而是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摸索,掌握了制作脫胎漆器的精髓,在1986年憑借漆畫《四大美人》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創作設計二等獎,打響了自己在藝術界的名聲。在外人眼里,俞開明將會走上和父輩不一樣的藝術領域。可在俞開明眼里,漆器和木雕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追求藝術造詣上的渾然天成、匠心獨運。而在他的心里,童年父親鑿胚修光的景象和木雕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從未曾抹滅。
1987年,俞開明經過再三考慮,辭去了脫胎漆器廠的工作,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木雕。此時的俞開明已過而立之年,在漆器行業也算小有成就,放棄鐵飯碗重新進入一門藝術版塊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從小形成的美學理念和之前從業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給俞開明的木雕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熟練地掌握木雕的基本技藝之后,俞開明擺脫了最初的追摹傳統的階段,運用之前漆藝制作中的理念,將書中的平面模型轉化成腦海中立體的模型,將一塊塊凹凸嶙峋的木頭雕琢出人的神態或者物的氣韻。2001年,俞開明的木雕作品《戒尺在手,心里不愁》獲中國工藝美術珍品博覽會銅獎。隨后,其作品登上各大藝術品鑒期刊。2012年,俞開明又以《嵇康撫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俞開明秉承的藝術理念和從父輩傳承下來的專業素質,在他創作的木雕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隨著工藝美術的發展,藝術在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走進生活的同時,也在生活中取得了用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這種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一些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素材,讓藝術保持在高雅層面的同時,又帶有生活的氣息。
有著優越的教育背景的俞開明,在藝術上有嚴苛的追求,反對單純地停留在工藝層面,又講究高端藝術和生活趣味甚至市井氣息的結合。他學習古風卻不拘泥于舊法,作品涵蓋人群范圍廣、表現形式多樣,從市井小民到知識分子、士大夫,都成為他雕琢的對象;從散步到抽煙、打鼾,各種形象在他的刻刀下皆栩栩如生。這些形象有些來源于書中人物的變形,但更多的還是從生活中截取的片段和靈感。
俞開明的木雕離不開對生活的入微觀察,周圍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成為了他積累素材的原始材料。等到靈感進發的時候,心中早已有了草稿,形象自然是信手拈來。藝術最重要的是有靈魂,藝術家不僅需要貼近生活,還要從一般人的視角中開拓不一般的藝術,提高作品的價值,讓鑒賞者直接審視作品的靈魂。俞開明在描繪作品時,往往采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仿佛一眼就能洞察人物的心理狀態,比如他的市井人物系列作品。這種表現手法也成了他一個標志,用作品表現一種精神。
另外,俞開明的人物雕刻,以古人居多,但在衣袖、面部表情等細節的刻畫上卻運用了新的表現手法,在寫實與夸張之間拿捏的恰到好處,每每傳達出人物不一樣的氣質和神韻。可以說,他在繼承了老一輩藝術家的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在主題凝練、比例設計、氛圍烘托、整體布局上融入了自己的審美理念和生活態度,從而使作品彰顯出一種文化氣息和生活內涵,那是參透人生后的一種大智大愚、大悲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