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閩籍畫家被征召進宮廷畫院居多,故閩中畫風多以南宋院體及繼承院體的浙派畫風為主流;除供奉宮廷的畫家外,還有藝術活動于民間具浙派畫風的陳子和、鄭文林諸人。此間,元代時期主導閩中畫壇的文人放逸畫風被淡化了。至明代中期之后,具文人畫風的吳門畫派取代浙派時,吳派才逐漸波及閩中,使八閩文人畫風又得以邁步發展。本期我們將關注兩位宮廷院體畫家周文靖、黃濟,以及從院體畫風演變的浙派名家鄭文林。借此與讀者互會。
周文靖
周文靖,閩縣(又作長樂或莆田)人,字叔理。擅長山水,師法南宋夏硅、元代吳鎮,畫風蒼潤精密,筆力古健,醞釀墨色,各臻其妙。兼工人物、花卉、竹石、翎毛、樓閣及牛馬之類。宣德(1426-1435)間應征供奉仁智殿,與戴進、李在等齊名。《閩書》載:周文靖的《枯木寒鴉圖》御試獲第一名。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得《古木寒鴉圖》軸(紙本,縱151厘米,橫71.6厘米),以水墨作古木倚石傍水,幾只棲息于枝梢的寒鴉,除在理毛和啄食的兩只外,其他都注視空中盤旋的歸鴉,顧盼有情。石后隨風搖曳的叢竹和枝上牽纏的蔓藤,顯露秋林清曠的意境。作者又以淡墨渲染出一灣淺水和隔江朦朧的江岸。筆墨精煉,以平遠構圖,截取山水之一隅,似南宋畫院馬遠、夏珪的“邊角山水”。從筆墨考察,既得馬、夏灑脫又得元人放逸的遺韻。圖中自題“三山(福州的別稱)周文靖些古木寒鴉”。周文靖是一位全能的畫家,無論山水、人物、竹石、飛禽、走獸,或工細的界畫,或寫意的水墨俱精。《捕魚圖》是他力作之一(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絹本,設色,縱88.7厘米,橫40.4厘米)。圖中有人物(漁人、文士、侍童)及山水、船只,體現周氏多方面的繪畫才能,畫風簡練、精麗,頗具南宋院體風貌。
黃濟
黃濟(15世紀初期),閩縣人。畫史未見記載其生平,從傳世作品中方知其人。黃濟于宣德間征值仁智殿,官錦衣鎮撫。擅寫人物,風格似受元代顏輝的影響。他的《礪劍圖》軸,絹本設色(縱170.7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可能是黃濟的傳世孤本。圖中描繪一仙人腰掛葫蘆,衣衫襤褸,赤足于溪澗中,右手握劍柄,左手按劍背,在水邊的巖石上磨劍,圖右下角樹根露出一小段拐杖。其人物形象似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鐵拐李”。他緊閉嘴唇,雙目圓睜側首注視前方,隨著目光的方向,有一道白煙彎曲地飄出畫外,但不解其意。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富有個性,衣衫與衣帶以蘭葉描勾勒,線條流暢,有隨風飄拂的動感。山石皴法嚴謹,松根和松枝均以挺健的線條勾勒,又用細筆中鋒畫松針。審視全圖,筆墨工細,具院體風格。左上角自署款識:“仁智殿錦衣撫,三山黃濟寫。”下鈐“克美”和“日近清光”二印。“三山”為福州別稱,印文“克美”可能是其字號。
鄭文林
鄭文林(15世紀后期),號顛仙,閩侯人。為畫院以外,從院體畫風演變的浙派名家,與安徽的汪肇、浙江的鐘禮和河南的張路等后期浙派畫家齊名。工山水、尤擅人物,作畫專用焦墨枯筆,點染粗豪。傳世作品有《群仙圖》軸,絹本設色(縱249厘米,橫106厘米),現藏廣州市美術館。描寫一群壽星形象的仙人,在蒼蒼的松蔭下,崎嶇的巖窟中,依各自志趣三五成群聚會。有對弈、有幻術、有撫鹿、有聊天等悠閑自在的生活。人物衣紋的勾勒和松石的皴擦,皆以硬毫運筆,露出明顯的浙派畫風。圖中除側重刻畫仙人的神態外,也著力描繪屈曲的蒼松老干,又輕描淡寫地點綴了一只正在天空飛翔的白鶴,渲染了一派別有天地的仙境。這些仙人形象,除了類似人們所熟悉的神話中鐵拐李和壽仙南斗、北斗星翁形象外,其他皆為臆造的新臉譜,體現了作者對人物造型熟練與獨創的才能。另一幅《牧人瑞夢圖》軸,絹本設色(美國高居翰收藏),圖下方似作一牧人酣睡入夢之狀,圖上方巖隙間露出二位美人上半身,構思新穎。造型奇古,人物和樹石均以線描勾勒,很少皴染,為明代浙派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其題旨或典故甚為費解。尚有鄭文林的《二仙圖》軸,絹本設色,現藏中央美術學院,皆以蘭葉描勾勒,形神生動,筆墨簡約,落款“滇仙”二字(諸文獻卻作“顛仙”),從其老練運筆推測皆鄭氏晚年之作。鄭文林的傳世作品不多,國內藏品更少,多流傳日本。縱觀其畫,造詣頗高。但他的生平畫史記載極其簡略,《圖繪寶鑒續纂》以顛仙與袁尚統并列,謂兩人“畫人物筆致野放”。這是畫壇的門戶之見,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畫風逐漸衰落,吳派勢力統治著中國畫壇,把浙派縱筆豪放之風一概譏為“狂態邪學”,以致鄭的畫名幾乎被淹沒了。